垃圾分类试点十余年仍难推进 这几道坎亟需跨越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8 15:45:10
热度:42
垃圾分类试点十余年仍难推进 这几道坎亟需跨越【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垃圾分类在我国试点推行已有十余年,但整体而言成效并不显著,甚至可以用“原地踏步”来形容
【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垃圾分类在我国试点推行已有十余年,但整体而言成效并不显著,甚至可以用“原地踏步”来形容。垃圾分类本是举手之劳,缘何难以全面推进?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垃圾分类试点十余年仍难推进 这几道坎亟需跨越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置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是关乎环境友好、城市美丽的基础性事业。
若从民间倡导者早进行的探索算起,垃圾分类在我国已有20年历程;若从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试点城市算起,也有16年了。经过这20年的实践证明,垃圾分类在我国收效甚微。业内有观点认为,垃圾分类推行乏力,用“原地踏步”来评价也不为过。
如今,城市的大街小巷摆满了有“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明显标志的分类垃圾桶,可居民“一视同仁”地扔和环卫工人“良莠不辨”地收,依然是城市垃圾清理的常态。
而在一些居民小区,包括餐厨垃圾在内的各种垃圾通通被塞到大垃圾桶里,再一股脑地被装进垃圾车运走,分类和收运环节并未打通。这一情况在其他城市也很普遍。
11月11日,2017年杭州市“公述民评”面对面电视问政活动进入第四场,聚焦“垃圾分类怎么分”,现场代表就杭城垃圾分类问题举“不满意”牌的超过半数。
不难可以看出,垃圾分类试点多年,很多城市仍处于“试”的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垃圾围城”现象日益凸显,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垃圾分类模式,比如说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但始终没有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分类模式。垃圾分类举步维艰,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垃圾分类“原地踏步”背后有哪些难以迈过的“坎”?中国环保在线整理发现主要问题如下:
如何分没有统一标准。垃圾分类,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分”,有分才有“类”。大街上“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箱随处可见,而至于如何界定“可回收”“不可回收”则悉听尊便,由民众自行定夺。
相关配套机制缺失。截至目前,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对生活垃圾分类问题做出相关规定,但具体实践中,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等环节仍未打通。同时,一些配套实施办法尚未出台,比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收费办法、分类标准和执行办法等。
意识不强,监管不到位。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新习惯、新素养,公众需要在生活中不断适应、反复习得,才能外化为一种习惯。此外,现阶段,尽管很多地方都推出了相关的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但有法不依、执法主体缺位、执法程序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执法力度不够。
智能分类设备并不“智能”。根据新华社报道,一位业内专家深有感触地说,有的垃圾分类设备看上去很“智能”,实际上很复杂,普通居民扔个垃圾不仅要扫码,还要输入验证码,程序繁琐,像“考试”一样,无形中提高了居民使用的门槛。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置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是关乎环境友好、城市美丽的基础性事业。
若从民间倡导者早进行的探索算起,垃圾分类在我国已有20年历程;若从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试点城市算起,也有16年了。经过这20年的实践证明,垃圾分类在我国收效甚微。业内有观点认为,垃圾分类推行乏力,用“原地踏步”来评价也不为过。
如今,城市的大街小巷摆满了有“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明显标志的分类垃圾桶,可居民“一视同仁”地扔和环卫工人“良莠不辨”地收,依然是城市垃圾清理的常态。
而在一些居民小区,包括餐厨垃圾在内的各种垃圾通通被塞到大垃圾桶里,再一股脑地被装进垃圾车运走,分类和收运环节并未打通。这一情况在其他城市也很普遍。
11月11日,2017年杭州市“公述民评”面对面电视问政活动进入第四场,聚焦“垃圾分类怎么分”,现场代表就杭城垃圾分类问题举“不满意”牌的超过半数。
不难可以看出,垃圾分类试点多年,很多城市仍处于“试”的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垃圾围城”现象日益凸显,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垃圾分类模式,比如说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但始终没有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分类模式。垃圾分类举步维艰,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垃圾分类“原地踏步”背后有哪些难以迈过的“坎”?中国环保在线整理发现主要问题如下:
如何分没有统一标准。垃圾分类,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分”,有分才有“类”。大街上“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箱随处可见,而至于如何界定“可回收”“不可回收”则悉听尊便,由民众自行定夺。
相关配套机制缺失。截至目前,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对生活垃圾分类问题做出相关规定,但具体实践中,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等环节仍未打通。同时,一些配套实施办法尚未出台,比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收费办法、分类标准和执行办法等。
意识不强,监管不到位。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新习惯、新素养,公众需要在生活中不断适应、反复习得,才能外化为一种习惯。此外,现阶段,尽管很多地方都推出了相关的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但有法不依、执法主体缺位、执法程序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执法力度不够。
智能分类设备并不“智能”。根据新华社报道,一位业内专家深有感触地说,有的垃圾分类设备看上去很“智能”,实际上很复杂,普通居民扔个垃圾不仅要扫码,还要输入验证码,程序繁琐,像“考试”一样,无形中提高了居民使用的门槛。
-
从“鼓励”到“强制” 垃圾分类已成必答题2019-09-18
-
强制垃圾分类落地在即 这些企业将受益匪浅2019-09-18
-
十几年“原地踏步” 垃圾分类步限塑令后尘?2019-09-18
-
垃圾分类缘何难推进? 专家学者来把脉2019-09-18
-
垃圾分类一体化渐成新趋势 或将打开百亿市场空间2019-09-18
-
垃圾分类缺什么?“乱而不从心”亟须改变2019-09-18
-
非试点城市积极参与 垃圾分类前端市场规模达300亿2019-09-18
-
46城以“国际先进”为目标 加快探索垃圾分类模式2019-09-18
-
垃圾分类点燃民众环保热情 逐步化解围城困境2019-09-18
-
十几年仍“原地踏步”? 垃圾分类遭遇哪些坎2019-09-18
-
毛达:垃圾分类迎好的时代,疾呼更多行动力量2019-09-18
-
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生活垃圾分类推广还会远吗2019-09-18
-
垃圾分类城市联盟成立 或促进新模式诞生2019-09-18
-
两会绿见:垃圾分类难?来,扫个二维码!2019-09-18
-
强制垃圾分类启动在即 协同机制建立刻不容缓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