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务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七点建议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8 11:44:11
热度:51
张益:务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七点建议本文从全价值链、两网融合、三新三化、四分类、五原则、六制联动和七个衔接等事关全局的7个重要方面,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可供各
本文从全价值链、两网融合、三新三化、四分类、五原则、六制联动和七个衔接等事关全局的7个重要方面,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可供各地参考。
建议一 统筹考虑全价值链
城市生活垃圾具有“污染”和“资源”的双重属性,其中“污染属性”是主要属性,“资源属性”是次要属性,所谓的“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营养“鸡汤”。
生活垃圾总体均属于低值范畴,为了表述方便这里将它分为“高值垃圾”、“中值垃圾”和“低值垃圾”三部分,这是相对而言的。
目前“高值垃圾”主要由居民回收,“中值垃圾”主要由保洁工和拾荒者回收,而“低值垃圾”也就是居民、保洁工和拾荒者都不要的这部分垃圾,则由政府管理部门负责收运处理。
如果政府管理部门仅开展“低值垃圾”的分类,而放弃“中值垃圾”和“高值垃圾”的分类,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因为这样做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会是长久之计。垃圾分类既是一种环保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垃圾分类既要有环保目标,也要符合经济规律。
遵循经济规律的垃圾分类,应采取一系列组合拳,从“全价值”和“全链条”的角度来认真研究和统筹考虑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问题。
这些组合拳包括: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出台优惠补贴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全值分类示范、提升智能回收手段、引导废品供需关系、培育废品利用市场、规范个体拾荒行为等。
我们要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同向发力,来努力实现垃圾回收利用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来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既符合环保目标又符合经济规律。
建议二 正确理解两网融合
两网融合,关键在于融和合,目的是最终形成一个网络和一个分类回收利用系统。而不是各自为政,各搞一套,最终形成独立的两个网络和两个分类回收利用系统。
两网融合,要树立废品是垃圾的一部分,废品回收是垃圾分类的一部分,废品利用是垃圾资源化的一部分的理念,这个“三个一部分”理念是两网融合的基础,脱离这个理念两网融合就会走弯路,弯道可以超车,但走弯路非但不能超车,而且注定会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互联网+垃圾分类”是新事物,也是今后垃圾分类的发展方向之一,“互联网+垃圾分类”是垃圾分类的一种形式,但它不是唯一形式更不是垃圾分类的目的,形式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效,垃圾分类就难以持续推进。
“互联网+废品回收”是废品回收的一种形式,“智能回收箱+废品回收”是废品回收的另一种形式,而废品回收是垃圾分类的一部分,所以它们都不等同于垃圾分类,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更不能替代垃圾分类。
“互联网+垃圾分类”试点地区,既要警惕和防止“智能回收箱”成为占用城市公共资源的“街头摆设”,也要提前研究一旦资本退市或资金断裂后如何收拾这些“新型垃圾”的行业管理问题。
建议三 三新三化纲举目张
三新是指新时尚、新习惯、新规矩。其中新时尚是高度,是指时代境界;新习惯是基础,是指市民意识;新规矩是保障,是指政治要求。
三化是指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这个概念提了几十年了,大家都很熟悉,这里不多解释。
三新和三化是纲举目张的关系,三新是纲,是指导思想;三化是目,是基本目标。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关键小事”,是总书记亲自定义的“新时尚”,垃圾分类“看似小事情,实则大文明”。
我们要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深刻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要通过践行社会新时尚、培养市民新习惯、遵守政治新规矩,来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
建议四 全过程做好四分类
四分类又可分为源头四分类和系统四分类。
其中源头四分类是指: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它垃圾。
系统四分类是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垃圾分类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也在“最后一公里”的社区。
垃圾分类的核心是因地制宜实施“4×4”垃圾分类法,即基于“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它垃圾”的源头四分类,贯穿“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系统四分类,对城市生活垃圾实施全过程和全链条的分类管理。
源头四分类和系统四分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光有源头四分类,而没有系统四分类,那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那就是先分后混的“假分类”,那就是欺骗老百姓的“耍流氓”。
垃圾分类不等于垃圾减量。首先,垃圾分类是对已经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从混合投放改变为分类投放,从混合的垃圾流改变为分类的垃圾流,垃圾分类并不能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其次,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垃圾分类倒逼源头减量的效应非常滞后和有限,垃圾产生量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下降;再次,通过垃圾分类来减轻末端垃圾处理设施压力的愿望,在短期内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垃圾分类不能替代垃圾处理。在做好垃圾分类的同时一定要加快垃圾处理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重处理轻分类固然不可取,而重分类轻处理的后果更将非常严重。各地务必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要加强生活垃圾‘四分类’处理的系统性设施建设,对垃圾焚烧厂提早布局。”
建议五 始终坚持五个原则
五个原则又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
其中国家宏观层面的五个原则是指:法制保障、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
地方操作层面的五个原则是指:领导重视、党建引领、基层发动、共同缔造、系统建设。
2019年2月的上海会议形成了“5点共识”也就是“5个抓起”:垃圾分类工作要“从领导抓起,从娃娃抓起,从社区抓起,从宣传抓起,从监管抓起”。
这里说的“领导重视”和“从领导抓起”主要是指“一把手”领导,特指各地市(区、县)委书记,在中国的“老大难”问题,老大重视了就不难,老大不重视就难上加难。
开展垃圾分类,要努力做到“方便大家分,引导大家分,鼓励大家分,督促大家分”这“四个大家分”,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系统导向和绩效导向”这“四个导向”,要逐步完善对试点城市“月报送、季考核”的“靶向通报制度”。
垃圾分类下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总投入将增加而不是减少,不增加投入就做好垃圾分类是不现实的,可尝试探索设立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资金或基金等形式,从顶层建设方面来保证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
建议六 积极探索六制联动
六制包括:体制、机制、法制、费制、管制、强制。
垃圾分类是一个全局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如果单靠一个分管领导,单靠一个住建系统,单靠一个城管部门,单靠一个收运手段,垃圾分类工作是很难取得实效的,只有六制联动、部门协同、上下齐力、党建引领、全民参与,才能深入并持久推动。
对此,上海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的“三全理念”,确定了“不落地,不混装”和“不分类,不收运”的“四不原则”,建立了“市区有绩效榜、街道有排名榜、社区有红黑榜、楼道有荣誉榜”的“四榜公示制度”。
厦门总结了“全民参与、全部门协同、全流程把控、全节点攻坚、全方位保障”的“五全工作法”,形成了“坚持环保与人文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立法相结合、坚持政府与社会相结合、坚持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坚持节点与日常相结合、坚持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坚持人力与科技相结合”的“七结合模式”。
深圳、宁波、广州、杭州、北京、苏州等城市也都形成了各具特色、值得推广的垃圾分类工作经验。
建议七,努力实现七个衔接
一要与分类收集站点相衔接:垃圾分类好不好,投放环节是关键。投放环节既是垃圾分类的“面子”,也是垃圾分类的“里子”。要通过试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最终实现“定时定点定类”投放。
二要与分类运输装备相衔接:分类运输车辆配置和中转设施设置,是“承上启下”连接垃圾分类收集和垃圾分类处理的“交通枢纽”,交通枢纽出问题,整个分类系统必定出问题。
三要与末端处理设施相衔接:垃圾分类不等于垃圾减量,也不能替代垃圾处理,加快垃圾处理配套设施的建设仍是重中之重,源头分类和末端处理务必两头同时抓,两头都要过硬,两头都要落实。
四要与废品回收网络相衔接:废品回收不等于垃圾分类,但它是垃圾分类的组成部分。
五要与危废处理系统相衔接:分类出的有害垃圾宜送有资质的危废处理设施集中处置,有条件时也可设立单独的处置设施或处置单元。
六要与大分流小分类相衔接:大分流容易出成绩,小分类才能出成效。今后垃圾分类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是“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小分类。
七要与专业化市场化相衔接:政府推动可与市场运行相结合,一定要坚持以政府推动为主;社会分类可与专业分类相结合,一定要坚持以社会分类为主。
建议一 统筹考虑全价值链
城市生活垃圾具有“污染”和“资源”的双重属性,其中“污染属性”是主要属性,“资源属性”是次要属性,所谓的“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营养“鸡汤”。
生活垃圾总体均属于低值范畴,为了表述方便这里将它分为“高值垃圾”、“中值垃圾”和“低值垃圾”三部分,这是相对而言的。
目前“高值垃圾”主要由居民回收,“中值垃圾”主要由保洁工和拾荒者回收,而“低值垃圾”也就是居民、保洁工和拾荒者都不要的这部分垃圾,则由政府管理部门负责收运处理。
如果政府管理部门仅开展“低值垃圾”的分类,而放弃“中值垃圾”和“高值垃圾”的分类,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因为这样做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会是长久之计。垃圾分类既是一种环保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垃圾分类既要有环保目标,也要符合经济规律。
遵循经济规律的垃圾分类,应采取一系列组合拳,从“全价值”和“全链条”的角度来认真研究和统筹考虑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问题。
这些组合拳包括: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出台优惠补贴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全值分类示范、提升智能回收手段、引导废品供需关系、培育废品利用市场、规范个体拾荒行为等。
我们要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同向发力,来努力实现垃圾回收利用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来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既符合环保目标又符合经济规律。
建议二 正确理解两网融合
两网融合,关键在于融和合,目的是最终形成一个网络和一个分类回收利用系统。而不是各自为政,各搞一套,最终形成独立的两个网络和两个分类回收利用系统。
两网融合,要树立废品是垃圾的一部分,废品回收是垃圾分类的一部分,废品利用是垃圾资源化的一部分的理念,这个“三个一部分”理念是两网融合的基础,脱离这个理念两网融合就会走弯路,弯道可以超车,但走弯路非但不能超车,而且注定会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互联网+垃圾分类”是新事物,也是今后垃圾分类的发展方向之一,“互联网+垃圾分类”是垃圾分类的一种形式,但它不是唯一形式更不是垃圾分类的目的,形式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效,垃圾分类就难以持续推进。
“互联网+废品回收”是废品回收的一种形式,“智能回收箱+废品回收”是废品回收的另一种形式,而废品回收是垃圾分类的一部分,所以它们都不等同于垃圾分类,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更不能替代垃圾分类。
“互联网+垃圾分类”试点地区,既要警惕和防止“智能回收箱”成为占用城市公共资源的“街头摆设”,也要提前研究一旦资本退市或资金断裂后如何收拾这些“新型垃圾”的行业管理问题。
建议三 三新三化纲举目张
三新是指新时尚、新习惯、新规矩。其中新时尚是高度,是指时代境界;新习惯是基础,是指市民意识;新规矩是保障,是指政治要求。
三化是指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这个概念提了几十年了,大家都很熟悉,这里不多解释。
三新和三化是纲举目张的关系,三新是纲,是指导思想;三化是目,是基本目标。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关键小事”,是总书记亲自定义的“新时尚”,垃圾分类“看似小事情,实则大文明”。
我们要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深刻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要通过践行社会新时尚、培养市民新习惯、遵守政治新规矩,来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
建议四 全过程做好四分类
四分类又可分为源头四分类和系统四分类。
其中源头四分类是指: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它垃圾。
系统四分类是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垃圾分类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也在“最后一公里”的社区。
垃圾分类的核心是因地制宜实施“4×4”垃圾分类法,即基于“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它垃圾”的源头四分类,贯穿“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系统四分类,对城市生活垃圾实施全过程和全链条的分类管理。
源头四分类和系统四分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光有源头四分类,而没有系统四分类,那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那就是先分后混的“假分类”,那就是欺骗老百姓的“耍流氓”。
垃圾分类不等于垃圾减量。首先,垃圾分类是对已经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从混合投放改变为分类投放,从混合的垃圾流改变为分类的垃圾流,垃圾分类并不能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其次,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垃圾分类倒逼源头减量的效应非常滞后和有限,垃圾产生量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下降;再次,通过垃圾分类来减轻末端垃圾处理设施压力的愿望,在短期内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垃圾分类不能替代垃圾处理。在做好垃圾分类的同时一定要加快垃圾处理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重处理轻分类固然不可取,而重分类轻处理的后果更将非常严重。各地务必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要加强生活垃圾‘四分类’处理的系统性设施建设,对垃圾焚烧厂提早布局。”
建议五 始终坚持五个原则
五个原则又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
其中国家宏观层面的五个原则是指:法制保障、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
地方操作层面的五个原则是指:领导重视、党建引领、基层发动、共同缔造、系统建设。
2019年2月的上海会议形成了“5点共识”也就是“5个抓起”:垃圾分类工作要“从领导抓起,从娃娃抓起,从社区抓起,从宣传抓起,从监管抓起”。
这里说的“领导重视”和“从领导抓起”主要是指“一把手”领导,特指各地市(区、县)委书记,在中国的“老大难”问题,老大重视了就不难,老大不重视就难上加难。
开展垃圾分类,要努力做到“方便大家分,引导大家分,鼓励大家分,督促大家分”这“四个大家分”,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系统导向和绩效导向”这“四个导向”,要逐步完善对试点城市“月报送、季考核”的“靶向通报制度”。
垃圾分类下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总投入将增加而不是减少,不增加投入就做好垃圾分类是不现实的,可尝试探索设立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资金或基金等形式,从顶层建设方面来保证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
建议六 积极探索六制联动
六制包括:体制、机制、法制、费制、管制、强制。
垃圾分类是一个全局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如果单靠一个分管领导,单靠一个住建系统,单靠一个城管部门,单靠一个收运手段,垃圾分类工作是很难取得实效的,只有六制联动、部门协同、上下齐力、党建引领、全民参与,才能深入并持久推动。
对此,上海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的“三全理念”,确定了“不落地,不混装”和“不分类,不收运”的“四不原则”,建立了“市区有绩效榜、街道有排名榜、社区有红黑榜、楼道有荣誉榜”的“四榜公示制度”。
厦门总结了“全民参与、全部门协同、全流程把控、全节点攻坚、全方位保障”的“五全工作法”,形成了“坚持环保与人文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立法相结合、坚持政府与社会相结合、坚持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坚持节点与日常相结合、坚持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坚持人力与科技相结合”的“七结合模式”。
深圳、宁波、广州、杭州、北京、苏州等城市也都形成了各具特色、值得推广的垃圾分类工作经验。
建议七,努力实现七个衔接
一要与分类收集站点相衔接:垃圾分类好不好,投放环节是关键。投放环节既是垃圾分类的“面子”,也是垃圾分类的“里子”。要通过试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最终实现“定时定点定类”投放。
二要与分类运输装备相衔接:分类运输车辆配置和中转设施设置,是“承上启下”连接垃圾分类收集和垃圾分类处理的“交通枢纽”,交通枢纽出问题,整个分类系统必定出问题。
三要与末端处理设施相衔接:垃圾分类不等于垃圾减量,也不能替代垃圾处理,加快垃圾处理配套设施的建设仍是重中之重,源头分类和末端处理务必两头同时抓,两头都要过硬,两头都要落实。
四要与废品回收网络相衔接:废品回收不等于垃圾分类,但它是垃圾分类的组成部分。
五要与危废处理系统相衔接:分类出的有害垃圾宜送有资质的危废处理设施集中处置,有条件时也可设立单独的处置设施或处置单元。
六要与大分流小分类相衔接:大分流容易出成绩,小分类才能出成效。今后垃圾分类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是“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小分类。
七要与专业化市场化相衔接:政府推动可与市场运行相结合,一定要坚持以政府推动为主;社会分类可与专业分类相结合,一定要坚持以社会分类为主。
-
2019年全国及重点城市垃圾分类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2019-09-18
-
马云出手,支付宝布局垃圾分类回收!2019-09-18
-
举手小事也有大智慧 垃圾分类趟出新路径2019-09-18
-
垃圾分类很火爆,可建筑垃圾才应该是话题NO.12019-09-18
-
垃圾分类变革前夜:纳入法治轨道 多领域直线拉升2019-09-18
-
垃圾分类:扎扎实实摆规矩 点点滴滴促创新2019-09-18
-
中国环联张益: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导向与推进建议2019-09-18
-
亿级项目频现 垃圾分类 “收运处”一体化市场进程或将加速2019-09-18
-
简单又困难的生态“小事” 垃圾分类突围尚需时日2019-09-18
-
新时代开启“谋变”主题 垃圾分类就要有点不一样2019-09-18
-
【系列七】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2019-09-18
-
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 “互联网+”能否成为推手2019-09-18
-
77个项目搅动固废市场 垃圾分类行业泛起“波澜”2019-09-18
-
上海强制垃圾分类后,这6大变化你get到了吗?2019-09-18
-
从近三年政府采购服务数据看上海市垃圾分类推进脉络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