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07-28 14:01:19
热度:62
“十三五”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7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介绍科技助力打
2020年7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介绍科技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邹首民: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支持,今天很高兴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有关情况,借此机会我先向大家通报一下“十三五”以来的科技工作进展。
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如何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治污的要求,做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都对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生态环境部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重大科研项目推进有序。“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多,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超过100亿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完成“十三五”任务部署,长江生态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一期项目顺利实施,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现已进入验收阶段。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先后部署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固废资源化等十多个专项,基本涵盖生态环境各个领域。这些科技项目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二是科技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我部制定《关于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研管理放管服,扩大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自主权,强化了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一定成效。发布《关于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建成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成果汇聚,信息发布,供需对接,咨询交易等技术服务功能,形成国家与地方相结合,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开放共享统一联动的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应用。
四是创新科研组织实施机制。以“1+X”模式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和“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全国500多家优势科研单位、8000名科研人员,形成“大兵团联合作战”的协同攻关模式。建立“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与帮扶指导工作机制,向京津冀、汾渭平原等派驻41个专家团队,向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派驻58个专家团队,为地方提供各类技术方案和措施建议超过500份,有力支撑各地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五是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水环境领域,形成重点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系统与应用等八大标志性成果,建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有效支撑了太湖、京津冀、三峡库区、淮河等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在大气环境领域,建立了大气重污染成因定量化、精细化解析技术方法,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构建了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有力支撑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土壤环境领域,开展铬、砷重金属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示范,为土壤、人居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在生态保护领域,形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体系,支撑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建立。在固废领域,大宗工业固废建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重金属安全处置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了固废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支撑了“无废城市”建设。在环境基准领域,首次发布了我国保护水生生物的镉和氨氮水质基准,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当前,正面临“十三五”收官,我部也正在积极谋划“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具体来说,就是面向世界环境科技前沿、面向环境管理需求、面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际问题。
建立4个支撑体系,即针对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技术支撑体系;针对降低生态环境风险水平,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的技术支撑体系;针对生态环境监管职能转变,构建生态环境智慧监管的技术支撑体系;针对深化环境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的能力支撑体系。
部署6大任务:一是开展环境问题成因机理以及时空和内在演变规律等前沿基础研究;二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监测、修复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三是开展生态环境监管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与制度等方法体系研究;四是开展区域流域治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五是加强创新平台、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六是推进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
围绕这6大任务,推动国家设立O3和PM2.5复合污染协同防治与精准治理、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与区域协同处置、海洋生态安全保障与综合治理等一批科技项目。
我就通报这么多,下面很愿意回答各位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
原标题:“十三五”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邹首民: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支持,今天很高兴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有关情况,借此机会我先向大家通报一下“十三五”以来的科技工作进展。
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如何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治污的要求,做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都对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生态环境部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重大科研项目推进有序。“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多,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超过100亿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完成“十三五”任务部署,长江生态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一期项目顺利实施,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现已进入验收阶段。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先后部署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固废资源化等十多个专项,基本涵盖生态环境各个领域。这些科技项目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二是科技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我部制定《关于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研管理放管服,扩大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自主权,强化了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一定成效。发布《关于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建成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成果汇聚,信息发布,供需对接,咨询交易等技术服务功能,形成国家与地方相结合,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开放共享统一联动的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应用。
四是创新科研组织实施机制。以“1+X”模式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和“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全国500多家优势科研单位、8000名科研人员,形成“大兵团联合作战”的协同攻关模式。建立“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与帮扶指导工作机制,向京津冀、汾渭平原等派驻41个专家团队,向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派驻58个专家团队,为地方提供各类技术方案和措施建议超过500份,有力支撑各地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五是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水环境领域,形成重点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系统与应用等八大标志性成果,建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有效支撑了太湖、京津冀、三峡库区、淮河等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在大气环境领域,建立了大气重污染成因定量化、精细化解析技术方法,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构建了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有力支撑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土壤环境领域,开展铬、砷重金属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示范,为土壤、人居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在生态保护领域,形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体系,支撑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建立。在固废领域,大宗工业固废建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重金属安全处置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了固废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支撑了“无废城市”建设。在环境基准领域,首次发布了我国保护水生生物的镉和氨氮水质基准,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当前,正面临“十三五”收官,我部也正在积极谋划“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具体来说,就是面向世界环境科技前沿、面向环境管理需求、面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际问题。
建立4个支撑体系,即针对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技术支撑体系;针对降低生态环境风险水平,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的技术支撑体系;针对生态环境监管职能转变,构建生态环境智慧监管的技术支撑体系;针对深化环境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的能力支撑体系。
部署6大任务:一是开展环境问题成因机理以及时空和内在演变规律等前沿基础研究;二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监测、修复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三是开展生态环境监管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与制度等方法体系研究;四是开展区域流域治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五是加强创新平台、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六是推进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
围绕这6大任务,推动国家设立O3和PM2.5复合污染协同防治与精准治理、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与区域协同处置、海洋生态安全保障与综合治理等一批科技项目。
我就通报这么多,下面很愿意回答各位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
原标题:“十三五”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
慧航科技潜锋微站网格化水污染溯源项目案例介绍2020-07-28
-
生态环境部印发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帮扶指导方案,建立“谁签字谁负责”追溯制度2020-07-27
-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首次出京调研 传递了哪些信息?2020-07-27
-
生态环境部一周要闻(7.19-7.25)2020-07-27
-
中共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直属机关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2020-07-27
-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积极服务落实“六保”任务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2020-07-27
-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将开展 指标评分细则由生态环境部等制定2020-07-27
-
宁夏生态环境等七部门联合打击环境违法犯罪2020-07-27
-
中节能天融科技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联手打造环境监测强“大脑”2020-07-24
-
生态环境部召开部党组中心组集中(扩大)学习会2020-07-24
-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19年度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复核工作推进会2020-07-24
-
山西实施十大工程修复汾河流域生态环境2020-07-24
-
锦州积极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试点工作2020-07-24
-
民法典来了 生态环境保护条款知多少?2020-07-24
-
江苏省滨海县工业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20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