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治理获得加速度 市场进入“三方争霸”状态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8 04:56:08
热度:44
黑臭水治理获得加速度 市场进入“三方争霸”状态【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进展刚刚公布,全国治理完成率约为44.14%,极少河流未启动治理。E20研究院产业研究部负责人井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进展刚刚公布,全国治理完成率约为44.14%,极少河流未启动治理。E20研究院产业研究部负责人井媛媛表示,前后数据对比表明,大考期限将至,黑臭水治理正处于快速推进状态。同时,PPP模式渗透率还较低,工程央企、园林公司与传统水务企业已进入三方“争霸”状态。
“虽然黑臭水体治理火热跟PPP模式推进密不可分。但据E20研究院的调研,目前为止,黑臭水体治理的主要模式还是EPC模式为主,占据主导地位,EPC模式占比76.4%,而PPP模式仅占23.6%。”E20研究院产业研究部负责人井媛媛如是说。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根据速记整理):
区域特征显现,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完成率44.14%
在水十条、PPP一系列政策催动下,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市场一片火热。根据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平台显示,截至2017年8月16号,我国黑臭水体治理河流是2100条,完成治理的是927条,完成治理占比44.14%,不足一半,治理中的占比40.14%,极少河流未启动黑臭水体治理。
据悉,今天3月份,信息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完成治理比例还是35%,8月份增长至44.14%,也从侧面印证大考期限将至,我国黑臭水体治理正处于快速推进的状态。从具体省份来讲,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呈现出区域性特征(如下图标红色、绿色、深红色、黄色区域)
(1)红色区域省份是目前治理完成率在50%以下的,绿色区域是50%以上。
(2)深红色区域完成率不足10%,分布在吉林省和海南省,而目前大热的海口正是处于海南省。
(3)中间很显眼的黄色区域,是完全未启动的区域,主要在宁夏。
PPP项目落地率低,黑臭水体治理EPC模式占主导
虽黑臭水体治理火热跟PPP模式推进相辅相成。但据E20研究院的调研,目前为止,黑臭水体治理的主要模式还是EPC模式为主,占据主导地位,EPC模式占比76.4%,而PPP模式仅占23.6%。
在23.6%黑臭水体PPP项目中,其落地率只有22%。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趣的“剪刀差”现象,即财政预算与PPP申请项目成反比,也就是说PPP申请项目多的区域,财政支付状况反而较弱,这也反映出不少地区对PPP模式的“误读”,误将PPP模式当做一种融资工具,而侧重点并非是依据效果治理,注重绩效考核。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图谱发布
在技术图谱发布前,需要说明一点,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从“整体规划”切入,进行综合性规划,并不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依靠某个点、或者某个模块就可以完成的工程。
但此次技术图谱从企业技术角度出发,主要针对治理技术进行梳理。
工程央企、园林公司与传统水务企业三方“争霸”
由于PPP项目的落地率,与现在水环境治理的承接方有直接关系。经过一番详细沟通和调研,E20研究院绘制了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图谱,这个图谱清晰展示了黑臭水体治理的企业布局。
整个黑臭水体治理链条,主要为政府区域环境整体规划、控源截污、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景观修复、内源治理等五大模块。
调查发现,目前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投资方,或者PPP承接方,主要三大类企业在做,央企工程公司、景观园林公司与传统水务企业三方争霸局面,且三方各有优势、劣势。
先谈,央企工程公司跨界介入投资水环境治理PPP,此类企业具有较强的资本属性,快速融资能力较强,但技术偏弱,尤其相对于传统的水务公司,如上海城投水务、北控水务、首创股份、中国水环境集团等企业来说,系统集成能力相对较弱,但也不排除一些大型的央企,比如葛洲坝集团,苏交科等通过收并购方式加强环保属性,向环保运营公司转移。
再谈,以景观园林起家的,逐步向水环境综合治理延伸的企业。典型代表东方园林和铁汉生态。这些企业承接我们水环境的综合治理项目,看家本领在于景观园林设计,同时景观修复也是黑臭水体治理不可或缺的内容,且在目前水环境项目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此外,此类公司通过团队引进,收并购等方式,增加在水质改善等模块的竞争实力。
控源截污,主要是控制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调研发现,若把控源截污做好,黑臭水体治理问题将容易很多。
点源污染源有两大类,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处理。点源控制上也涌现出一批技术见长、在细分领域有一技之长的中小型环保企业。此外,在排污口截污以及管网等领域,亦涌现出一批企业。
内源治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清淤疏浚,另一个是底泥原位修复。
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是目前水环境治理领域企业竞争为激烈的模块。通过单种技术或多种技术的组合,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并进行生态化修复是目前企业布局多的方向。涉及技术领域包括活水循环、应急处理,生态净化、微生物菌剂和岸带修复等。
此外,景观修复亦是目前黑臭水体里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在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发包时应注意的是,目前初级阶段的水环境治理应以黑臭水体改善为核心,重点应在控源截污及水质改善,景观修复不应占据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地位,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模块。
黑臭水体治理的“两核心一增量”
目前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呈现出“3+1”的四元结构状态,具有较强资本实力、政商关系的央企在这一轮的水环境项目中明显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较强的系统集成能力及运营能力的重资产集团次之,而以技术专业能力见长的技术主导型水务运营公司经常以联合体的形式获取项目。那么问题来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技术型企业该如何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
建议从“两核心一增量”方法论考虑。“两核心一增量”是什么?合作双方都要具备核心竞争力优势,双方并不是彼此依附的附庸关系,通过结盟合作形式,形成无可比拟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创造增量价值。
这里需要强调,专注细分领域的技术型环保企业,容易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局面。技术企业除了具备工匠精神,将技术和研发做到之外,还更应关注用户的需求,时刻心系需求方、合作方甚至政府,需要什么样的技术,研究,渗透用户的需求之后,再进行技术的钻研才能事倍功半。
原标题:黑臭水体技术图谱发布,工程央企、园林公司与传统水务企业三方“争霸”
“虽然黑臭水体治理火热跟PPP模式推进密不可分。但据E20研究院的调研,目前为止,黑臭水体治理的主要模式还是EPC模式为主,占据主导地位,EPC模式占比76.4%,而PPP模式仅占23.6%。”E20研究院产业研究部负责人井媛媛如是说。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根据速记整理):
区域特征显现,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完成率44.14%
在水十条、PPP一系列政策催动下,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市场一片火热。根据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平台显示,截至2017年8月16号,我国黑臭水体治理河流是2100条,完成治理的是927条,完成治理占比44.14%,不足一半,治理中的占比40.14%,极少河流未启动黑臭水体治理。
据悉,今天3月份,信息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完成治理比例还是35%,8月份增长至44.14%,也从侧面印证大考期限将至,我国黑臭水体治理正处于快速推进的状态。从具体省份来讲,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呈现出区域性特征(如下图标红色、绿色、深红色、黄色区域)
(1)红色区域省份是目前治理完成率在50%以下的,绿色区域是50%以上。
(2)深红色区域完成率不足10%,分布在吉林省和海南省,而目前大热的海口正是处于海南省。
(3)中间很显眼的黄色区域,是完全未启动的区域,主要在宁夏。
PPP项目落地率低,黑臭水体治理EPC模式占主导
虽黑臭水体治理火热跟PPP模式推进相辅相成。但据E20研究院的调研,目前为止,黑臭水体治理的主要模式还是EPC模式为主,占据主导地位,EPC模式占比76.4%,而PPP模式仅占23.6%。
在23.6%黑臭水体PPP项目中,其落地率只有22%。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趣的“剪刀差”现象,即财政预算与PPP申请项目成反比,也就是说PPP申请项目多的区域,财政支付状况反而较弱,这也反映出不少地区对PPP模式的“误读”,误将PPP模式当做一种融资工具,而侧重点并非是依据效果治理,注重绩效考核。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图谱发布
在技术图谱发布前,需要说明一点,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从“整体规划”切入,进行综合性规划,并不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依靠某个点、或者某个模块就可以完成的工程。
但此次技术图谱从企业技术角度出发,主要针对治理技术进行梳理。
工程央企、园林公司与传统水务企业三方“争霸”
由于PPP项目的落地率,与现在水环境治理的承接方有直接关系。经过一番详细沟通和调研,E20研究院绘制了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图谱,这个图谱清晰展示了黑臭水体治理的企业布局。
整个黑臭水体治理链条,主要为政府区域环境整体规划、控源截污、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景观修复、内源治理等五大模块。
调查发现,目前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投资方,或者PPP承接方,主要三大类企业在做,央企工程公司、景观园林公司与传统水务企业三方争霸局面,且三方各有优势、劣势。
先谈,央企工程公司跨界介入投资水环境治理PPP,此类企业具有较强的资本属性,快速融资能力较强,但技术偏弱,尤其相对于传统的水务公司,如上海城投水务、北控水务、首创股份、中国水环境集团等企业来说,系统集成能力相对较弱,但也不排除一些大型的央企,比如葛洲坝集团,苏交科等通过收并购方式加强环保属性,向环保运营公司转移。
再谈,以景观园林起家的,逐步向水环境综合治理延伸的企业。典型代表东方园林和铁汉生态。这些企业承接我们水环境的综合治理项目,看家本领在于景观园林设计,同时景观修复也是黑臭水体治理不可或缺的内容,且在目前水环境项目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此外,此类公司通过团队引进,收并购等方式,增加在水质改善等模块的竞争实力。
控源截污,主要是控制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调研发现,若把控源截污做好,黑臭水体治理问题将容易很多。
点源污染源有两大类,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处理。点源控制上也涌现出一批技术见长、在细分领域有一技之长的中小型环保企业。此外,在排污口截污以及管网等领域,亦涌现出一批企业。
内源治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清淤疏浚,另一个是底泥原位修复。
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是目前水环境治理领域企业竞争为激烈的模块。通过单种技术或多种技术的组合,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并进行生态化修复是目前企业布局多的方向。涉及技术领域包括活水循环、应急处理,生态净化、微生物菌剂和岸带修复等。
此外,景观修复亦是目前黑臭水体里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在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发包时应注意的是,目前初级阶段的水环境治理应以黑臭水体改善为核心,重点应在控源截污及水质改善,景观修复不应占据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地位,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模块。
黑臭水体治理的“两核心一增量”
目前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呈现出“3+1”的四元结构状态,具有较强资本实力、政商关系的央企在这一轮的水环境项目中明显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较强的系统集成能力及运营能力的重资产集团次之,而以技术专业能力见长的技术主导型水务运营公司经常以联合体的形式获取项目。那么问题来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技术型企业该如何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
建议从“两核心一增量”方法论考虑。“两核心一增量”是什么?合作双方都要具备核心竞争力优势,双方并不是彼此依附的附庸关系,通过结盟合作形式,形成无可比拟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创造增量价值。
这里需要强调,专注细分领域的技术型环保企业,容易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局面。技术企业除了具备工匠精神,将技术和研发做到之外,还更应关注用户的需求,时刻心系需求方、合作方甚至政府,需要什么样的技术,研究,渗透用户的需求之后,再进行技术的钻研才能事倍功半。
原标题:黑臭水体技术图谱发布,工程央企、园林公司与传统水务企业三方“争霸”
-
摸清水环境污染底细 形成调查能力2019-09-18
-
政策驱动与需求升级齐上阵 水污染治理迎投资高峰2019-09-18
-
环保部:年内投资3000亿 开展3300个水污染防治工程2019-09-18
-
以河长制为标杆 加速拓宽水环境治理格局2019-09-18
-
【818】最近火热的水环境EPC项目,想说爱你不容易2019-09-18
-
水环境治理:多城施策取实效 双管齐下见真章2019-09-18
-
2018年水污染治理产业发展评述和2019年发展展望2019-09-18
-
水污染防治攻坚进入落地期 五大战役专啃“硬骨头”2019-09-18
-
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迈入下半场 农村污水处理蓝海市场开启2019-09-18
-
水环境治理加速结构重组 井喷发展与深度整合并存2019-09-18
-
2018年水环境治理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乡镇污水处理市场空间巨大2019-09-18
-
水环境治理再迎严管控 湖泊有了定制化“管家”2019-09-18
-
7月水务市场:投资超270亿,水环境项目占四成2019-09-18
-
临近大考TA们准备好了吗 30000亿水环境治理开跑2019-09-18
-
5000亿资金缺口待填补 水污染防治获双轮驱动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