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技术 湿地修复的简述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9 08:50:35
热度:144
生态修复技术 湿地修复的简述hbzhan内容导读:被动的湿地恢复是一种偏重于借助自然系统本身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比如,在湿地恢复初期,尽可能清除系统内的人为干扰(封山禁牧、消
hbzhan内容导读:被动的湿地恢复是一种偏重于借助自然系统本身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比如,在湿地恢复初期,尽可能清除系统内的人为干扰(封山禁牧、消除并处理点源污染、禁止收割芦苇和渔猎湿地动物、拆除海岸围堰等)并恢复湿地的水文状况,然后通过植被的更替来逐步恢复湿地。
湿地生态恢复通常有多种选择,在栖息地价值、防洪与侵蚀控制、水质、休闲价值和经济性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从恢复途径看,也可分为两种:被动的湿地恢复和主动的湿地恢复。
被动的湿地恢复是一种偏重于借助自然系统本身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比如,在湿地恢复初期,尽可能清除系统内的人为干扰(封山禁牧、消除并处理点源污染、禁止收割芦苇和渔猎湿地动物、拆除海岸围堰等)并恢复湿地的水文状况,然后通过植被的更替来逐步恢复湿地。另一种生态恢复途径主动的湿地修复则较为积极主动,除了恢复湿地水文状况外,还要恢复湿地的基地和植被,甚至进行关键物种再引入。严重退化或湿地类型难以识别的待重建湿地就需要这种方法;在有些情况下,湿地及其所有的结构和功能都必须在一个全新的场所创建出来。这种恢复途径包括改变地形轮廓,通过水流控制设施来管理水位和水量,种植各种水生、湿生和中生植物,清除侵入性和非本土物种,以及根据具体物种生存需求添加合适的土壤。因为对规划、工程、园艺、建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所以主动方法通常成本较高。但是,人为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可以通过交通设计、旅游设施设计等来控制,并且可以通过移植支柱、清除外来物种、动物种群恢复等方式来缩短湿地恢复到理想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湿地植被修复技术
植被是湿地的特征之一,各湿地类型有不同的植被特征,因此,不论在哪种湿地类型选择植物种类时,必须考虑所选物种的地带性、耐淹性、耐盐性、耐寒性等特性。湿地植被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培植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具体的修复技术包括是第植被恢复的土壤种子库技术、植物定植/回归技术(营养体移植法、草皮移植法和种子播种法)、植被适度干扰法等。
2.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修复技术
大型底栖动物是湿地食物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吸引鸟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涉禽。此外,双壳类动物通过过滤水的方式获取水里的食物,能提高水体透明度。目前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恢复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为:人工投放和控制捕捞强度。进行人工投放时,需要考虑所投放的底栖动物是否是当地的乡土物种、是否适应湿地的盐度和沉积物或基底条件以及市否会侵占其他物种的生态位。
3.鱼类群落生态修复技术
在湿地恢复中,鱼类群落的动态可以用来监测湿地水质。水质越差,鱼类的多样性就越低,反之亦然。对于鱼类群落的恢复,所采用的方式有:投放鱼苗、建造人工鱼礁以及控制捕捞强度。投放鱼苗是一种快速增加鱼类数量的方法,除了人工投放之外,好的办法就是与附近水体(如海洋)恢复水系通畅,在涨潮或调水的同时,自然纳入鱼苗,这种方法有助于湿地内恢复自然的鱼类群落。如果采用人工投放的话,就需要考虑所投放鱼类的食性,根据他们在食物链上的位置来决定投放的必要性,在大型沉水植物或藻类过渡生长的水体内,可以投放食草性鱼类。底栖杂食性鱼类则可以减少沉积物在悬浮和内部营养负荷
4.鸟类生境修复技术
由于鸟类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对于湿地内鸟类的修复一般采取招引方式,即通过修复鸟类觅食、栖息和繁殖所需生境,并通过增设人工鸟巢等方式招引鸟类到湿地中来,从而达到修复目的。
湿地生态恢复通常有多种选择,在栖息地价值、防洪与侵蚀控制、水质、休闲价值和经济性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从恢复途径看,也可分为两种:被动的湿地恢复和主动的湿地恢复。
被动的湿地恢复是一种偏重于借助自然系统本身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比如,在湿地恢复初期,尽可能清除系统内的人为干扰(封山禁牧、消除并处理点源污染、禁止收割芦苇和渔猎湿地动物、拆除海岸围堰等)并恢复湿地的水文状况,然后通过植被的更替来逐步恢复湿地。另一种生态恢复途径主动的湿地修复则较为积极主动,除了恢复湿地水文状况外,还要恢复湿地的基地和植被,甚至进行关键物种再引入。严重退化或湿地类型难以识别的待重建湿地就需要这种方法;在有些情况下,湿地及其所有的结构和功能都必须在一个全新的场所创建出来。这种恢复途径包括改变地形轮廓,通过水流控制设施来管理水位和水量,种植各种水生、湿生和中生植物,清除侵入性和非本土物种,以及根据具体物种生存需求添加合适的土壤。因为对规划、工程、园艺、建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所以主动方法通常成本较高。但是,人为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可以通过交通设计、旅游设施设计等来控制,并且可以通过移植支柱、清除外来物种、动物种群恢复等方式来缩短湿地恢复到理想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湿地植被修复技术
植被是湿地的特征之一,各湿地类型有不同的植被特征,因此,不论在哪种湿地类型选择植物种类时,必须考虑所选物种的地带性、耐淹性、耐盐性、耐寒性等特性。湿地植被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培植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具体的修复技术包括是第植被恢复的土壤种子库技术、植物定植/回归技术(营养体移植法、草皮移植法和种子播种法)、植被适度干扰法等。
2.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修复技术
大型底栖动物是湿地食物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吸引鸟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涉禽。此外,双壳类动物通过过滤水的方式获取水里的食物,能提高水体透明度。目前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恢复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为:人工投放和控制捕捞强度。进行人工投放时,需要考虑所投放的底栖动物是否是当地的乡土物种、是否适应湿地的盐度和沉积物或基底条件以及市否会侵占其他物种的生态位。
3.鱼类群落生态修复技术
在湿地恢复中,鱼类群落的动态可以用来监测湿地水质。水质越差,鱼类的多样性就越低,反之亦然。对于鱼类群落的恢复,所采用的方式有:投放鱼苗、建造人工鱼礁以及控制捕捞强度。投放鱼苗是一种快速增加鱼类数量的方法,除了人工投放之外,好的办法就是与附近水体(如海洋)恢复水系通畅,在涨潮或调水的同时,自然纳入鱼苗,这种方法有助于湿地内恢复自然的鱼类群落。如果采用人工投放的话,就需要考虑所投放鱼类的食性,根据他们在食物链上的位置来决定投放的必要性,在大型沉水植物或藻类过渡生长的水体内,可以投放食草性鱼类。底栖杂食性鱼类则可以减少沉积物在悬浮和内部营养负荷
4.鸟类生境修复技术
由于鸟类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对于湿地内鸟类的修复一般采取招引方式,即通过修复鸟类觅食、栖息和繁殖所需生境,并通过增设人工鸟巢等方式招引鸟类到湿地中来,从而达到修复目的。
-
氮磷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2019-09-19
-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概述2019-09-18
-
爱护动物的标语2019-09-18
-
带你了解什么是生态修复2019-09-18
-
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并重 太湖将进一步深化治理2019-09-18
-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运用2019-09-17
-
内蒙古警民联合救助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鵟2019-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