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噪声处罚案件,小心可能程序违法
办理噪声处罚案件,小心可能程序违法【讯】6月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噪声法》)正式实施之日。据有关媒体报道,一些基层生态环境部门为强化新法震慑效应,于
【讯】6月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噪声法》)正式实施之日。据有关媒体报道,一些基层生态环境部门为强化新法震慑效应,于零点开展了“夜间静音行动”,对辖区内个别噪声超标的企业按照新《噪声法》的规定进行了立案查处,并当日上午即向企业送达了《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被称为新《噪声法》实施开出的全省首张罚单。
在夜间零点开展执法,大家为基层执法人员的这种敬业精神点赞。同时,笔者认为,这样急急忙忙送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很容易造成行政处罚案件程序违法。
按规定,任何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程序必须合法,必须遵守《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所谓程序,是指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是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应遵循的步骤、顺序、时间、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则。程序合法是合法具体行政行为的要素之一。程序违法,具体行政行为就失去了合法性的基础。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程序包括简易程序、普通程序、听证程序。除符合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处罚的案件以外的所有行政处罚案件,均是普通程序的案件范围。因此普通程序的规定也更为严格,操作也比较复杂。
普通程序有哪些主要环节?
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对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时适用较多的是普通程序。根据《行政处罚法》和《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的规定,环保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适用普通程序时,必须经过立案、调查、审核、告知、决定和送达等环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遵照执行。
实践中常见的行政程序违法主要有:一是违反法定步骤。例如,环保行政处罚的普通程序有立案、调查、审核、告知、决定和执行。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步骤,就是程序违法。二是违反法定顺序,主要表现为顺序颠倒或顺序混乱,如先调查、后立案等。
夜间查处噪声处罚案件如何避免程序违法?
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的普通程序一般遵循的是“先立案,后调查取证”的程序。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不立即取证,则可能导致证据灭失等不利后果,日后再进行取证,可能难以取得证据或者难以取得充分有效的证据。因此,对此类环境违法行为,必须尽快调查取证,固定证据。
根据《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需要立即查处的环境违法行为,可以先行调查取证,并在7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和补办立案手续。本条是对紧急案件先行调查取证的规定。在普通程序“先立案,后调查取证”的基础上,本条针对需要立即查处的环境违法行为作了例外规定,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先行调查取证,后补充立案。这不仅体现了生态环境部门工作的程序性,也体现了工作的规范性。
所以,对于在夜间查处的噪声污染案件,首先要收集违法证据,对超标噪声这种稍纵即逝的违法现象,用噪声监测仪器对当时的噪声值进行现场监测,取得证据,并作好现场检查(勘验)笔录,让企业当时在场的有关负责人签字,第二天接着立案。立案后执法人员再对企业周边住户或企业有关负责人进行调查,然后按照行政处罚程序给予查处。
笔者认为,在日常的夜间噪声污染案件查处工作中,立案后还得经过以下程序:根据监测部门出具的监测报告(超标),并结合调查情况,调查人员还得撰写《案件调查终结报告》,提出对案件处理的初步意见,并将调查报告及有关证据材料报送法制工作机构或案件审核人员。法制工作机构或案件审核人员审核终结,将案件审核意见报局领导审查后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然后再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如果属于较大数额罚款,调查人员撰写《案件调查终结报告》后,将相关材料送法制部门审核终结,再报局案审委员会讨论,最后才能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以及再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对此问题,有的执法人员提出,行政处罚案件的立案审批、撰写《案件调查终结报告》等内部审批程序可在《行政处罚事先(听证)告知书》送达后再补充。但笔者认为,这些内部程序即使可在《行政处罚事先(听证)告知书》送达后再补充,但也必须在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听证)告知书》之前将每个内部程序的时间节点合理合情合法地预留充分。否则,当事人如果对处罚决定不服,一旦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生态环境部门将会承担程序违法而败诉的不利后果。
在日常的执法中,有执法人员认为,《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紧急案件可先行调查取证,后补充立案。所以,一些执法人员在处理夜间噪声超标处罚案件时,常常只注重夜间的监测数据,而忽视了第二天立案后再调查这一程序,随即便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这种做法显然在程序上明显不当。
综上,笔者认为,立案前取证,是为立案佐证的,立案后再调查,是为处罚服务的;立案前取证取的是主要证据、关键证据,是证据链中的主要部分,立案后的取证取的是整个案件中的全部证据,是相互连接的证据链。立案前的取证和立案后的取证,既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能截然割裂,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这样取得的证据才能符合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的相关要求。
作者单位:刘永涛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生态环境局 李宁 四川省通江县人民法院
-
一家被罚82万!宿迁发布10起2021年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典型案件!2022-05-31
-
宿迁市涉及危险废物环境违法典型案件2起2022-05-17
-
山西办理行政处罚案件850件 罚款1.05亿元2022-05-13
-
生态环境部2021年共查处排污许可案件3500多件,罚款超过3亿元2022-05-13
-
“两高”发布办理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规定2022-05-11
-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对济南创诺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行政处罚决定书2022-04-20
-
浅析行政处罚中如何认定建设项目实际全部投资额2022-04-11
-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实地督办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信访案件办理情况2022-04-07
-
行政处罚的陈述申辩期限有多长时间?2022-04-06
-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危险废物跨省转移行政许可工作程序》2022-03-24
-
2022环保检查重点!面对行政处罚,企业该如何应对?附生态环境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清单!2022-03-17
-
生态环境部:学习借鉴浙江湖州依法破获“COD去除剂”干扰在线监测数据案件经验做法2022-03-08
-
首例涉及碳排放环境违法案件!附碳排放核查内容梳理2022-03-07
-
如何正确理解环评法中“报批”程序?2022-02-23
-
湖州:成功查获“COD去除剂”干扰在线监测数据违法案件202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