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微塑料平均密度0.44个/立方米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2-05-30 15:06:15
热度:128
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微塑料平均密度0.44个/立方米2022年5月27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公报显示,2021年对1
2022年5月27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公报显示,2021年对1359个海洋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230个入海河流国控断面、458个污水日排放量大于或等于100吨的直排海污染源、32个海水浴场开展监测,以及对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开展健康状况监测的结果如下:
1、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7%,同比上升0.9%,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占比81.3%,同比上升3.9%。
2、渤海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为12850平方千米,同比减少640平方千米;黄海则为9520平方千米,同比减少15840平方千米;东海为35970平方千米,同比减少12030平方千米;南海为11660平方千米,同比增加3580平方千米。
3、江苏、上海和浙江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同比提升,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广西则有所降低。
4、就海湾来说,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44个海湾中,有15个春夏秋三期监测均为优良水质。
5、海洋垃圾——
海面漂浮垃圾平均为24个/平方千米,塑料类占比达到92.9%;海滩垃圾平均个数为154816个/平方千米,塑料类也是占比最大的,达到75.9%;海底垃圾,平均个数为4770个/平方千米,塑料类仍然占比居首,达到83.3%。不过,三个类型的塑料垃圾种类有所差别。
6、微塑料——
背景:在渤海、东海、南海北部海域开展了6个断面海面漂浮微塑料监测
结果:平均密度为0.44个/立方米,其中渤海最大,为0.74,东海最小,为0.22。微塑料主要为纤维、泡沫、颗粒和碎片,成分主要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聚苯乙烯和聚乙烯。
7、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显示,6个呈健康状态,18个呈亚健康状态。健康状态的分别是3个珊瑚礁生态系统(一共4个)和2个红树林生态系统。
总体看,2021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主要的污染物指标还是COD、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以及总磷和氨氮。
一直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都非常亮眼,2015年的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6万多亿,2021年更是首次突破了9万亿。其中,滨海旅游业产值一骑绝尘,2021年占主要海洋产业总值的近45%。很显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仅从这个层面看就不容忽视。
再者就是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生态系统,以及生命健康的息息相关性,塑料垃圾以及微塑料就是典型且关键的一种。从上述数据中也能看出,海洋垃圾中,塑料类占了大头。前有《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后有《“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都非常重视源头减量,加大监测等工作。
同时,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还透露,下一步,海洋垃圾监测点将覆盖至沿海地级市,并将逐步拓展至沿海区、县,塑料垃圾污染防治责任落实情况也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海洋生态环境执法趋严倒是个不错的消息,正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自5月15日起已经正式施行了,进一步统一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裁判尺度,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据了解,规定主要针对《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九条所规定的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的行为,涵盖了民事、行政和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三种不同情况。
同日,也是我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卫星发射的20周年,海洋卫星可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不可或缺的“天眼”。截至目前,除了一号卫星,海洋一号B星、海洋一号C星、海洋一号D星均已陆续到位,并且首颗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卫星——海洋二号也已成功交付,并随即迎来了二号B星、C星、D星,以及高分三号系列卫星,全面进入了“组网”时代。
“十四五”时期,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完善海洋生态监测评价体系,保护海洋自然保护地和总要滨海湿地,加强海水养殖监管,强化海洋工程和海洋倾废管理等措施,仍会是重中之重。
相关资料下载:
公报显示,2021年对1359个海洋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230个入海河流国控断面、458个污水日排放量大于或等于100吨的直排海污染源、32个海水浴场开展监测,以及对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开展健康状况监测的结果如下:
1、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7%,同比上升0.9%,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占比81.3%,同比上升3.9%。
2、渤海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为12850平方千米,同比减少640平方千米;黄海则为9520平方千米,同比减少15840平方千米;东海为35970平方千米,同比减少12030平方千米;南海为11660平方千米,同比增加3580平方千米。
3、江苏、上海和浙江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同比提升,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广西则有所降低。
4、就海湾来说,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44个海湾中,有15个春夏秋三期监测均为优良水质。
5、海洋垃圾——
海面漂浮垃圾平均为24个/平方千米,塑料类占比达到92.9%;海滩垃圾平均个数为154816个/平方千米,塑料类也是占比最大的,达到75.9%;海底垃圾,平均个数为4770个/平方千米,塑料类仍然占比居首,达到83.3%。不过,三个类型的塑料垃圾种类有所差别。
6、微塑料——
背景:在渤海、东海、南海北部海域开展了6个断面海面漂浮微塑料监测
结果:平均密度为0.44个/立方米,其中渤海最大,为0.74,东海最小,为0.22。微塑料主要为纤维、泡沫、颗粒和碎片,成分主要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聚苯乙烯和聚乙烯。
7、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显示,6个呈健康状态,18个呈亚健康状态。健康状态的分别是3个珊瑚礁生态系统(一共4个)和2个红树林生态系统。
总体看,2021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主要的污染物指标还是COD、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以及总磷和氨氮。
一直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都非常亮眼,2015年的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6万多亿,2021年更是首次突破了9万亿。其中,滨海旅游业产值一骑绝尘,2021年占主要海洋产业总值的近45%。很显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仅从这个层面看就不容忽视。
再者就是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生态系统,以及生命健康的息息相关性,塑料垃圾以及微塑料就是典型且关键的一种。从上述数据中也能看出,海洋垃圾中,塑料类占了大头。前有《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后有《“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都非常重视源头减量,加大监测等工作。
同时,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还透露,下一步,海洋垃圾监测点将覆盖至沿海地级市,并将逐步拓展至沿海区、县,塑料垃圾污染防治责任落实情况也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海洋生态环境执法趋严倒是个不错的消息,正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自5月15日起已经正式施行了,进一步统一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裁判尺度,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据了解,规定主要针对《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九条所规定的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的行为,涵盖了民事、行政和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三种不同情况。
同日,也是我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卫星发射的20周年,海洋卫星可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不可或缺的“天眼”。截至目前,除了一号卫星,海洋一号B星、海洋一号C星、海洋一号D星均已陆续到位,并且首颗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卫星——海洋二号也已成功交付,并随即迎来了二号B星、C星、D星,以及高分三号系列卫星,全面进入了“组网”时代。
“十四五”时期,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完善海洋生态监测评价体系,保护海洋自然保护地和总要滨海湿地,加强海水养殖监管,强化海洋工程和海洋倾废管理等措施,仍会是重中之重。
相关资料下载:
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pdf
-
山西省印发《塑料污染治理(2022-2023)年度工作要点》2022-05-30
-
海洋环境监测步入“重轨”,环保进入新level!2022-05-27
-
咸水酿甘露,缺水城市如何向海洋“要水喝”?2022-05-27
-
废塑料变油?真的!有这项航天技术加持2022-05-26
-
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2022-05-26
-
寻找“白色污染”治理的突破口?三市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划重点2022-05-24
-
浙江舟山普陀区:彰显普陀海洋特色 开启“无废城市”新航线2022-05-23
-
以木薯废料生产能溶解塑料袋?2022-05-23
-
重庆市印发2022年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点2022-05-19
-
污水排放对全球海洋的氮通量贡献2022-05-17
-
权威解读:构建较为完善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2022-05-12
-
北京将塑料污染治理纳入督察,释放哪些信号?2022-05-11
-
“两高”发布办理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规定2022-05-11
-
黑土地保护法、黄河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纳入2022年立法计划2022-05-10
-
报告丨有毒物随“塑料回收”被循环利用,数据不乐观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