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安徽:垃圾分类“全程闭环” “合肥经验”全省推广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1-10-25 12:02:32
热度:50

安徽:垃圾分类“全程闭环” “合肥经验”全省推广【讯】10月21~22日,安徽省生活垃圾分类现场推进会暨城管执法工作会在合肥召开。会上,合肥市作了生活垃圾分类“合肥经验

【讯】10月21~22日,安徽省生活垃圾分类现场推进会暨城管执法工作会在合肥召开。会上,合肥市作了生活垃圾分类“合肥经验”的交流分享,该经验将在全省进行推广。当前,合肥正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截至9月底,全市已建成分类集中投放站点3242座,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根据规划,合肥将选址建设5座厨余垃圾处理厂。预计到2025年,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达110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1700吨/日。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作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之一,近年来,合肥有力有序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全速推进设施建设,基本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合肥垃圾分类处理能力明显增强。

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分享了生活垃圾分类“合肥经验”。为有效推进该项工作,合肥坚持党建引领,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工作,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实施,定期组织志愿者参与,组织开展入户宣传,建立垃圾分类奖惩榜、公示榜等激励督促制度。“在开展垃圾分类过程中,我们建设了一支专业化垃圾分类指导员、志愿者队伍,不断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该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合肥坚持示范带动,垃圾分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宣传教育引导,形成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居委协调、物业参与、志愿服务“五位一体”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据悉,2021年全市共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执法检查1416次,教育整改605宗,立案86宗,罚款87.37万元,并建立考核机制。2021年对居民区、农贸市场、公共机构、餐饮企业等开展垃圾分类现场督导检查50余次。“建立考核通报制度是压实责任,实行长效常态管理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垃圾分类不断取得成效、提升垃圾分类水平的有力抓手。”该负责人表示。

规划选址建设5座厨余垃圾处理厂

垃圾终端处理设施是垃圾分类工作最重要环节之一。合肥坚持规划建设先行,末端引领前端,着力补齐硬件短板,协调推进前端、中端、后端建设,打造垃圾分类全系统,实现全程闭环。

在前端,合肥推进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建设。全市计划建设标准化定时定点集中投放站点4311座。截至9月底,全市已建成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站点3242座。在中端,实行垃圾分类转运。其他垃圾和家庭厨余垃圾由区级负责送进中转站,市级负责由中转站到末端处理厂的运输,餐厨垃圾实行公交化直运模式。

在后端,设施建设全面发力。除了原有200吨/日的包河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外,我市还新建了600吨/日的蜀山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和800吨/日的肥西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目前已进入运行阶段,全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600吨/日,基本满足近期生活垃圾分类需要。建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6座,处理规模达9000吨/日,形成多点布局、安全高效、经济环保、就近处理的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全利用处理体系,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

“垃圾分类的关键是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投放、分别处理。”该负责人表示,根据相关方案,合肥将规划选址建设5座厨余垃圾处理厂。到2025年,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将达110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1700吨/日;到2035年,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将达140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2100吨/日。

厨余垃圾实现“变废为宝”

“吃进去”的是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吐”出来的是电、沼气和粗油脂等。在蜀山区小庙镇酒香泉路与三乘寺路交口,有一座新建的垃圾处理厂——合肥市小庙厨余垃圾处理项目。

虽然这里是厨余垃圾处理厂,但现代化的建筑风格看不到传统工厂的痕迹,园区中也闻不到刺鼻的异味。走进该项目的“智慧云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垃圾从过磅、进料、发酵到处理等各个环节。智能化办公和现代化处理工艺,有效改善了工作环境,提升了垃圾处理率。

该项目设计总规模为日处理餐厨垃圾400吨+日处理厨余垃圾400吨,一次规划、分两期实施,一期规模为日处理餐厨垃圾200吨+日处理厨余垃圾400吨。该项目实现了垃圾“变废为宝”,终端产品为沼气和粗油脂。沼气净化后首先保证厂内蒸汽锅炉燃烧使用,富余的沼气送至沼气发电车间发电,提取出的粗油脂在厂区暂存后外售,分选出的残渣和产生的沼渣送至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