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5206辆汽车被列入“黑名单”,12家检验机构被记分
芜湖:5206辆汽车被列入“黑名单”,12家检验机构被记分截至今年6月,安徽省芜湖市实施机动车I/M(机动车检验/强制维修)制度正好整一年。一年来,芜湖市共有5206辆汽车因尾气超
截至今年6月,安徽省芜湖市实施机动车I/M(机动车检验/强制维修)制度正好整一年。
一年来,芜湖市共有5206辆汽车因尾气超标排放或排放黑烟被列入监管“黑名单”,其中3210辆按该制度要求进行了维修(扣除外地过境车辆928辆,维修率为75.03%),并移交公安交管部门处罚1068辆。同时对12家检验机构的13起违规行为进行记分处理。
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I/M有什么优势?
未经M站维修的车辆,在软件闭环管理下,检验机构无法开检
芜湖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素有“皖之中坚,皖南门户”之称,机动车保有量70余万辆,汽车保有量50余万辆,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32家。
作为一项机动车污染防治的措施,去年6月,芜湖市发布了《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的通告》,率先在全省实施I/M制度。
“这一制度是世界上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对在用车进行排放管理的通行制度,其重点是对车辆的排放情况进行检测、监测,对发现的不合格车辆及时进行维护、维修,实现检测、监测环节与维护、维修环节的闭环管理,从而能够有效遏制违规检验和虚假维修行为。相较数十、数百辆的人工路查量,通过I/M制度和遥感监测技术相结合,‘技防’释放出来的管理效应非常可观。”芜湖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许仁平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为实现I/M制度实施取得最佳效果,芜湖市花大气力构建全方位监测监控体系,多途径严密防控机动车超标排放,定期检验、遥感监测、黑烟车抓拍、路检路查、入户抽测和公众举报,这些途径检出的排放不合格的机动车,都将纳入I/M制度体系,都要进行强制维修。
“2019年,在城市建成区入口和市区大型车辆通过的主要道路,芜湖市共投入2400余万元建设19套机动车排气污染遥感监测设备和黑烟车抓拍设备。”许仁平表示。
对于定期检验不合格的机动车,按政策规定,各检验机构须向车主开具《超标排放汽车维护修理告知书》(由市机动车辆检验协会统一印制),要求车主15天内进行维修治理。同时不合格车辆被自动记入监管“黑名单”。
而经公众举报和路检路查的不合格车辆,也同样要求限期维修治理,并记入监管“黑名单”。对于路检路查和入户抽测中发现的不合格车辆,生态环境部门将当场开具《超标排放汽车限期维修治理通知书》。
对于被记入监管“黑名单”的车辆,车主应到具有资质的M站(维修站)进行维护维修。经 M站维护维修合格并上传信息后,再到车辆最近一次年审时同一家机动车I站(检测站)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方可上道路行驶。
“未经M站维护维修的车辆,在软件闭环管理的作用下,检验机构将无法开检。对于经维护维修后的车辆,M站须通过双怠速法、自由加速法等对车辆的维护维修效果进行初步判定,检测合格后,向车主开具《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并将维修过程、收费情况和检测结果上传至管理平台,I站检验软件通过网络只有在收到检测合格的信息后,才能对车辆开检。”许仁平介绍说。
经维护维修并检验合格的车辆,管理平台软件自动将其从“黑名单”中消除。整个过程中,车主除须在M站和I站之间往返外,无须前往管理部门,实现“零跑路”和“不见面”管理。
为保证检验质量,除日常的视频监控巡查、检验过程视频全公开、全年检验质量检查全覆盖等管理措施外,2020年3月,芜湖市生态环境局推出了《芜湖市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记分制管理办法(试行)》,一年内记分满12分的,市生态环境局将予以检验机构停止网络支持一个月的处理。
对于逾期不维修治理的,芜湖市生态环境局将超标车辆的违法证据移送公安交管部门,公安交管部门依证据按“驾驶排放检验不合格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依法实施处罚——处200元不记分。
如何应对虚假、糊弄式维修和“年审神器”?
I站检测结果和M站维修效果都将接受独立的遥感监测系统检验
在机动车排放维修领域,一段时间以来,虚假、糊弄式维修等行为猖獗,多种“年审神器”甚嚣网上。
这种行为的存在,客观上架空了检验机构对机动车的检验职能。由于机动车维修机构数量庞大,加之维修中的作假行为难以发现,监管十分困难。
“我市建有19套遥感监测设备,可日产遥感监测数据近20万条。大范围、高密度的遥感监测系统相当于政府管理部门在现有的检验机构之外,设立了一套独立的监测系统。”许仁平介绍说。
无论是经I站检测的车辆还是经M站维修的车辆,其检测结果和维修效果都将经受独立的遥感监测系统的检验。透过I站和M站与遥感信息的共享,形成对遥感监测不合格车辆进行倒查的机制。
应用这种倒查机制,一年来,芜湖市生态环境局共对12家检验机构的13起违规行为按《芜湖市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记分制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记分处理,有效地提高了对检验机构的监管成效,也使各检验机构明白:即使检验能“糊弄”一下,遥感可不好“糊弄”,从而从机制上有效地遏制了检验机构违规检验行为。
同时,芜湖市通过市场化手段,采用申请/登记制,在全市设立24家M站。在交通运输监管部门、车辆维修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M站运行以来,未发生过一起虚假维修或过度维修的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各M站还利用微信工作群交流信息,对车主不合理的要求主动拒绝,并在微信群中进行通报,对“利用价值”较高的部件,还主动将其毁损,防止其重新流入市场。
采访中,许仁平向记者介绍这样一个案例。
今年5月,一位张姓车主来电反映,称其车辆在某M站经历多次维修后,先后在某检测站上线检测6次,NOx均不合格,疑为检验机构故意刁难,要求更换机构。
执法人员当即调阅该车检验记录,发现其NOx排放值在1800以上,而同期其它车辆检验值却都正常,现场操作视频显示,检测站并无违规检验行为。
执法人员向车主进行了解释,要求其回维修站进行更一步维修。同时就维修情况和该M站进行了联系,要求其查明情况,必要时可召集业内有关专家共同会诊。
后经查明,车主自行在市场上购买了廉价劣质的三元催化器。在双怠速情况下,由于尾气排放量较小,NOx排放值并不高,但在工况法下,由于要求发动机输出功率要达到额定功率的50% ,排气量猛增,劣质三元催化器对大量尾气根本来不及处理。M站为其更换了合格的三元催化器,上线检测一次通过,NOx排放值仅为21。
事后,该车主再次来电,对维修、收费和检测结果表示满意。
若要大范围推广,该制度还存在哪些短板?
各地市I/M制度执行上存在不平衡和未实时联网等问题,建议尽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该制度推出后,公众最大的疑虑是担心M站垄断经营。”芜湖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东介绍说,为防止这一问题的发生,芜湖市进行了制度和机制创新。通过市场化手段,由维修企业自主申请,主管部门进行登记的方式设立M站,M站的设立不受数量、区域的限制,只要符合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并和我们联网,随时欢迎机动车维修机构加入。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运用市场化手段设立M站,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通过创新监管机制,应用技术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注意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培养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共同促使I/M制度规范运行,张东进一步强调说。
据介绍,各M站的维修内容和收费情况都会通过网络上传到管理平台上,确保机动车维修的公开与透明。各待修车辆在I站的检验结果,只要键入或点击一下车牌号,就立刻能呈现出来,从而为M站维修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I/M制度能够规范运行,车主权益得到保障,公众的疑虑自然也就打消了。
“I/M制度目前所面临的短板主要是各地市I/M制度执行上的不平衡和不联网。”采访中,许仁平这样告诉记者,虽然我们建立了“黑名单”制度并实行闭环管理,但有些市可能还没建立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了,相互之间也还不能做到实时联网,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是某些车主为逃避维修义务,不在本地而是跑到外地进行检验。这部分车辆会一直在“黑名单”里,但是只要回到本市年审,就必须依法依规进行维修,罚款也是必须要交纳的。另一个问题是非本市籍过境车辆,虽然进了我们的“黑名单”,但一般不会在我市维修,对这部分车辆单一城市的I/M制度也就鞭长莫及了。
芜湖市一年来的实践证明,I/M制度和遥感监测技术相结合,以“技防”取代“人防”,其释放出来的管理效应不可小觑,但要使这一制度更加趋于完善,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实时联网,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应成为下一步机动车污染防治的一个方向,许仁平最后表示说。
-
6日,中国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被美国国防部列入了黑名单!2021-03-08
-
2020年下半年信用管理对象列入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限期整改名单和“黑名单”有关情况2021-02-24
-
父子不外出务工被列入村黑名单,还被点名道姓!村委会:已道歉2021-02-05
-
2020年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失信黑名单2021-01-07
-
贵州三家企业被纳入环保黑名单2020-12-17
-
涉嫌从事违法违规活动 47名主播被列入黑名单2020-10-12
-
大连全覆盖检查50家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2020-07-28
-
5年禁止从业!环境部公布2020年上半年环评失信“黑名单”2020-07-09
-
避免种族歧视 谷歌Chrome将不再使用 "黑名单"等词2020-06-09
-
宁波这些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已成“老大难”,上榜“十差”黑名单2020-05-15
-
屡上环保黑名单 中滔环保两附属公司犯污染环境罪被罚2020-05-15
-
地铁内进食上“黑名单”:让不文明者不再任性2020-04-01
-
山西:基本消除柴油车冒黑烟 超标车辆将纳入黑名单2020-03-11
-
贵州省49家企事业单位和21人被列入2019年生态环境保护失信黑名单2020-01-06
-
贵州公布环境保护失信“黑名单”49家企业和21人被“拉黑”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