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2021年,成都先定一个垃圾分类“小目标”!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1-03-11 12:04:27
热度:89

2021年,成都先定一个垃圾分类“小目标”!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加快构建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成都先定一个“小目标”!成都市人民政府网站日前发布《贯彻落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加快构建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成都先定一个“小目标”!

成都市人民政府网站日前发布《贯彻落实〈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指出,成都将强化《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贯彻落实,将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要求贯穿到生活垃圾管理全过程,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体系、分类处理系统和运行保障机制,营造生活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社会氛围,推进分类工作迈入法治化、标准化、常态化轨道,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和“无废城市”建设。

依据《实施方案》,2021年底前成都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将实现全覆盖格局基本成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社会氛围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1、按照“全过程分类、全市域统筹、全社会参与、全链条引育”的原则,在2021年底前,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经营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均实现100%全覆盖,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0%,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格局基本成型。

2、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制定本区域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理设施的年度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建成“两网融合”服务点2000个、具备厨余垃圾处理功能的分类中转站27座,基本形成厨余垃圾“集中规模化+分布小型化”处理模式,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建成。

3、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宣传“五个一”工程,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十、百、千、万”活动,推动《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4、强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一、强化设施建设。年底前,新增厨余垃圾处理能力450吨/日

以美化环境、便民利民为目标,在2021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及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改造和收集容器规范,因地制宜设置定时定点投放点和24小时开放投放点。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设施建设和厨余垃圾处置设施专项规划落地,到2021年底,全市新增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能力200吨/日、分布式处理能力250吨/日,可回收物处理能力达7500吨/日,大件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800吨/日以上。

到2022年底,全市新增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能力1600吨/日,可回收物处理能力达8000吨/日,大件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1300吨/日以上。

二、健全收运体系,逐步实行“不分类则不收运”制度

坚持以街道(镇)为单位,成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完善。

提高分类收运能力,2021年3月底前,全市新增厨余垃圾收集车(四轮平板)409辆、配置厨余垃圾标准收集容器14400个;2021年底前,全市累计配置厨余垃圾收集车辆583辆、专用运输车辆261辆。

加强厨余垃圾“以桶换桶”收运模式推广和密闭运输监管,确保分类收运整洁规范。以具备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预处理能力为标准,加快推进转运站提升改造,确保全市新增厨余垃圾中转站预处理能力1000吨/日。

强化收运信息公示,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指示牌,强化垃圾清运时间、频次、收运公司和垃圾去向等信息公示,着力提振市民信心,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

逐步实行“不分类则不收运”制度,制定“不分类则不收运”操作规范,率先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实行生活垃圾“不分类则不收运”制度,并逐步在部分物业管理水平较高的小区推广实施。

三、推动源头减量,开展“光盘行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

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成都从住宿、旅游、餐饮、快递、农贸市场等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着手,引导市民共同参与。

①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用餐场所设置适当点餐提示标识,倡导绿色消费,开展“光盘行动”,培养市民节约习惯,从源头上减少厨余垃圾产生。

②开展循环利用工作,住宿、旅游、餐饮及相关配送服务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发布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的详细目录,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

③强化产品包装物减量监管,加强对快递业、电子商务企业包装指导,推动建立计价优惠机制等,促进包装物减量。

④推进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源头减量,推动落实已建和新建农贸市场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配套工作,积极推行净菜上市。

⑤加大“限塑令”执行力度,倡导减少使用塑料制品,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加强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

⑥推行绿色办公,实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优先采购可以循环利用、资源化利用的办公用品等计划。

四、创新运行机制,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产业发展

遵循产业化思路和商业化逻辑,以市场化、项目化方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产业发展。市级部门统筹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产业园区,加快推进长安静脉产业园区建设。

探索在非居民端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着力提升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质量控制,丰富奖惩举措,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提升属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引导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收、运、处等活动,建设具有其他垃圾转运、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可回收物分拣、有害垃圾暂存等功能的“小型静脉家园”,因地制宜建设生活垃圾协同处理利用基地等,推进分类收集作业、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分类设施设备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发展。

五、营造全民参与氛围,选树一批生活垃圾分类先进典型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社会动员,各级城管、住建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宣传,推动分类管理责任人责任落实,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小区、进家庭培训,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

普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学评比活动等,鼓励学校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与手工、绘画、劳动、音乐、体育等课程有机结合,创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学活动,重点做好全市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提升师生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

建设一批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创建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镇),选树一批生活垃圾分类先进典型,推动形成人人知晓、普遍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