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绩亮眼
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绩亮眼家还是那个家,村已不是那个村。“这是哪儿?是咱村吗?是咱村啊!”春节前,随着在外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在西平县蔡寨回族乡蔡寨村,总能听到这样的自问
家还是那个家,村已不是那个村。
“这是哪儿?是咱村吗?是咱村啊!”春节前,随着在外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在西平县蔡寨回族乡蔡寨村,总能听到这样的自问自答。
长年在外工作生活的丁根喜欢喜地说“都不认识了”,在村里转了又转:路两旁私搭乱建的旱厕不见了,房前屋后的羊圈清理了,乱堆乱占的建筑材料没有了,垃圾坑、臭水塘化身“风景线”,村内村外见缝插针栽了许多树。
垃圾难寻觅,绿意满乡村。蔡寨村返乡村民的感受不是孤例。放眼万千乡村,嬗变悄然发生。
2018年以来,我省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村庄规划管理等重点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明显提升,变得更干净、更整齐、更宜居、更文明,也更有吸引力了。
回顾三年行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广袤中原大地上,人居环境的全面变革正在向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了最大的民心工程。
这三年,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更高了——
“谁想天天与垃圾蚊蝇为伍呢?”蔡寨村党支部书记朱顺兴说。当群众看到村干部们撸起袖子带头捡垃圾、清坑塘,便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出力,主动清运垃圾,挖坑种树;有的捐钱,仅一个月村民就捐款7万多元;有的捐物,送来的方便面、火腿肠等塞满了两间房;有的送饭,一个村民坚持送饭一个多月不重样。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只有农民上心,才能难事不难、好事办好。突出群众主体,我省各地注重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洛阳、安阳等地建立爱心超市,激励群众参与村庄环境保护;开封、商丘等地建立“五分钱”工程,每人每天收取5分钱卫生费,增强群众环境卫生监督意识,让群众真正成为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这三年,村庄环境整治的系统性增强了——
我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国土绿化、水生态修复等相结合,同步谋划,统筹推进,刷新外在“颜值”,提升内在“气质”。
结合“森林河南”建设,开展“送果树进农家”活动,在村庄周围、房前屋后、坑塘周边、道路两侧等见缝插绿,全省共创建森林特色小镇20个,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4.5%。
结合“四水同治”,推进坑塘治理全覆盖,着力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创建水美乡村,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全村规民约,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文明创建评选活动,全省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村镇总数的50%以上,推动“村美人更美”。
这三年,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子更明晰了——
2020年9月,记者跟随我省20个乡村振兴示范县县委书记赴浙江、江西学习考察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工作。这20个县是河南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此次千里之行,就是为了鼓励引导示范县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让干部群众学有榜样、干有遵循。
抓住“典型引路”,强化示范引领,以点串线,连线成片。我省一方面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每年在全省选取1000个不同类型的行政村,高标准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边示范边推广;一方面持续开展“四美乡村”“美丽小镇”“五美庭院”创建,解决好不敢闯不会干的问题。
97%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0%,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70万户,1517名规划设计师到1188个村庄开展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三年攻坚,昔日垃圾乱堆、污水横流、蚊蝇乱飞、杂物挡道的农村脏乱差现象已经很难看到,长期制约农村的环境问题得到改善,群众满意度保持在86%以上,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随着“三农”工作重心朝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乡村建设的分量加码,中原乡村的未来,必将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