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新冠病毒研究的最美“中国合声”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1-02-08 12:10:08
热度:68

新冠病毒研究的最美“中国合声”2月4日,国际期刊《细胞》发表了一项罕有的联盟研究成果:40多个中国科学家团队通过数据的合作共享,对新冠病毒进行了疫情以来最彻底的“大起底”,多项结论

2月4日,国际期刊《细胞》发表了一项罕有的联盟研究成果:40多个中国科学家团队通过数据的合作共享,对新冠病毒进行了疫情以来最彻底的“大起底”,多项结论刷新人类既往认知。

196个新冠肺炎病人、284个样本、近150万个细胞、与新冠病毒相关的25TB数据,体量和5万部高品质电影相当。“从病人数、样本数、细胞量上来讲,联盟的研究都是目前世界之最。”“新冠肺炎单细胞研究中国联盟”发起人之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泽民对科技日报记者讲道,起初并没想到会得到学界的积极响应,毕竟要毫无保留地贡献数据,但事实上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疫情是“军令”,科学家“有令必行”

同仇敌忾!张泽民用这个词形容了联盟邀约发出时各研究团队给他的感觉。

“疫情很紧迫,大家都朝着解决疫情的这个目标铆着一股劲。”张泽民说,没人考虑“小我”。

“过去这种宝贵的资源和数据是先发文章为主,然后才愿意共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群说,而当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家想的是赶快把数据共享出来,分析到底怎么回事,加快临床上对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

“当时就感觉这个研究太重要了,要积极支持,在群里大家都特别配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程涛教授回忆,一切水到渠成。

疫情就是“军令”。联盟里有院士团队、有长江学者团队,都是我国独当一面的顶尖团队,但一听到共同应对疫情的邀约,他们毫不犹豫。

“抗击疫情,这些数据是人类共同的资源。”程涛道出了很多学者的心声:团队很早就把分析好的数据全部传给了北大,相信在更大维度的挖掘中,肯定会得到更多对疫情有益的结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院长金荣华直接对张泽民说,“你们分析还缺哪方面数据,缺什么告诉我们,马上就重新安排实验并进行分析补充。”

联盟中,不分院士、院长,只有“战友”,抗击疫情是他们共同的责任——倾囊贡献数据、发挥专长、不计得失、找准位置,陆军军医大学卞修武院士团队甘愿“做辅助”从事验证试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红阳院士团队主动“打策应”为数据分析提供专业建议……

求真是“使命”,真知当经得起“回头看”

新冠肺炎疫情来得突然,一年来,对于它的认知的每一点进展都会在重磅期刊上得到展现。

“不少工作为了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出去,内容锤炼不够,主要表现在规模小,稳定性差。”张泽民说,应急研究也应该经得起“回头看”。

“如果不合作,全面揭示规律的工作最起码三四年以后了。”王晓群说,不计得失的合作覆盖了各种维度的数据,能用最快速度结束当前各自“瞎子摸象”的状态。

“新冠肺炎疫情波及面广,是一个紧迫又庞大的课题。”张泽民说,科研的“求真”精神让大家走出小格局,将信息孤岛融合起来。

为了共同的使命,个人署名、单位利益、经费投入一时间变得不再重要。

“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的计算平台解决了我们的问题,不仅给我们免费使用,还设为资源使用的最高优先级。”张泽民说,全部团队共同努力,才让人类更加靠近新冠病毒致病的真相。

共享是目标,科学探索推进人类共同认知

在联盟中贡献数据,不会限制团队各自研究成果的发表,这条规则得到了联盟成员的“点赞”。“不排它”充分展现了科学应有的包容性。联盟组建伊始就制定了三条规则,另两条是联盟合作形成的数据,对后续的开发和研究完全开放,团队不以各自单位申请任何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属于公有。

“如果有其他人基于我们的研究开发出药物,我们高兴就是了。”张泽民说得质朴,联盟的数据研究是为了人类健康,按照惯例进行全球共享,任何一家有能力的公司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开发药物。

一度人们片面地认为,样本、数据会被视为研究团队的“私有财产”不敢或者不愿共享;一度人们无端地揣度,科学家们可以为某个项目的“首席”暗地较劲;一度人们错误地判定,发论文、评职称、聚资源上位是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

然而,面对新冠病毒,千万名科学家在疫情期间用忘我的、杰出的工作回答人类对新冠病毒的未知、寻找人类应对新冠病毒的“武器”和良方。

作为抗疫科学家的典型代表,这个联盟和他们的工作诠释了科学探索最真的样子——求知、求真、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