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三大瓶颈待破 市场化运作形成三方共赢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8 17:31:20
热度:71
垃圾分类三大瓶颈待破 市场化运作形成三方共赢【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随着城市化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发展高速增长,我国固废处理市场空间巨大。近年来,在政策的引导下,固废处理技术不断提
【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随着城市化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发展高速增长,我国固废处理市场空间巨大。近年来,在政策的引导下,固废处理技术不断提高。但是,垃圾分类作为固废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仍需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三大瓶颈待破 市场化运作形成三方共赢
业内预计,到2020年,我国垃圾分类市场当量释放将超过200亿元。
垃圾分类是一个新兴市场,真正进入该领域的环保企业并不多。垃圾分类问题是当下制约我国环保事业的瓶颈之一,也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循环利用困难的一大因素。
以北京为例,城市生活垃圾中可回收部分多达21.2%,因缺乏有效分类,真正回收利用部分不到5%,其余的垃圾都被运到垃圾处理厂填埋或焚烧,即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又产生二次污染。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郑重提出,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近年来,政府、学界和业界一直在关注、研究和推动垃圾分类,但中央提出从制度上解决还是次。
日前,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发布,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国家对垃圾分类问题的重视,直接受益的是环保产业,垃圾分类项目开始成为一个新兴市场,个别先知先觉的环保企业如启迪桑德,已经布局垃圾分类市场。
据统计,垃圾分类户均年服务费,北京98元/户/年,成都128元/户/年,江苏162元/户/年,全国平均约133元/户/年。目前市场规模虽然整体不足10亿,随着国家对垃圾分类制度的深入推进和配套措施的跟进,以及市场的发展,文一波预计,到2020年,仅46个试点城市的垃圾分类市场规模即可达160亿,而全国远期市场规模可超过600亿元。
垃圾分类的市场盘子很大,多年来,从国家到地方,甚至中小学的课堂上,在理论上、技术上,我们一直在宣讲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培育大众进行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和习惯,而结果花了很多钱,效果很不理想,依然没有从源头解决分类问题。垃圾分类问题可谓是个顽疾,在垃圾分类市场要想攻城略地,倒逼政府和环保企业必须拿出高水平的策略和手段。
启迪桑德董事长文一波认为,推行垃圾分类,依靠居民提高环保意识或政府强制都不可行,必须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例如,桑德集团在安徽进行过试点,每个社区设立一个垃圾分类亭,由2名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做垃圾分类,他们同时兼职负责这个社区的快递收发,垃圾分类亭还有大屏幕广告,每年的广告费收入有10万元,用这些钱就能养活这两名工人。通过这种市场化的方式,能够让垃圾分类“运行起来”。
居民在家提前把垃圾做好分类,环保公司在社区安置的工作人员对送来的各种垃圾称量,根据重量兑换积分,而居民获取的积分可以用来换取各种生活用品。企业收集来的各类垃圾,再根据性质进行循环利用。
市场化运作垃圾分类,给企业带来了利润,也让居民得到有偿反馈,又减轻了环境压力,形成三方共赢。
文一波说:“目前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垃圾分类也要市场化。我认为,未来垃圾分类要以市场化为主导,政府积极参与引导和提供政策支持,这样就可以持续。”
他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个产业链,包括垃圾桶、垃圾箱、废品回收的这些专用设施,产业链加工下来,已经不是简单的服务费。因此,文一波表示,垃圾分类行业到2020年左右,市场规模达到200亿以上完全可能,未来可能会更大。
作为一个新诞生的市场,垃圾分类市场化面临一些先天不足。
一是主体权责问题。居民、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居(村)委会、第三方企业、政府的权责关系不清,对生产厂商追责困难。由于垃圾产生者归属不同部门、行业管理,即使对于占比大且回收利用较困难的废弃物,垃圾管理部门也难于追溯和追责其生产厂商。
二是政出多门。不同类别垃圾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如再生资源由经贸部门管理,工业垃圾和有害垃圾由环保部门管理,农村垃圾由农业部门管理,生活垃圾由建设部门管理等,体制分割导致垃圾管理不到位。
三是法律、经济手段仍需加强。地方城市立法权利、税收等经济工具有限,垃圾分类服务难以资本化计算,地方财政重末端处理、轻视源头减量和排放控制,导致第三方参与的利益驱动力不足。
因此,垃圾分类市场化需体制改革。专家、居民、业界的一致看法是:改革现有的垃圾管理体制(而不是仅仅改革垃圾处理费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给特许经营企业“松绑”,恪守“政府引导而非主导、企业运作、街道组织、人人参与”的城市废弃物处理工作机制。
城管委的职能是搞规划与监督,与垃圾处理企业集团签订发包合同;企业负责垃圾处理,包括全过程运作,从分类、收集、消纳,转化为再生资源等。政府要将垃圾转化为资源的经济收益全部归企业所有,不与企业争利。
同时,政府以优惠的方式给垃圾收集企业提供土地。现有环卫工人及其管理人员,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可自愿组织成分类管理垃圾的企业,经培训后参加招标获得垃圾分类管理经营权,他们的工资,由企业发放。
原标题:200亿,垃圾分类市场规模是画饼充饥?
业内预计,到2020年,我国垃圾分类市场当量释放将超过200亿元。
垃圾分类是一个新兴市场,真正进入该领域的环保企业并不多。垃圾分类问题是当下制约我国环保事业的瓶颈之一,也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循环利用困难的一大因素。
以北京为例,城市生活垃圾中可回收部分多达21.2%,因缺乏有效分类,真正回收利用部分不到5%,其余的垃圾都被运到垃圾处理厂填埋或焚烧,即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又产生二次污染。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郑重提出,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近年来,政府、学界和业界一直在关注、研究和推动垃圾分类,但中央提出从制度上解决还是次。
日前,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发布,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国家对垃圾分类问题的重视,直接受益的是环保产业,垃圾分类项目开始成为一个新兴市场,个别先知先觉的环保企业如启迪桑德,已经布局垃圾分类市场。
据统计,垃圾分类户均年服务费,北京98元/户/年,成都128元/户/年,江苏162元/户/年,全国平均约133元/户/年。目前市场规模虽然整体不足10亿,随着国家对垃圾分类制度的深入推进和配套措施的跟进,以及市场的发展,文一波预计,到2020年,仅46个试点城市的垃圾分类市场规模即可达160亿,而全国远期市场规模可超过600亿元。
垃圾分类的市场盘子很大,多年来,从国家到地方,甚至中小学的课堂上,在理论上、技术上,我们一直在宣讲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培育大众进行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和习惯,而结果花了很多钱,效果很不理想,依然没有从源头解决分类问题。垃圾分类问题可谓是个顽疾,在垃圾分类市场要想攻城略地,倒逼政府和环保企业必须拿出高水平的策略和手段。
启迪桑德董事长文一波认为,推行垃圾分类,依靠居民提高环保意识或政府强制都不可行,必须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例如,桑德集团在安徽进行过试点,每个社区设立一个垃圾分类亭,由2名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做垃圾分类,他们同时兼职负责这个社区的快递收发,垃圾分类亭还有大屏幕广告,每年的广告费收入有10万元,用这些钱就能养活这两名工人。通过这种市场化的方式,能够让垃圾分类“运行起来”。
居民在家提前把垃圾做好分类,环保公司在社区安置的工作人员对送来的各种垃圾称量,根据重量兑换积分,而居民获取的积分可以用来换取各种生活用品。企业收集来的各类垃圾,再根据性质进行循环利用。
市场化运作垃圾分类,给企业带来了利润,也让居民得到有偿反馈,又减轻了环境压力,形成三方共赢。
文一波说:“目前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垃圾分类也要市场化。我认为,未来垃圾分类要以市场化为主导,政府积极参与引导和提供政策支持,这样就可以持续。”
他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个产业链,包括垃圾桶、垃圾箱、废品回收的这些专用设施,产业链加工下来,已经不是简单的服务费。因此,文一波表示,垃圾分类行业到2020年左右,市场规模达到200亿以上完全可能,未来可能会更大。
作为一个新诞生的市场,垃圾分类市场化面临一些先天不足。
一是主体权责问题。居民、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居(村)委会、第三方企业、政府的权责关系不清,对生产厂商追责困难。由于垃圾产生者归属不同部门、行业管理,即使对于占比大且回收利用较困难的废弃物,垃圾管理部门也难于追溯和追责其生产厂商。
二是政出多门。不同类别垃圾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如再生资源由经贸部门管理,工业垃圾和有害垃圾由环保部门管理,农村垃圾由农业部门管理,生活垃圾由建设部门管理等,体制分割导致垃圾管理不到位。
三是法律、经济手段仍需加强。地方城市立法权利、税收等经济工具有限,垃圾分类服务难以资本化计算,地方财政重末端处理、轻视源头减量和排放控制,导致第三方参与的利益驱动力不足。
因此,垃圾分类市场化需体制改革。专家、居民、业界的一致看法是:改革现有的垃圾管理体制(而不是仅仅改革垃圾处理费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给特许经营企业“松绑”,恪守“政府引导而非主导、企业运作、街道组织、人人参与”的城市废弃物处理工作机制。
城管委的职能是搞规划与监督,与垃圾处理企业集团签订发包合同;企业负责垃圾处理,包括全过程运作,从分类、收集、消纳,转化为再生资源等。政府要将垃圾转化为资源的经济收益全部归企业所有,不与企业争利。
同时,政府以优惠的方式给垃圾收集企业提供土地。现有环卫工人及其管理人员,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可自愿组织成分类管理垃圾的企业,经培训后参加招标获得垃圾分类管理经营权,他们的工资,由企业发放。
原标题:200亿,垃圾分类市场规模是画饼充饥?
-
千亿固废市场逐步释放 四领域成“兵家”必争之地2019-09-18
-
环卫市场接驳固废处理 细分产业日趋成熟2019-09-18
-
一环失守影响全盘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已初具雏形2019-09-18
-
到2020年,全国各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19-09-18
-
长期利好格局明朗 固废处理行业整体态势向好2019-09-18
-
由“选择题”到“必答题” 垃圾分类将启百亿市场2019-09-18
-
巧解垃圾分类难题 这十大城市交出亮眼成绩单2019-09-18
-
高度强化绿色发展理念 地方两会聚焦垃圾分类2019-09-18
-
固废洞察: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标价格依旧敏感2019-09-18
-
建立长效机制打持久战 垃圾分类将再上新台阶2019-09-18
-
由“进”转“禁” 固废处理将迈入法治轨道2019-09-18
-
固废项目加速海外布局 垃圾焚烧发电领域崭露头角2019-09-18
-
开动“思维”迈向深度探索 引导垃圾分类切实落地2019-09-18
-
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进行时:厦门宣传监管两手抓2019-09-18
-
内生压力外扩思路 垃圾分类如何“不掉链子”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