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密集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海水淡化将为京津冀解渴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8 05:59:44
热度:46

密集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海水淡化将为京津冀解渴【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华北地区作为全国缺水形势为严峻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破解缺水困局的途径。除了“南水北调&rd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华北地区作为全国缺水形势为严峻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破解缺水困局的途径。除了“南水北调”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和手段能够给华北地区,尤其是北京这样的重要缺水城市解燃眉之急吗?作为一种从长远发展来看经济、清洁和可持续的手段,海水淡化从众多办法中脱颖而出。


密集政策释放积极信号海水淡化将为京津冀解渴
缺水,是整个京津冀地区共同面对的重大生态难题。即使在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正式供水之后,区域水资源缺口仍然巨大,海水淡化或成为破解“水困”必须考虑的远期方略之一。
海水淡化VS南水北调
对于海水淡化和南水北调两种解决饮水问题的路径,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唐文韬公开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就北京、天津等地而言,海水淡化优于南水北调。
从成本来看,海水淡化和南水北调的成本其实都可以简单地分为运水成本和水处理成本,不过海水淡化的主要成本是水处理。根据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简称淡化所)提供的数据,目前国际上海水淡化成本低的是以色列32.6万吨/日的阿什克隆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约0.53美元/吨。唐文韬分析称,海水从渤海湾送到北京仅100km,天津就更近了,所以运输成本很低。而南水北调的主要成本则是运输成本(包括工程建设、运行成本、工程折旧等等),到北京、天津的成本价加起来估计每吨都在10元以上,河北则将近10元,当然水处理成本很低。
从能耗来看,海水淡化一般耗能为2.5—4kWh/吨水,运水一般耗能0.1—2.5kWh/吨水,常规水处理一般耗能0.02—0.5kWh/吨水,再生水处理一般耗能0.2—2.5kWh/吨水。他认为南水北调应该不包括在这个“一般”里,同时不认为南水北调会比海水淡化低多少水质风险问题。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在他看来,海水淡化出来是纯净水,基本杜绝了污染风险,而运输过程中对水质管理要求不高,但南水北调沿途要面临各种水质风险,对管理要求较高。
此外,从生成能力和销路等方面来看,海水淡化同样不输南水北调。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归根到底取决于政府支持力度,毕竟海水淡化的生成能力并不受限于技术(姑且不谈技术来源于国内还是国外),而受限于市场,如果政府能以支持南水北调的力度支持海水淡化,销路不成问题。同时,海水运输距离短、成本低,运水量相对比较灵活,但是南水北调的水不管你用不用都给你调过来,那都是钱啊!
后,关于有人提到海水淡化不能解决内陆缺水的问题,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水资源管理是一个综合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不要老想着搞一个大工程一步到位。”
现状:发展滞后
尽管海水淡化拥有诸多优势,但目前海水淡化在国内的发展还称不上乐观。有分析机构称,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主要应用于工业,且发展相对落后。
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工程规模5年复合增速13%,和海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5年底,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100.88万吨/日,5年复合增长率12.5%。作为水资源缺乏的用水大国,我国海水淡化发展规模与海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仅为世界规模的1.2%;第二,国内海水淡化水2/3用于工业,集中在水价较高的沿海省份。海水淡化水用途中,工业用水占比67.14%,居民生活用水占比35.86%。海水淡化工程主要集中在水价较高的沿海省份,包括天津、浙江、河北、山东、广东、辽宁等;第三,反渗透、蒸馏法是主流技术,目前国内吨水成本较高。反渗透(RO)、低温多效蒸馏(MED)技术占据国内64.88%、34.5%产能。从成本结构看,能源成本占到吨水成本的四成到五成。由于受能源价格影响,国内海水淡化吨水平均成本达到5—8元,高于海外先进项目。
海水淡化前景可期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情况在近来已经有所改变。据了解,位于天津临港经济区的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已进入建设期,预计2018年底主体竣工,未来基地将建成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科技研发区、创新驱动示范区、装备制造集聚区和开放合作先导区。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牵头建设的该基地,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19亿元。该基地将提升10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自主装备设计、百万吨级工程系统集成能力,发展浓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开发利用技术,推动产品高值化,重点开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和膜技术等四大海水利用技术领域前沿技术的研究,力争建成国际的创新基地。
据介绍,基地还将依托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国内外海水利用成果转化的平台和孵化器,打造“杀手锏”产品。根据规划,该基地还将建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装备评测中心,建立健全检验检测标准体系,扩大检测资质范围,强化膜产品、装备、水质等方面的检测能力,与国际接轨。基地投用后,将推动临港成为国际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高地。
迎来政策红利
天津海水淡化工程建设的热火朝天并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近高层动作频频,越来越重视包括海水淡化在内的海洋经济发展。2016年1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共同印发了《关于印发<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发改环资[2016]2764号)》。为此,淡化所先后完成规划基础数据征集、实地调研、文本起草、征求意见以及修改完善等技术支撑工作。
《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客观总结了我国“十二五”期间海水利用产业规模、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政策模式,分析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导向,从总体要求、扩大海水利用应用规模、提升海水利用创新能力、健全综合协调管理机制、推动海水利用开放发展、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释。《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的发布,将为“十三五”期间推进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两会”上宣读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做出部署,其中就有关于海洋经济区建设的描述:“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实施好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新举措。推动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创新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生态严重退化等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身处京津冀的人们就将喝到新品种的水了。(记者 钱敏)
原标题:海水淡化破局京津冀“水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