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产业格局生变 本土化装备技术跑进赛道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8 02:12:35
热度:52
海水淡化产业格局生变 本土化装备技术跑进赛道【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海水淡化早已被业界视作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当前,多重因素的叠加,催涨起了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海水淡化早已被业界视作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当前,多重因素的叠加,催涨起了市场对海水淡化前景的高预期。但与此同时,关键核心技术的本土化缺失也正成为产业链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海水淡化产业格局生变本土化装备技术跑进赛道
“十三五”末,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
这一目标较2015年底全国海水淡化工程总规模100多万吨/日翻了一番。5年多时间,翻倍式增长,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的海水淡化产业,距大规模“上路”还有多远?“根据10多年研究,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到2025年,国内海水淡化产业将具备与自来水、再生水全面竞争的水平。”一位深耕海水淡化多年的资深人士指出。
集节能环保、不受气候变化影响、持续稳定供水等优点于一身,海水淡化产业链正在成为各路资本抢滩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发现,目前已有超过20家上市企业涉足其中,除碧水源、巴安水务、天壕环境等耳熟能详的水环境治理翘楚外,一些环保装备制造商、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也在纷纷布局海水淡化产业。
“预测称2020年,海水淡化将跻身至水资源开源增量技术核心地位,承担约10%的供给需求,未来将主导水资源利用代替。而包括反渗透设备在内的装备制造正是海水淡化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业界分析普遍指出,多路资本已将海水淡化设备确定为产业新方向,计划拿出重资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包括技术研发、项目运维、工程建设在内的产业链正是海水淡化主要投资领域之一。
饱受青睐之下,海水淡化产业链现状如何?产能方面,截至2016年底,以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两大终端为代表的海水淡化工程量迅猛增长,全国范围内工程近130个,产水规模超过110万吨/日。技术方面,不少企业都称实现了淡化环节的自主技术,但能量回收装置及项目运营能力等,其实主要仍来自国外。“换句话说,越是昂贵的部分越依赖进口,尚处于产业化前期。”有业内人士坦言。
而从实际应用来看,由于海水淡化成本取决于核心技术及工程水平,迄今多数企业都在积极通过自主研发或横向拓展等方式以大幅提升创新能力。碧水源便是其中之一。
膜设备是发展海水淡化产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历经多次反复试验,碧水源已成功研发出适用于海水淡化的反渗透复合膜。公开资料显示,该设备在制造过程中没有采用氧化后处理工艺,因而在长期运行中稳定性更高,实现了SWRO膜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不仅是反渗透复合膜,碧水源还在后期市场磨砺中相继推出高通量、低能耗及抗污染海水淡化膜,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其海水淡化核心产业链。
其次在于核心技术研发。因起步相对较晚,我国海水淡化服务商的基础研究落后于国外,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近年海水淡化技术有所突破,但仍面临核心部件效率偏低、集成化程度整体不高、可靠性及稳定性有待验证等难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现阶段的技术培育离不开政策与补贴支撑。此外,上下游配合也存在问题。有了技术,还需与之匹配的工艺水平、项目管理经验才可实现生产。
一边是政策支撑、企业支持,一边是难题不断,海水淡化如何实现产业化?业内认为,要真正实现产量华,首先应将目光放在技术上。一方面,要在本土化前提下,实现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打通上下游链条,避免因关键材料、工艺等大量进口造成垄断。
但可以预见的是,即使距离成熟产业链仍有一定距离,毕竟海水淡化已进入产业化关键时期。技术层面并没有无法攻克的瓶颈,可边发展边优化。正如一些业界专家所指出的,产业化推广离不开技术支撑,更多技术进步又需依托量产。而海水淡化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则要到2025年—2030年左右。
海水淡化产业格局生变本土化装备技术跑进赛道
“十三五”末,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
这一目标较2015年底全国海水淡化工程总规模100多万吨/日翻了一番。5年多时间,翻倍式增长,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的海水淡化产业,距大规模“上路”还有多远?“根据10多年研究,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到2025年,国内海水淡化产业将具备与自来水、再生水全面竞争的水平。”一位深耕海水淡化多年的资深人士指出。
集节能环保、不受气候变化影响、持续稳定供水等优点于一身,海水淡化产业链正在成为各路资本抢滩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发现,目前已有超过20家上市企业涉足其中,除碧水源、巴安水务、天壕环境等耳熟能详的水环境治理翘楚外,一些环保装备制造商、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也在纷纷布局海水淡化产业。
“预测称2020年,海水淡化将跻身至水资源开源增量技术核心地位,承担约10%的供给需求,未来将主导水资源利用代替。而包括反渗透设备在内的装备制造正是海水淡化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业界分析普遍指出,多路资本已将海水淡化设备确定为产业新方向,计划拿出重资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包括技术研发、项目运维、工程建设在内的产业链正是海水淡化主要投资领域之一。
饱受青睐之下,海水淡化产业链现状如何?产能方面,截至2016年底,以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两大终端为代表的海水淡化工程量迅猛增长,全国范围内工程近130个,产水规模超过110万吨/日。技术方面,不少企业都称实现了淡化环节的自主技术,但能量回收装置及项目运营能力等,其实主要仍来自国外。“换句话说,越是昂贵的部分越依赖进口,尚处于产业化前期。”有业内人士坦言。
而从实际应用来看,由于海水淡化成本取决于核心技术及工程水平,迄今多数企业都在积极通过自主研发或横向拓展等方式以大幅提升创新能力。碧水源便是其中之一。
膜设备是发展海水淡化产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历经多次反复试验,碧水源已成功研发出适用于海水淡化的反渗透复合膜。公开资料显示,该设备在制造过程中没有采用氧化后处理工艺,因而在长期运行中稳定性更高,实现了SWRO膜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不仅是反渗透复合膜,碧水源还在后期市场磨砺中相继推出高通量、低能耗及抗污染海水淡化膜,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其海水淡化核心产业链。
其次在于核心技术研发。因起步相对较晚,我国海水淡化服务商的基础研究落后于国外,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近年海水淡化技术有所突破,但仍面临核心部件效率偏低、集成化程度整体不高、可靠性及稳定性有待验证等难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现阶段的技术培育离不开政策与补贴支撑。此外,上下游配合也存在问题。有了技术,还需与之匹配的工艺水平、项目管理经验才可实现生产。
一边是政策支撑、企业支持,一边是难题不断,海水淡化如何实现产业化?业内认为,要真正实现产量华,首先应将目光放在技术上。一方面,要在本土化前提下,实现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打通上下游链条,避免因关键材料、工艺等大量进口造成垄断。
但可以预见的是,即使距离成熟产业链仍有一定距离,毕竟海水淡化已进入产业化关键时期。技术层面并没有无法攻克的瓶颈,可边发展边优化。正如一些业界专家所指出的,产业化推广离不开技术支撑,更多技术进步又需依托量产。而海水淡化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则要到2025年—2030年左右。
上一篇:难降解制药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大动作频频!管窥2019年水污染防治新风向2019-09-18
-
技术化路线高频出现 海水淡化产业迎来换挡提速期2019-09-18
-
水利部:八成地下水不能饮用 地下水污染有什么危害吗?2019-09-18
-
海水淡化连放利好大招 普及之路还有多远?2019-09-18
-
中央预算将拨款47亿元防治重点流域水污染2019-09-18
-
复制高景气周期 2018海水淡化跑步进入新常态2019-09-18
-
重塑新一轮竞争格局 海水淡化能否实现“弯道超车”?2019-09-18
-
环境保护部:多部门推进重点流域 水污染治理2019-09-18
-
多“拳”齐发催涨行业高景气 海水淡化回暖脚步临近2019-09-18
-
海水淡化获新突破? 懿华抢滩中国水处理市场2019-09-18
-
万亿规模产业链持续升温 水污染防治喜迎升级版2019-09-17
-
何军:水污染排放量仍然远超环境容量2019-09-17
-
针对农村水污染治理提出的对策建议2019-09-17
-
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如何? 生态环境部发言人给出答案2019-09-17
-
环保部督促高邮化企排污事件调查 加快水污染防治法修订2019-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