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治蝗?醒醒吧,群居蝗虫有毒!
吃货治蝗?醒醒吧,群居蝗虫有毒!几个月来,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都遭受蝗灾。尽管印度蝗灾已经基本结束,但非洲的蝗虫却似乎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面对这样的新闻,有人甩出了“吃货治灾”的老思
几个月来,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都遭受蝗灾。尽管印度蝗灾已经基本结束,但非洲的蝗虫却似乎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新闻,有人甩出了“吃货治灾”的老思路,调侃道:“蝗虫要是敢来,我们就起锅烧油,吃绝它。”然而蝗灾真的可以靠吃货解决吗?
并非任何蝗虫都能吃
事实上,吃蝗虫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蝗虫可食可药用,古已有之。《本草纲目》记载,蝗虫单用或配药使用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如咳嗽、气短、破伤风、急慢惊风、高血压等。
而大量现代关于蝗虫营养价值的研究表明,蝗虫的蛋白含量高达74%以上,绝大多数种类的蝗虫都含有十多种氨基酸,其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甚至比大多数动物油脂的都高,油脂质量高于菜籽油而与花生油相近。概括来讲,蝗虫营养成分齐全,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组成合理,脂肪含量不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能量且富含矿物质的天然保健食品。
“但是,人类食用动物,必须要放在人类生产生活环境这个范畴内考虑和实施,毋庸置疑,我们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疫情早已证明,如果将这一范畴扩大到自然界,是极度危险的,最新研究表明,蝗虫也不例外。”内蒙古生物技术研究院工程师张志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张志刚表示,我们的日常餐桌,特别是烧烤桌上,很多人吃的炸蝗虫、烤蝗虫基本都是人工养殖或散居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蝗虫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吃,更不等于任何蝗虫都可以吃。
蝗灾来袭,应少些调侃和臆想
郝建光是一位观鸟者,20年来在内蒙古草原观鸟数十次。他回忆说:“多年前我在观察百灵鸟的时候赶上过几次草原蝗灾,百灵鸟是蝗虫的天敌,但是每到蝗灾,百灵鸟往往不怎么吃蝗虫,这个现象困扰了我多年。”
其实,这一现象同样困扰着科学界,直到中国科学院康乐院士、魏佳宁副研究员团队对“蝗虫群体防御机制”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后,这一问题才有了答案。
蝗虫能够在独居与群居这两种生活方式间来回“切换”。团队研究发现,群居型蝗虫会大量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而散居型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并且群居蝗虫在遭到攻击时会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化合物氢氰酸。当蝗虫大量聚集时,其天敌不喜欢吃蝗虫,原因便在于此。这时的蝗虫,不仅动物不能吃,人也无法食用。
张志刚表示:“动物聚集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有些动物聚集后,其个体形态和群体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显然是为抵御天敌而生。换句话说,群体动物可能具备了个体和散居动物所不具备的防御天敌的本领,而中国科学院的这项重要研究进展,科学地解释了蝗虫具备的这种能力。”
“几滴甘霖,人们可以受用,但是洪水来袭,人们却无福消受,从逻辑上讲,蝗虫和蝗灾的道理也在于此。”张志刚说,“任何一项对自然界研究的重大突破,归根结底都是要提示人类如何与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当蝗灾来袭时,我们应该少一些调侃和臆想,多一些科普,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
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 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2020-02-25
-
病毒是怎么回事?为何要远离野生动物2020-02-23
-
70年一遇的蝗灾席卷东非,联合国为什么筹不到援助?2020-02-22
-
消毒致野生动物异常死亡?专家:不可随意扩大范围2020-02-21
-
非洲蝗灾迫近危及中国?专家:需提高警惕密切监测2020-02-19
-
加强市场监管 加快修法进程严厉打击乱捕滥食野生动物行为2020-02-19
-
恐龙都是冷血动物?这项研究表明,人们可能想错了2020-02-18
-
东非蝗灾蔓延 是谁吹响几千亿只蝗虫的“冲锋号”2020-02-18
-
公安机关严惩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2020-02-17
-
农业农村部:国内大规模暴发蝗灾风险很低2020-02-17
-
专家: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本身就是一种保护2020-02-16
-
野生动物违规交易和非法制售口罩等一批典型案例公布2020-02-15
-
海关总署坚决斩断野生动物走私渠道2020-02-15
-
用最严法治向滥食野生动物行为说“不”!2020-02-14
-
专家建议:大幅提高一般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处罚标准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