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载砥砺擦亮“明珠” 太湖治理趟出新路径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8 00:10:02
热度:79
十一载砥砺擦亮“明珠” 太湖治理趟出新路径【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太湖,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环境污染的隐患已悄然埋下。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太湖,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环境污染的隐患已悄然埋下。而后,以“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的一系列治水专项行动相继重拳出击,十年磨一剑,太湖终于交出了初见成效的成绩单。
十一载砥砺擦亮“明珠” 太湖治理趟出新路径
从2007年到2018年,从当年大规模蓝藻到如今水清岸绿,太湖治理已然走过11年。水韵江苏,太湖是具风情的“明珠”。然而,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这颗明珠曾一度黯然无光。由于当地生产生产生活超强度的索取,“鱼米之乡”遍布工厂作坊,腰包鼓了,经济富了,水环境却变差了,太湖当年面临着停水的困境。
10年来,太湖水质总体好于1997年以前的水平,保持稳中向好趋势。监测表明,湖区整体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Ⅴ类以上,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连续10年安全度夏。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变化是在苏锡常常住人口较2007年增长接近8.1%、GDP较2007年增长超过135%的情况下实现的。这组数据显示,太湖无锡水域总体已恢复到1997年以前的水平。
河道污染治理难,治太难上加难。从哪下手?以“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为目标,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统筹推进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治理工作也从太湖沿岸延伸到了河浜河道,从城市污水延伸到农村生活污水,从工业点源污染延伸到了农村面源污染。搬迁沿湖居民、关停周边污染企业,一步步,用十年的时间,太湖终于有了往日的模样。
水岸同治,综合发力。一方面,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时,把目光转向预防污染,才能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通过氮磷控制大量削减入湖污染物总量,也要加强湖底的清淤疏浚,消除湖内的污染物质,增加环境容量。依靠卫星加强遥感监测,形成了定时、在线、快速、全天候的监测体系。但事实上,包括监测预警、调水引流、生态清淤等治水专项行动,已经从过去的应急措施转变为常态机制。
另一方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面对太湖保护与发展这个难题,沿太湖地区一直在探索。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江苏还以减少落后化工产能为突破口,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对符合相关标准的关停化工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过去,一些城乡河道,往往是治了好,好了又污染。仅就无锡而言,累计关停“三高两低”污染企业3000多家,搬迁入园工业企业3200多家,否决和劝退环保不达标项目2100多个。
事实上,治水非一日之功,集中式治理之后,如何保障常态化治理,关键在长效机制。危机倒逼,无锡首创河长制。10年治理,河长全面上岗,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尽心履职,针对不同污染,制定“一河一策”。与此同时,“河长”们相继重拳出击:清淤泥,疏河道,控源截污,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超过5204家。
而在财政扶持方面,太湖流域各市县每年从新增财力中安排10%—20%,专项用于本地区太湖水污染治理。与此同时,江苏对太湖流域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参与有偿使用的排污指标扩大到COD、氨氮、总磷三项主要水污染物,将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治水是个细活,也是个慢活,太湖水质要全面转好仍需时日,但多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聚沙成塔,太湖生态治理还在路上。从铁腕治污到科学治太再到长效治理,江苏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治理的新路:一手在污染源头治理“发力”,一手靠科技创新重振绿色活力,沿太湖地区也正呈现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景象。
十一载砥砺擦亮“明珠” 太湖治理趟出新路径
从2007年到2018年,从当年大规模蓝藻到如今水清岸绿,太湖治理已然走过11年。水韵江苏,太湖是具风情的“明珠”。然而,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这颗明珠曾一度黯然无光。由于当地生产生产生活超强度的索取,“鱼米之乡”遍布工厂作坊,腰包鼓了,经济富了,水环境却变差了,太湖当年面临着停水的困境。
10年来,太湖水质总体好于1997年以前的水平,保持稳中向好趋势。监测表明,湖区整体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Ⅴ类以上,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连续10年安全度夏。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变化是在苏锡常常住人口较2007年增长接近8.1%、GDP较2007年增长超过135%的情况下实现的。这组数据显示,太湖无锡水域总体已恢复到1997年以前的水平。
河道污染治理难,治太难上加难。从哪下手?以“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为目标,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统筹推进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治理工作也从太湖沿岸延伸到了河浜河道,从城市污水延伸到农村生活污水,从工业点源污染延伸到了农村面源污染。搬迁沿湖居民、关停周边污染企业,一步步,用十年的时间,太湖终于有了往日的模样。
水岸同治,综合发力。一方面,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时,把目光转向预防污染,才能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通过氮磷控制大量削减入湖污染物总量,也要加强湖底的清淤疏浚,消除湖内的污染物质,增加环境容量。依靠卫星加强遥感监测,形成了定时、在线、快速、全天候的监测体系。但事实上,包括监测预警、调水引流、生态清淤等治水专项行动,已经从过去的应急措施转变为常态机制。
另一方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面对太湖保护与发展这个难题,沿太湖地区一直在探索。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江苏还以减少落后化工产能为突破口,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对符合相关标准的关停化工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过去,一些城乡河道,往往是治了好,好了又污染。仅就无锡而言,累计关停“三高两低”污染企业3000多家,搬迁入园工业企业3200多家,否决和劝退环保不达标项目2100多个。
事实上,治水非一日之功,集中式治理之后,如何保障常态化治理,关键在长效机制。危机倒逼,无锡首创河长制。10年治理,河长全面上岗,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尽心履职,针对不同污染,制定“一河一策”。与此同时,“河长”们相继重拳出击:清淤泥,疏河道,控源截污,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超过5204家。
而在财政扶持方面,太湖流域各市县每年从新增财力中安排10%—20%,专项用于本地区太湖水污染治理。与此同时,江苏对太湖流域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参与有偿使用的排污指标扩大到COD、氨氮、总磷三项主要水污染物,将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治水是个细活,也是个慢活,太湖水质要全面转好仍需时日,但多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聚沙成塔,太湖生态治理还在路上。从铁腕治污到科学治太再到长效治理,江苏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治理的新路:一手在污染源头治理“发力”,一手靠科技创新重振绿色活力,沿太湖地区也正呈现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景象。
-
万亿规模产业链持续升温 水污染防治喜迎升级版2019-09-17
-
环境保护部发布2016年环境日主题——“改善环境质量 推动绿色发展”2019-09-17
-
何军:水污染排放量仍然远超环境容量2019-09-17
-
针对农村水污染治理提出的对策建议2019-09-17
-
环保部:正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2019-09-17
-
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如何? 生态环境部发言人给出答案2019-09-17
-
环保部督促高邮化企排污事件调查 加快水污染防治法修订2019-09-17
-
“甜蜜”的环境负担:聚焦制糖业水污染处理2019-09-17
-
北京通州区2018年水污染防治工作重点2019-09-17
-
生态环境部发布两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2019-09-17
-
燃煤电厂废水污染防治技术2019-09-17
-
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2019-09-17
-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将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2019-09-1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正)2019-09-1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19-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