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进场催生怎样的产业新格局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12-28 10:02:42
热度:81
国企进场催生怎样的产业新格局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如果回头来看这一年产业较明显的印记,“国企进场”这一关键词必然入选。有人认为,国企的大举进入改变了传统竞
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如果回头来看这一年产业较明显的印记,“国企进场”这一关键词必然入选。有人认为,国企的大举进入改变了传统竞争逻辑,很多“打法”现在都“玩不转”了,也有人说,这一轮市场震动堪比2002年的水业市场化改革,必然催生产业新格局。那么,国企进场究竟改变了什么?带来了什么? 在日前召开的“2019中国环境上市公司峰会”上,以“国企进场与产业新格局”为主题的高峰对话,成为当天受关注的焦点。 高峰对话现场 做大这张“饼”
北大著名经济学教授薛兆丰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比较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不断地重新界定分饼的方式,从而决定了饼能做多大。环境产业显然也是如此。近五年来,一方面响应国家号召,一方面看准环保市场,国企一直在加速进场,而以国企、央企等为代表的“大鳄”跨界者目前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市场力量,它们正在改变着产业的分饼规则。
“对于国家来讲,环境产业存在一个政策选择的问题,就是让谁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可以整合资源把整个环保事业做好”,大岳咨询董事长金永祥说。
“国有企业确实在环境治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环境治理迎来集中整治期,需要有大资源配置能力包括资金调度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央企、国企来承担这样的任务。” 瀚蓝环境总裁金铎认为,存在即是合理。
2015年前后,三个“十条”发布,又赶上第二轮PPP热潮,政策刺激加上模式的配合,产业的边界一下子被打开,生态文明建设在不断深入,产业发展的矛盾已经逐渐转化为快速膨胀的市场需求与当前供给侧能力不匹配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大型央企、地方国资等开始密集进场,包括中国电建、葛洲坝、中国中车、中国交建、中国石化、中信等等,它们主要投身在了流域治理、区域环境治理等市场。(推荐阅读:“大鳄”跨界者的环保布局--葛洲坝、中国电建、盈峰环境)
过去环境项目边界非常清晰,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外资、民企以及国企都是参与主体,而流域治理、区域环境治理等一批项目推出市场,这类项目对资金、资源整合要求高,但技术边界、商业边界等并不清晰,市场化程度也低,但又必须要做。谁来做?“仅仅依靠产业自身成长起来的市场主体目前来看是承担不了的,大型国企成为这一类项目的主要参与者”,金永祥说。
金永祥认为,国企参与到这种边界不太清楚的项目中后,很明显市场份额在呈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规模在扩大,而传统环境企业也可以作为联合体成员参与进去,总体来看,民企和外资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减少,未来,环境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将极大提高,市场将更加开放、蛋糕会越来越大。
五年前,中国电建一头扎进了水环境治理“大潮”,如今,水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电建着力聚焦的三大核心领域之一,它们的其中一个战略目标就是成为“水资源与环境建设领域的引领者”。
中电建华东院华南区域副总兼环境生态院副院长余浩表示,以深圳为例,2016年至今,深圳在水环境综合整治上的投入累计超千亿,而从目前的格局来看这部分市场确实被国企主导,不过国企参与进来实际上也改变了深圳过去以民企为主导、多点治水的模式,实现了顶层设计、系统施治的治水新格局。“应该说现在整个环保领域里面,国企在水环境的大潮里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除了各省市的水环境治理,长江是这两年国家层面要花大力气治理的流域。从开发长江到保护长江,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又落在三峡集团肩上。三峡集团也因此成为了2019年环境产业中受关注的国企之一。
作为三峡集团旗下的“长江大保护”实施平台,凭借骄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金优势,长江生态环保集团(简称“长江环保”)成立不到一年,已经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成长速度,截止11月底,长江环保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标落地PPP项目总规模约200亿,储备项目总规模超千亿。
长江环保集团规划投资部负责人张田田讲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生态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谋划了广阔空间。当前,束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政企沟通通道、系统的流域治理规划以及科学的持续发展模式。产业要回归理性,实际上是要实现环保产业上下游企业通力协作、优势互补,打造共抓、共享、共担的格局,共同履行社会责任、破解行业难题、实现协同发展。张田田说,“长江环保是名副其实的环保行业新兵,未来期待与行业内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根据三峡长江经济带试点城市估算,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建设投资将超过2万亿。假若这一超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在三峡集团、中节能以及前段时间刚刚加入的中广核等“大块头”的推动下得以顺利实施,对于产业而言,可以说是一大片真实的市场。
“中国的环境治理一定还是从现在的集中整治逐渐向更高质量发展、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转变,大的发展趋势一定可以容纳下各类市场主体在发展中共生共融。这个市场空间是有的,而且是可以分层次、分不同领域的,其实对各方来讲都是有危有机”,金铎说。
“国企进场其实也能带来规模化,通过规模化实现专业化,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治理能力都会大大提高,这种进步会全面提升环境产业的效率”,金永祥认为,环境产业的进一步开放和效率的提高是一种历史的趋势,只要是历史趋势的,就必然会成为政策的选择,将会给各类投资者带来机会。对投资者来讲,放弃原有的、固有的舒适区,主动去对接这个市场的机遇,解决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难题,就会迎来比较大的发展机遇,反过来,如果保守固守原有的经营思路,可能会失去这一机会。
传统环境企业思变
产业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不过落到每个企业的生存发展上,问题似乎又并没有那么简单。面对产业巨大的震动,“新入”国企又手握重金、资源丰富,传统环境企业普遍的焦虑情绪还是在所难免。如何与“大块头”打交道,如何在市场争得一席之位,如何提升利润空间,很多问题扑面而来,竞争也变得越发激烈。
“很长时间以来,传统环境国企拥有属地、资本、政企关系等优势,民企则善于创新、开拓而且灵活,它们从产业中逐渐壮大,一批像北控水务、首创股份、中节能、碧水源、桑德集团这样的头部企业诞生,在市场上保持着很强的竞争力。而新力量的进入,加剧了整个行业竞争和整合,无论对于国企,还是民企、外企,其实都需要重新去思考如何生存和保持优势”,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董事总经理黄晓军表示。
早在2017年,在产业还处在高歌猛进的时候,作为行业引领者的北控水务提出了“生态战略”,志在通过“共同构建生态体系,转型为生态型企业”破局未来的发展路径。一年之后,北控水务又在这一战略基础之上提出“双平台战略”,即通过资产管理平台与运营管理平台,将金融业务打包放进资产管理平台,该平台追求低风险与收益率;公司主体则轻量化为专注水务资产运营的运营管理平台,投资仅以战略性投资为主。
“论资本,我们比不过央企,也比不过其他一些具有金融性质的国企,那我们的强项在哪里?我们认为,北控水务的核心竞争力是运营能力,运营才是真正能够在当前市场上立足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北控水务副总裁王助贫表示。
基于对自身的这一认知,2018年开始,北控水务实施的“双平台战略”是脱“重”就“轻”的方式,一分为二后,“双平台”均实现了轻量化运作,能够更好地适应PPP浪潮中快速扩张的需要。与此同时,北控水务还加强了与产业各方的生态合作,建立自己的生态圈。
“在'长江大保护'中,北控水务与三峡集团在股权、技术、商业模式等诸多层面开展了很好的合作,资本层面由三峡牵头,运营层面则由北控水务来牵头。我们并没有依附于谁,而是希望用自身的优势链接产业上下游,通过生态战略实现共赢,引领行业往前健康发展”,王助贫表示。
北控水务总裁周敏在阐释战略升级的时候曾经说过,“在一个常态被打破,下一个尚未建立时,蕴藏着诸多机会和变数,这也正是战略制定和调整的关键时刻。”显然,作为行业先锋军,北控水务相较而言敏锐很多,而它们的战略选择总结起来可能有三个关键词,就是“更轻”、“更专业”、“更生态”。
国企如此,民企如何?近一年多来,国企进场其实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就是为民企纾困。根据商会粗略统计,发生在环境上市公司身上的国资入股事件已经超过20起,涉及的金额超120亿。可以说,绝大部分遇挫的头部民企都选择加入了国家队。这一轮下来,在2019环境企业50强的前20席中,国企已经占据了17席,其中一部分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在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霆看来,“未来环境产业,好的商业模式一定是混合所有制。”曾经造就了产业领跑者——北控水务的混合所有制,也许会成为企业寻求突破的主流选择之一,国企的优势是做平台,而民企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活力,双方是相互支撑的关系。而且在大的并购趋势下,民营环保企业独特的技术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多年企业发展深刻的体会就是,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一定要用系统化的思维和好的商业模式去解决。国企、央企也有很多事情做不到,需要各种类型的企业来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
“一个人迎着风走太难了,莫不如顺着风,再找一个人结伴一起走。”锦江环境总经理张超的这句话似乎戳中了传统头部企业的心事,而实际上,与其他民企求生不同,锦江环境投身浙能集团的怀抱是未雨绸缪的选择,是为了保持竞争优势。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不管是求生存,还是求发展,传统环境企业,特别是民企的选择背后是对宏观形势和自身发展的深思熟虑,也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正如金铎所言,焦虑是肯定的,不过国企民企间的合作也确实为整个产业保留了“火种”,避免了一些经验丰富的环境治理团队和成熟技术流失。
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周波平表示,国家对环保的定位相当大,尽管过去的环境治理已经有很大的成效,但是实际上真实有效的投资并不太多,其中核心的问题可能是目前产业主要是缺乏综合环境服务商来“挑大梁”。“未来产业应该是综合环境服务加专业化治理相结合的模式。综合环境治理对总体,对负责任、大结构负责,对长远负责。”
“面对内外环境压力,环保企业的扩张背后一定是精细化的提升,这个过程之中必然有一些企业转型或退出,提升专业能力,才能提升议价能力。现在的环境产业在稳定的经营收入这块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大的池,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我们跟威立雅比差距还很大”,雷霆表示。
有观点认为,在新历史条件下,产业将形成国有企业主导投资、民营企业专注细分市场技术的新格局。“各类企业要依靠自己的优势做好自己的事情,然后在差异化发展中壮大自己的企业,同时也壮大行业。”黄晓军这样说道。
实际上,时代需求之下、国企进场之后,无论所有制的类型、规模大小,苦练内功、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的运营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都不失为明智之选、当务之急。
原标题:国企进场催生怎样的产业新格局
北大著名经济学教授薛兆丰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比较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不断地重新界定分饼的方式,从而决定了饼能做多大。环境产业显然也是如此。近五年来,一方面响应国家号召,一方面看准环保市场,国企一直在加速进场,而以国企、央企等为代表的“大鳄”跨界者目前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市场力量,它们正在改变着产业的分饼规则。
“对于国家来讲,环境产业存在一个政策选择的问题,就是让谁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可以整合资源把整个环保事业做好”,大岳咨询董事长金永祥说。
“国有企业确实在环境治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环境治理迎来集中整治期,需要有大资源配置能力包括资金调度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央企、国企来承担这样的任务。” 瀚蓝环境总裁金铎认为,存在即是合理。
2015年前后,三个“十条”发布,又赶上第二轮PPP热潮,政策刺激加上模式的配合,产业的边界一下子被打开,生态文明建设在不断深入,产业发展的矛盾已经逐渐转化为快速膨胀的市场需求与当前供给侧能力不匹配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大型央企、地方国资等开始密集进场,包括中国电建、葛洲坝、中国中车、中国交建、中国石化、中信等等,它们主要投身在了流域治理、区域环境治理等市场。(推荐阅读:“大鳄”跨界者的环保布局--葛洲坝、中国电建、盈峰环境)
过去环境项目边界非常清晰,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外资、民企以及国企都是参与主体,而流域治理、区域环境治理等一批项目推出市场,这类项目对资金、资源整合要求高,但技术边界、商业边界等并不清晰,市场化程度也低,但又必须要做。谁来做?“仅仅依靠产业自身成长起来的市场主体目前来看是承担不了的,大型国企成为这一类项目的主要参与者”,金永祥说。
金永祥认为,国企参与到这种边界不太清楚的项目中后,很明显市场份额在呈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规模在扩大,而传统环境企业也可以作为联合体成员参与进去,总体来看,民企和外资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减少,未来,环境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将极大提高,市场将更加开放、蛋糕会越来越大。
五年前,中国电建一头扎进了水环境治理“大潮”,如今,水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电建着力聚焦的三大核心领域之一,它们的其中一个战略目标就是成为“水资源与环境建设领域的引领者”。
中电建华东院华南区域副总兼环境生态院副院长余浩表示,以深圳为例,2016年至今,深圳在水环境综合整治上的投入累计超千亿,而从目前的格局来看这部分市场确实被国企主导,不过国企参与进来实际上也改变了深圳过去以民企为主导、多点治水的模式,实现了顶层设计、系统施治的治水新格局。“应该说现在整个环保领域里面,国企在水环境的大潮里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除了各省市的水环境治理,长江是这两年国家层面要花大力气治理的流域。从开发长江到保护长江,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又落在三峡集团肩上。三峡集团也因此成为了2019年环境产业中受关注的国企之一。
作为三峡集团旗下的“长江大保护”实施平台,凭借骄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金优势,长江生态环保集团(简称“长江环保”)成立不到一年,已经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成长速度,截止11月底,长江环保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标落地PPP项目总规模约200亿,储备项目总规模超千亿。
长江环保集团规划投资部负责人张田田讲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生态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谋划了广阔空间。当前,束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政企沟通通道、系统的流域治理规划以及科学的持续发展模式。产业要回归理性,实际上是要实现环保产业上下游企业通力协作、优势互补,打造共抓、共享、共担的格局,共同履行社会责任、破解行业难题、实现协同发展。张田田说,“长江环保是名副其实的环保行业新兵,未来期待与行业内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根据三峡长江经济带试点城市估算,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建设投资将超过2万亿。假若这一超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在三峡集团、中节能以及前段时间刚刚加入的中广核等“大块头”的推动下得以顺利实施,对于产业而言,可以说是一大片真实的市场。
“中国的环境治理一定还是从现在的集中整治逐渐向更高质量发展、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转变,大的发展趋势一定可以容纳下各类市场主体在发展中共生共融。这个市场空间是有的,而且是可以分层次、分不同领域的,其实对各方来讲都是有危有机”,金铎说。
“国企进场其实也能带来规模化,通过规模化实现专业化,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治理能力都会大大提高,这种进步会全面提升环境产业的效率”,金永祥认为,环境产业的进一步开放和效率的提高是一种历史的趋势,只要是历史趋势的,就必然会成为政策的选择,将会给各类投资者带来机会。对投资者来讲,放弃原有的、固有的舒适区,主动去对接这个市场的机遇,解决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难题,就会迎来比较大的发展机遇,反过来,如果保守固守原有的经营思路,可能会失去这一机会。
传统环境企业思变
产业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不过落到每个企业的生存发展上,问题似乎又并没有那么简单。面对产业巨大的震动,“新入”国企又手握重金、资源丰富,传统环境企业普遍的焦虑情绪还是在所难免。如何与“大块头”打交道,如何在市场争得一席之位,如何提升利润空间,很多问题扑面而来,竞争也变得越发激烈。
“很长时间以来,传统环境国企拥有属地、资本、政企关系等优势,民企则善于创新、开拓而且灵活,它们从产业中逐渐壮大,一批像北控水务、首创股份、中节能、碧水源、桑德集团这样的头部企业诞生,在市场上保持着很强的竞争力。而新力量的进入,加剧了整个行业竞争和整合,无论对于国企,还是民企、外企,其实都需要重新去思考如何生存和保持优势”,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董事总经理黄晓军表示。
早在2017年,在产业还处在高歌猛进的时候,作为行业引领者的北控水务提出了“生态战略”,志在通过“共同构建生态体系,转型为生态型企业”破局未来的发展路径。一年之后,北控水务又在这一战略基础之上提出“双平台战略”,即通过资产管理平台与运营管理平台,将金融业务打包放进资产管理平台,该平台追求低风险与收益率;公司主体则轻量化为专注水务资产运营的运营管理平台,投资仅以战略性投资为主。
“论资本,我们比不过央企,也比不过其他一些具有金融性质的国企,那我们的强项在哪里?我们认为,北控水务的核心竞争力是运营能力,运营才是真正能够在当前市场上立足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北控水务副总裁王助贫表示。
基于对自身的这一认知,2018年开始,北控水务实施的“双平台战略”是脱“重”就“轻”的方式,一分为二后,“双平台”均实现了轻量化运作,能够更好地适应PPP浪潮中快速扩张的需要。与此同时,北控水务还加强了与产业各方的生态合作,建立自己的生态圈。
“在'长江大保护'中,北控水务与三峡集团在股权、技术、商业模式等诸多层面开展了很好的合作,资本层面由三峡牵头,运营层面则由北控水务来牵头。我们并没有依附于谁,而是希望用自身的优势链接产业上下游,通过生态战略实现共赢,引领行业往前健康发展”,王助贫表示。
北控水务总裁周敏在阐释战略升级的时候曾经说过,“在一个常态被打破,下一个尚未建立时,蕴藏着诸多机会和变数,这也正是战略制定和调整的关键时刻。”显然,作为行业先锋军,北控水务相较而言敏锐很多,而它们的战略选择总结起来可能有三个关键词,就是“更轻”、“更专业”、“更生态”。
国企如此,民企如何?近一年多来,国企进场其实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就是为民企纾困。根据商会粗略统计,发生在环境上市公司身上的国资入股事件已经超过20起,涉及的金额超120亿。可以说,绝大部分遇挫的头部民企都选择加入了国家队。这一轮下来,在2019环境企业50强的前20席中,国企已经占据了17席,其中一部分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在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霆看来,“未来环境产业,好的商业模式一定是混合所有制。”曾经造就了产业领跑者——北控水务的混合所有制,也许会成为企业寻求突破的主流选择之一,国企的优势是做平台,而民企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活力,双方是相互支撑的关系。而且在大的并购趋势下,民营环保企业独特的技术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多年企业发展深刻的体会就是,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一定要用系统化的思维和好的商业模式去解决。国企、央企也有很多事情做不到,需要各种类型的企业来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
“一个人迎着风走太难了,莫不如顺着风,再找一个人结伴一起走。”锦江环境总经理张超的这句话似乎戳中了传统头部企业的心事,而实际上,与其他民企求生不同,锦江环境投身浙能集团的怀抱是未雨绸缪的选择,是为了保持竞争优势。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不管是求生存,还是求发展,传统环境企业,特别是民企的选择背后是对宏观形势和自身发展的深思熟虑,也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正如金铎所言,焦虑是肯定的,不过国企民企间的合作也确实为整个产业保留了“火种”,避免了一些经验丰富的环境治理团队和成熟技术流失。
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周波平表示,国家对环保的定位相当大,尽管过去的环境治理已经有很大的成效,但是实际上真实有效的投资并不太多,其中核心的问题可能是目前产业主要是缺乏综合环境服务商来“挑大梁”。“未来产业应该是综合环境服务加专业化治理相结合的模式。综合环境治理对总体,对负责任、大结构负责,对长远负责。”
“面对内外环境压力,环保企业的扩张背后一定是精细化的提升,这个过程之中必然有一些企业转型或退出,提升专业能力,才能提升议价能力。现在的环境产业在稳定的经营收入这块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大的池,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我们跟威立雅比差距还很大”,雷霆表示。
有观点认为,在新历史条件下,产业将形成国有企业主导投资、民营企业专注细分市场技术的新格局。“各类企业要依靠自己的优势做好自己的事情,然后在差异化发展中壮大自己的企业,同时也壮大行业。”黄晓军这样说道。
实际上,时代需求之下、国企进场之后,无论所有制的类型、规模大小,苦练内功、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的运营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都不失为明智之选、当务之急。
原标题:国企进场催生怎样的产业新格局
-
17个重点环保问题!环境部12月新闻发布会实录2019-12-27
-
明年济南将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每年拿出2亿元打造田园综合体2019-12-27
-
环境部回应洪洞县封灶事件:治污切忌简单粗暴2019-12-27
-
唐山一地通报8起破坏生态环境违纪违法案例!15人被处分!2019-12-27
-
山西省公布8起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例2019-12-27
-
生态环境部:2020年底前完成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2019-12-27
-
吉安整治城乡“厕所革命”乱象 双管齐下打造秀美人居环境2019-12-27
-
生态环境部:重污染天气期间环保绩效A级企业可不减排2019-12-27
-
启迪环境科技与江苏涟水县达成投资合作框架协议2019-12-27
-
盈峰环境新董事会、高管团队名单出炉,管理更趋年轻化2019-12-27
-
生态环境部将减少对守法企业监管频次2019-12-27
-
环境侵权等诉讼当事人收集证据途径扩展2019-12-27
-
生态环境部:垃圾焚烧厂5项常规污染物浓度明年起向社会公开2019-12-27
-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84%以上行政村2019-12-27
-
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