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负责同志就《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12-20 10:02:15
热度:67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负责同志就《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相关阅读: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

相关阅读: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负责同志就此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问:《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生物天然气是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农副产品加工废水等各类城乡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经厌氧发酵和净化提纯产生的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的天然气,同时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渣沼液可生产有机肥。中央高度重视发展生物天然气,近年来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2016年12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提出“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提出“开展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
  2018年以来,中央进一步明确了对生物天然气的要求。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对发展生物天然气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实施生物天然气工程”。《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在具备资源条件的地方,鼓励发展生物天然气”。《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提出“加快推进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要求和中央一系列文件精神,国家能源局会同相关部委组织研究机构、行业组织、骨干企业等,深入研究生物天然气发展的形势、基础、条件等,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在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起草印发了《指导意见》,指导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
  问:《指导意见》指出生物天然气是个新兴领域,发展生物天然气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我国发展生物天然气意义重大。一是增加天然气供应,增强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十三五”以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长较快,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快速提升。发展生物天然气,成为化石天然气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增加国内天然气供应,降低进口依存度。二是分布式生产消费,加快替代农村散烧煤。生物天然气项目主要布局于具备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县域,利用当地城乡有机废弃物,构建分布式生产消费模式,增加农村气源供应,加快替代农村散烧煤。三是规模化处理有机废弃物,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天然气对城乡各类有机废弃物实行专业化工业化规模化处理和利用,有效解决粪污、餐厨垃圾以及秸秆露天焚烧等引起的污染问题,有利于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四是发展工业化高品质有机肥,助力生态循环农业。生物天然气在生产过程中伴生的沼液沼渣,以工业化方式生产高品质有机肥用于还田,有利于减少化肥使用量、改良土壤、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五是开拓新能源新领域,发展可再生燃气新兴产业。目前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主要用于发电,生物天然气开辟了可再生燃气产业,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转型升级,推动新能源从发电向燃气领域扩展延伸。
  问:《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指导意见》由十部委联合印发实施,是当前和未来生物天然气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生物天然气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框架等。
  一是明确了生物天然气发展方向。明确生物天然气工业化商业化可持续发展、形成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燃气新兴工业为发展方向,将生物天然气纳入国家能源体系,强化统筹协调,发挥市场作用,建立产业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以工业化思路和产业化方式推进,发展现代新兴产业。
  二是提出了生物天然气发展目标。我国天然气市场供需不平衡、需求较大,城乡各类有机废弃物资源比较丰富,生物天然气发展潜力较大。《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年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到2030年超过200亿立方米。
  三是提出了生物天然气发展任务。加强规划指导,编制全国、省级、地市或县级规划(开发建设方案),融入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发展战略、规划及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指导大型能源企业编制发展规划,面向全国规划布局工业化项目。加快生物天然气工业化商业化开发建设,实施分布式商业化开发建设和专业化企业化投资建设管理,推进生物天然气技术进步,加强生物天然气标准化建设,培育和创新商业化模式,加快形成现代化新兴工业。建立健全生物天然气产业体系。
  四是提出了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规划指导、完善支持政策、落实优惠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措施。将生物天然气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制定生物天然气优先利用政策措施。落实相关的土地、税收、电价等优惠政策等。
  问:《指导意见》提出了生物天然气未来发展目标,我国发展生物天然气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
  答:我国发展生物天然气的有利条件,一是资源比较丰富。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可用于生产生物天然气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农副产品加工废水等各类城乡有机废弃物资源比较丰富。二是市场空间比较大。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较快,进口较多,长期来看天然气供需不平衡,为生物天然气加快发展提供比较广阔的市场空间。有机农产品需求量逐年增加,有机肥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生物天然气工业化沼液沼渣有机肥市场较大。三是技术基本成熟。从国外先进水平来看,生物天然气各类技术工艺比较成熟,工业化程度较高。从国内看,核心设备国产化进程稳步推进,原料预处理技术、发酵系统、提纯设备、沼液回流技术等加快国产化。四是实力较强的投资主体加快进入。近年来大型专业化企业快速进入生物天然气领域,建设一批试点项目,积累了工业化开发与商业化运营经验,并加快在全国布局建设项目,为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问:《指导意见》提出了生物天然气工业化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是如何考虑的?
  答:生物天然气必须走工业化商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遵循市场规律,以企业为主体,发展新型工业。一是积极支持能源企业以及其他有实力的企业,实行专业化投资、建设和管理,开发建设生物天然气项目。二是加快推进生物天然气项目设计、施工、技术、工艺、运营、服务、安全、环保等各环节专业化工业化。支持市场主体专门从事生物天然气咨询、研发、装备制造等。三是制定实施覆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工业化标准,构建产输配用产业链技术体系,推进工程认证、企业认证等认证体系建设。四是拓展生物天然气多元化应用领域,推进供气、供热、供冷、供电等集成化一体化经营,整合扩展有机肥、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等产业链,培育发展市场新需求和新价值。
  问:《指导意见》提出了构建生物天然气产业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生物天然气涉及能源、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镇燃气等多个领域,环节较多,产业链条较长,产业体系成为支撑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生物天然气产业体系是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覆盖城乡的各类原料收集保障体系、生物天然气多元化消费体系、生物天然气与常规天然气融合发展体系、工业化有机肥生产消费体系、生物天然气全过程环境保护体系以及生物天然气监测体系,构成了支撑生物天然气发展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生物天然气分布式生产消费模式,就地收集原料、就地加工转化、就近消费利用,构建城镇新型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燃气体系,在消费侧用户侧有效替代燃煤。
  问:《指导意见》提出了哪些支持生物天然气发展的政策措施?
  答:一是将生物天然气纳入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工作方案、天然气产供储销工作方案,以及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方案等。二是构建生物天然气发展规划体系,组织编制生物天然气中长期发展规划或开发建设方案,指导各省(区、市)编制本地区生物天然气发展规划或开发建设方案,指导中央企业编制企业发展规划或开发建设方案。三是研究建立绿色燃气配额机制,制定生物天然气优先利用政策措施。建立生物天然气开发利用与常规天然气计划分配、进口量分配挂钩机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生物天然气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快建立完善支持政策体系。四是年度用地计划优先安排,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进口设备采购等税收优惠政策,秸秆等原料预处理和农业有机肥加工等涉及农产品初加工环节享受农业用电电价政策,以及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农机购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专项资金相关政策的衔接。五是制定生物天然气项目管理指南、规划编制导则、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导则等,指导各地对生物天然气实施高效简便的管理等。
  问:如何进一步落实《指导意见》?
  答:为落实《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将加快组织编制生物天然气中长期规划或开发建设方案,提出未来生物天然气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项目布局和保障措施;同时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央企编制本地区(本企业)生物天然气发展中长期规划或开发建设方案,具体指导项目开发建设;组织研究机构开展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各个环节工业化标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支持政策,启动实施一批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大型示范项目,结合示范项目建设,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建设生物天然气产业体系,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加快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步伐。
  原标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负责同志就《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