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环保设备网 > 环保新闻 > 甘肃甘南藏区农牧民的生态“锅庄舞”

甘肃甘南藏区农牧民的生态“锅庄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20 12:03:18   浏览次数:49
核心提示:2019年09月20日关于甘肃甘南藏区农牧民的生态“锅庄舞”的最新消息: 甘南藏区高山草原风光。响鼓重锤,脱贫攻坚战在甘肃甘南敲出“样本”节奏。海拔3000米之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连结起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牛羊缓行于草原,雄鹰绕雪山翱翔……上百年来,


甘南藏区高山草原风光。

响鼓重锤,脱贫攻坚战在甘肃甘南敲出“样本”节奏。

海拔3000米之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连结起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牛羊缓行于草原,雄鹰绕雪山翱翔……

上百年来,甘南藏区的农牧民们逐草而牧、逐水而居,世代游走在这片雪域净土。

2006年,《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启动实施,该《规划》的子项目之一——“游牧民定居工程”让他们告别了传统游牧生活,走出了深山。

十三年后,甘南藏区牧民们习惯了定居生活,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牧民们还找到了脱贫致富新方式:生态旅游。他们围绕着少数民族风情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并结合“全域无垃圾”行动,激发出故土浓郁的藏族特色。

锅庄舞,在藏语中意为圆圈舞,这种舞蹈记录了藏族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生活场景,承载着藏族文化艺术。如今农牧民离开大山,走上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让甘南藏区群众跳起了新时代的生态“锅庄舞”。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甘肃省委网信办承办,中国甘肃网、甘南州委网信办、临夏州委网信办协办的“脱贫攻坚地方行”——看甘肃线下走访活动走上这片雪域高原,记者也随行来到甘南,尝试解析这片土地脱贫攻坚的“藏地密码”。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高原生态与草原风光结合在一起。

藏区牧民贡保加:从“牦牛背”到“牧家乐”

说起牧民生活的变化,现年66岁的老党员贡保加感慨颇多。

“过去游牧,每年要根据季节转场三四次,家中所有的东西都放在牦牛背上驮着走。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渐换了三轮拖拉机。现在我们定居了,条件也好了,基本上每家都有摩托车或者小汽车。”回忆起曾经在游牧的日子,贡保加说道。

贡保加告诉记者,1976年,退伍回家的贡保加与妻子在牧场上结婚,当时夫妻二人没有什么多余的家当。

2005年,牧民贡保加从山里的草场搬到了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

他说,“游牧生活太久了,最初还不习惯定居生活。感觉住在房子里不透气,闷得慌。习惯了以后才逐渐发现定居的方便,我们购物、看病都方便了,孩子们上学也很近。”

2017年,贡保加通过政府补助+个人投资的方式,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了民宿,有十四张床位,用来迎接每年夏天旅游旺季的游客。

如今贡保加和妻子主要以经营牧家乐为主,配合放牧养殖,生活条件与过去游牧相比,变化天翻地覆。他的家中有光伏发电,有自来水、热水器,贡保加甚至还学会了使用手机,每天学习浏览党建平台App,收看新闻。

贡保加所在的尕秀村海拔3300米,当地高原生态与草原风光结合在一起,号称坐落在碌曲草原腹地的生态旅游“第一藏寨”。


尕秀村66岁老人贡保加告别游牧后,如今开起了牧家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馈赠给尕秀人民宝贵的财富。打生态牌、吃生态饭、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成了当地村民们的必然选择。

曾经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藏家民居、一座座独具特色的藏式门楼、一条条畅通整洁的水泥村道、一处处错落有致的休闲广场。

记者了解到,尕秀村在进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时,始终坚持着“一切建设给生态让步、一切项目给绿色让步”的理念。

在贡保加家中走访时,记者注意到他的家中使用着生物降解厕所、太阳能采暖、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新科技,解决了基本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据尕秀村党支部介绍,“打造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大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是我们的基本目标,培育富民产业、助推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过去我们家院子里就养着牛羊,遍地都是牛粪羊粪,”尕秀村党支部书记拉毛加告诉记者,“2017年村上开始提升改造,发展牧家乐,村干部挨家挨户宣传环境保护的政策,从思想上转变我们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做法。现在那种脏乱差的村貌一去不复返了,村民们也知道只有把自己的家园打扫干净了,才有客人愿意来。”

近年来,依托甘南州全域旅游无垃圾建设,尕秀村通过开展巷道硬化,给排水工程,垃圾处理,电力改造,整村绿化、美化、净化、细化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完善了村庄的整体布局和设施功能。同时,为了提升人居环境,尕秀村通过室内房屋改造、安装新型环保集成卫浴、院内铺设渗水砖、搭建杂物房等人居工程,极大地优化了家庭环境。

让游牧生活成为过往,民宿生意成为主要增收方式的,还有西仓镇贡去乎村的村民们。

贡去乎村位于碌曲县西仓镇的则岔国家自然保护区,靠近则岔石林景区,洮河水穿村而过。

曾经生活在这里村民世代以农牧业为生。如今,随着当地生态旅游战略的不断深入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的全面落实,村民们全都“转行”做起了民宿老板。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第二位“贡保加”。

50岁的贡保加一家就经营着一间藏家特色的民宿。因靠近风景区,前来住宿的游客较多。一家人将自己居住院落,几经改造变成了现在的“民宿客栈”。

他告诉记者,“我们一家现在都住在一楼,二楼的房间全部改造成民宿客房。由于我自己会一点木工活,装修的部分手艺活都能自己做。以前游客想住我家的民宿需要提前到县城打电话预订,现在直接在网上就能订到。”

记者了解到,在发展过程中,当地村民也意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并不断融入了互联网思维,开始运用互联网宣传自己。游客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房间,还可以通过电商买到当地的手工产品。

藏区农民冯金秀:过去山上种麦,如今打理民宿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这句话在临潭县八角镇庙花山村村民冯金秀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甘南藏区地形复杂多样,不仅有绵延的高原草原,也孕育了险峻的高原山地。现年40岁的冯金秀,在2011年通过异地搬迁项目从藏区的山上来到了如今的河谷地带。她的家庭生活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曾经她与丈夫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生活,收入微薄,仅靠种植小麦等农作物维持生计。

山区居住环境条件差,下雨天气更是无法出行。搬迁后的冯金秀把自己的家精心打造成了民宿,还通过培训学习烹饪和服务礼仪,如今已经成为一位民宿管家。

冯金秀的丈夫陈真是一名泥瓦匠,他们搬迁到河谷地带后便一砖一瓦地开始建设自己的新家,这样一来便降低了新房的建筑成本,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更加有信心。

冯金秀告诉记者,“我们这个村子的村民们大家过去都自发地经营着民宿,2017年有民宿公司来统一管理,我们也集中学习了烹饪和服务。现在我们家民宿可以提供大盘土鸡、土猪肉等农村特色菜品,还有当地的山野菜。”

冯金秀还透露,2019年的旅游旺季刚过,在过去的一个月当中仅仅民宿的餐饮就能赚一万元左右。

原本在山头种地的冯金秀,为何能够做到在搬迁之后转型?临潭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了记者答案。

该负责人表示,八角镇庙花山村与冶力关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景区天池冶海景区相邻,而且田园风光优美,适宜居住,交通也较为便捷。在一条黄金旅游线路上做民宿管家,收入肯定会好于农业劳动。

记者还注意到,近年来甘南藏族自治州把建设高端农家乐,作为丰富冶力关大景区业态的重要支撑,同时为全州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探索一条经验上可借鉴、模式上能复制、产业上能带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上述负责人介绍,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传统村蜕变成周边环境恬静优美,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农家乐管理规范运行、高端客流争相体验、周边市区蜂拥观摩、综合效益持续显现的高端民宿聚集群。

现年36岁的陈金也是庙花山村村民,于2017年担任庙花山村委会主任一职。虽然在庙花山村2013年实施了异地搬迁项目之后,解决了道路交通不便利这一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村民收入低的难题。

后来,临潭县逐步推动全县旅游业,健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陈金在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开办起符合景区特色的民宿,取名“花庐”。他的民宿面积300平方米,主卧室两层,可容纳20多人的住宿和50多人的吃饭娱乐。

与此同时,陈金鼓励、指导庙花山村另外16户村民继续兴办“花庐”,现今易地搬迁政策使村民“摇身一变”成了民宿股东,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居住环境质量,还有了一份“足不出户”的工作,花庐经营管理与中餐培训使村民变成了民宿管家和大厨。

 


[ 环保设备网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我国垃圾填埋气的产生和利用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及工艺现状
推荐环保设备网
点击排行

 
 
新能源网 | 锂电网 | 智能网 | 环保设备网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