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9 17:36:06
热度:67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推进效率低下,环保职责分散、相互掣肘,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环保工作被动应付等一系列难题。笔者认为,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坚持以

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推进效率低下,环保职责分散、相互掣肘,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环保工作被动应付等一系列难题。笔者认为,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为有效抓手,建立党委决策部署、政府牵头引领、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共同参与、责任终身追究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新机制。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2014年5月,江都区被环境保护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笔者以江都区为例,浅谈如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进生态文明。

第一,着力构建五大责任体系。一是政府第一责任。区委、区政府负责全区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是基层单位直接责任。全区所属镇党委、政府负责全镇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修复工作,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三是企业主体责任。企业要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严格落实企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强化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持续实施环保整改,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四是相关部门主管责任。按照新《环境保护法》规定,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所有职能部门,全面落实主管责任,积极主动开展本行业的环境监管工作。

五是环保部门统一监管责任。区环保部门负责全区环境保护统一监管工作。牵头制订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划定生态红线,评估全区生态环境禀赋,提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意见和建议。依法查处环境违法和破坏生态行为,组织开展年度环保目标责任状完成情况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和成效考核,定期发布全区环境质量信息。

第二,强化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要求,把好环保准入关,源头防范破坏生态、污染环境项目落户。

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在对污染源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设定全区排污许可证发放标准、范围,明确排污许可证管理要求,通过排污许可证申领、换发和监管,强化企业依法排污意识,实现环保一证管天下的目标。

统筹建立环境质量管理、总量控制与区域限批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形成以环境质量改善倒逼总量减排、污染治理,进而倒逼转方式调结构的联合驱动机制。

严格执行污染者付费制度,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通过经济杠杆倒逼排污者调整生产工艺、淘汰落后产能,削减排污总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精心试行环保黑名单制度,在原有环保诚信体系基础上,合理划定全区环境违法企业纳入黑名单的情形、黑名单公布时间等。

深入推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责成区内重点排污单位和地处环境敏感区域的企业,依法如实向社会公开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等,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夯实制度性举措的保障基础。环境保护越要持续健康发展,越离不开组织机构、资金投入、监管机制、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等一系列制度性措施的坚实保障。

一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和资金投入。成立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在总量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加大财政补助和奖励力度。借助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红线保护,积极向国家、省申请生态补偿资金。鼓励企业增加投入,积极引进外资和社会资金投向环保领域。

二要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防治监管机制。引入环保市场化机制,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与运行维护,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结算、统一监管、统一考核。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约谈制度。参照环境保护部、江苏省环保厅相关做法,建立全区环保约谈制度,通过约谈,督促各镇依法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降低环境风险、化解环境矛盾纠纷。

三要严格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估考核。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在部门负责同志年终综合考评中的分值和权重。区监察局全方位介入环保重点工作,促进行政执行效能提升。

四要着力构建环保与司法部门联动机制。实行公安派驻环保部门工作制度,提高环境执法震慑力。密切与检察机关的协作配合,对涉嫌环境违法行为,早立案、早查办。强化与人民法院联动,建立环境违法案件强制执行机制。

五要突出抓好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强化环保专业领域监测、处置装备配备,提高环保部门履职尽责能力。同时,环保部门将大力推动公安、交通、海事等相关部门执法管理信息集成与共享,拓宽环境监管信息资源,强化流动污染源监管管理。

六要全面提升环保队伍素质。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推进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区重点区域和重点城镇建立环保派出机构,环境执法平台前移。按国家环境监察、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要求,采取财政政策倾斜、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模式。配齐环境监察、环境监测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