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座“碳中和”加氢站落户
2025年03月19日关于国内首座“碳中和”加氢站落户的最新消息:1. 项目背景与落地青岛炼化公司氢能“产研加”示范园作为科技部与山东省联合推进的“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的核
1. 项目背景与落地
青岛炼化公司氢能“产研加”示范园作为科技部与山东省联合推进的“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的核心载体,于2024年10月建成青岛市首座公用加氢站,填补了济青氢能走廊青岛端空白。2025年3月17日,该园区内的海河路加氢站通过北京三星九千认证中心评价,获得“碳中和”证书,成为国内首座实现碳中和的加氢站。该站兼具氢气零售(服务氢能车辆)和批发(为运氢车辆灌装)功能,是我国首座母子联合加氢站。
2. 技术实现路径
绿电覆盖:加氢站与5.5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一体化布置,年发电量约700万kWh,其中仅30%用于加氢站运营,剩余绿电支持园区其他低碳项目。
节能技术:通过“柔性虚拟储氢”技术优化储运环节能耗,提升氢气利用效率。
零碳闭环:综合绿电供应与节能措施,抵消运营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净零排放”。
3. 前期布局与成果
青岛炼化氢能示范园同步推进多项氢能技术应用:
2024年12月建成国内首个工厂化海水直接制氢科研项目,提升绿氢生产能力。
园区规划36兆瓦分布式光伏,截至2025年3月已建成5.5兆瓦,累计发电1200万kWh,减排二氧化碳9000吨。
2021年以来累计供应燃料电池氢超800吨,覆盖公交、物流、港口等多场景。
政策背景与氢能产业意义分析
1. 国家“双碳”战略的落地实践
我国明确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氢能作为清洁能源被纳入“十四五”重点产业规划。青岛炼化加氢站的碳中和模式直接响应国家能源转型需求,通过绿氢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为交通领域减碳提供标杆案例。
2. 地方政策与产业链协同效应
“氢进万家”示范工程:山东省推动氢能全场景应用,青岛炼化作为省内唯一燃料电池氢生产企业,通过加氢站与光伏、制氢项目的协同,形成“生产-储运-消费”闭环。
技术可复制性:“光伏绿电+节能储氢”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可推广方案,降低氢能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3. 产业发展的关键突破
技术创新:撬装式储氢、高压低温储氢等技术突破(如临港示范项目)提升了氢能储运安全性和效率,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市场拓展:母子加氢站模式打通工业用氢与交通用氢的壁垒,推动氢能从工业原料向交通能源转型。
经济性提升:绿电成本下降与规模化生产结合,加速氢能交通商业化进程。
总结
青岛炼化海河路加氢站通过绿电覆盖与技术创新实现碳中和,既是“双碳”目标下的政策实践成果,也是氢能产业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节点。其经验为全国推广零碳加氢设施提供范本,加速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领域的渗透,助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与碳中和目标实现。
*本文由AI生成
-
氢能全产业链标准建设列入2025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2025-03-17
-
1万亿元!国家正在推动设立“航母级”基金,聚焦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2025-03-09
-
福建省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福州正式成立2025-03-06
-
当环保遇见氢能:固态储氢技术的“绿色密码”2025-03-06
-
国氢科技打造全球首个南极氢能发电系统2025-03-06
-
全国两会 | 政府工作报告绿色低碳内容总览,人大代表氢能提案总结2025-03-06
-
超低排放收紧、碳中和认证升级、循环经济提速...环保标准动态一览2025-02-25
-
涉储能、氢能、光伏等 国家能源局发布《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2025-01-20
-
《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发布2025-01-20
-
首个“碳中和”风电场,是它!2025-01-20
-
全国首家!太原有了氢能交易平台2024-12-20
-
报告发布 |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减污降碳推动经济绿色发展》2024-12-12
-
“碳中和”火锅底料来袭,舌尖上的“双碳”进行到哪里了?2024-12-11
-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与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签署合作备忘录2024-12-0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碳达峰碳中和区域协同路径优化研究》研讨会顺利召开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