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高密池污泥上浮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2025年01月20日关于【干货】高密池污泥上浮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的最新消息:一、絮凝体上浮成因1、原水藻类含量较高藻类代谢产生的有机物对絮凝和过滤有影响,这是因为有机物中的酸性物质与会与混凝剂(铁盐或铝盐)的水解产物发生反应,生成的表面络合物附着在絮体颗粒
一、絮凝体上浮成因
1、原水藻类含量较高
藻类代谢产生的有机物对絮凝和过滤有影响,这是因为有机物中的酸性物质与会与混凝剂(铁盐或铝盐)的水解产物发生反应,生成的表面络合物附着在絮体颗粒表面,阻碍了颗粒相互碰撞。若在冬季或其他不适合藻类生长的条件下,絮凝体依然上浮,则该因素可以排除。
2、排泥不当或设备出现问题
斜管沉淀池在运行过程当中由于没有及时排泥或者排泥不够充分,都会致使整个沉淀池矾花高于可承受限值。
同时,如果水厂在实际运行中发生刮泥机故障,停止运行,此段时间矾花上浮现象极为明显。
3、混凝剂投加量难控制
一般来说,原水中含有的胶体物质很难自然沉降。向原水中投加混凝剂就是为了使胶体物质脱稳,进而形成较大的絮体,使之能够自然沉降,以利于后续处理。
但如果现场作业人员不能根据进水的水质情况及时调整混凝剂的投加量,反而会导致混凝反应不充分,形成的絮体难以下沉,沉淀效果不理想。
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
· 随着混凝剂的投加, 压缩了水中颗粒表面的双电层,使颗粒物发生有效碰撞并长大,而后与气泡相互粘附上浮;
· 当投加量过低时混凝剂不能有效地压缩颗粒物 双电层和影响絮体的长大过程, 微絮体与气泡的碰撞 粘附效率低,从而不能与气泡很好地粘附后上浮。
4、水力负荷过大
当颗粒沉降速度与水流上升流速相等时,斜管中会出现肉眼可见的清浊分界面,分界面下部是处于沉淀状态的悬浮区。
悬浮区域内的絮体与上升水流接触,就会不断拦截水中的细小颗粒,直至形成大而重的絮体并依靠重力完成沉降。
如果用水量增大,水厂往往超负荷运行,斜管沉淀池中的流速也会相应增大。絮体就难以在斜管内很好的完成沉降,很容易被带到清水区并沉积于斜管上部。
5、原水浊度影响
原水浊度较高时,形成的絮体粗大、密实,气泡在絮体表面的粘附量有限,所需的混凝剂投加量较大,很难将絮体浮起。
浊度较低时,水中的胶体物质较少,颗粒之间相互碰撞的机会就少,絮凝的机会也相应减少,所以低浊度的原水,混凝效果较差。这种情况下,混凝剂的投加量不能太少。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上浮的絮体表面和内部孔隙处常粘附有大量微气泡。这些气泡的成因主要为以下3点:
· 池底沉泥厌氧发酵。沉淀池的穿孔排泥管排泥不彻底,导致积泥区沉泥聚集板结,时间一长厌氧发酵,产生甲烷、二氧化碳及少量的硫化氢等气体。
· 藻类作用。藻类呼吸、光合作用强烈,可观测到产气现象。
· 水泵及管路系统漏气。具体表现为泵体本身漏气、水泵吸水管喇叭口进气、水泵吸水管漏气。
二、絮凝体上浮应对措施
1、合理调整排泥时间
在沉淀池出水侧沿池长加置一条集泥槽,槽中置有穿孔吸泥管,穿孔排泥管与刮泥机联动,当刮泥板将泥刮至集泥槽边缘时,大量污泥涌入集泥槽,开启排泥阀,将稀释的泥水抽吸输送至池外排泥渠。根据原水水质、沉淀池出水水质情况,调整排泥时间。
2、针对低浊度水,采取投加粘土的办法解决
向原水中投加粘土可以增大水中的颗粒浓度,增加颗粒间相互碰撞的机会,从而提高混凝效果。该办法在不投入大量人力的前提下是可行的,也可考虑用计量泵投加PAM等助凝剂
3、控制混凝剂投加量
在上述原因分析中已经提及控制混凝剂的投量可以有效抑制絮体上浮。絮体上浮的现象一般都发生于原水低浊期间。
因此,为防止溶入大量气体的原水直接进入滤池过滤发生“气阻”现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混凝剂的投量采取经反应池微絮凝后直接过滤的处理方法,或者采用原水经反应沉淀池曝气后在滤前加药直接过滤的处理方法。
同时,也可采用SCD控制投药。SCD(流动电流检测器)是直接测量混凝剂投加效果及调节混凝剂投加量的在线仪表,可以从检测出的流动电流值与设计给定值比较得知混凝剂投加量的多少,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分析,调整投药装置的运行工况,及时改变混凝剂的投加量,取得理想的混凝效果。
4、针对水力负荷过高,实行分池处理
满负荷运行时,打开两池之间的联通阀以平衡两池的进水量,尽可能使两池在各自的处理能力范围内工作,避免超负荷运行;同时调度部门统筹安排进水量,减少了进水量的大幅度变化,保障了沉淀池出水稳定。
5、异向流斜管沉淀池
受原水浊度、藻类和有机物含量浓度变化影响。可考虑将原有的斜管沉淀池改造成异向流斜管浮沉池,浊度高时用斜管沉淀,浊度低时用气浮。
原标题:【干货】高密池污泥上浮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
关于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公告2024-12-27
-
旭化成授权斯尔邦高纯度碳酸盐生产技术,助力二氧化碳消耗利用2024-12-16
-
IIGFCOP29观点 | 庞心睿:全球碳交易体系下甲烷控排与减排机制分析2024-11-23
-
中美气候行动工作组甲烷小组会议召开2024-11-04
-
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烟气检测设备安装调试完毕!2024-10-14
-
华南地区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在珠海投产2024-09-24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推动二氧化碳排放自动监测技术应用,助力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提升2024-09-22
-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环境空气非甲烷总烃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2024-08-29
-
行业标准《建材行业固定源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技术要求》公开征求意见2024-08-22
-
全球首颗具备主动激光二氧化碳探测能力的卫星交付2024-08-22
-
就《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有关问题答记者问2023-11-10
-
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亿吨,探寻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的绿色秘密2023-06-02
-
被严重低估的污水处理厂甲烷排放2023-04-17
-
我国海上首口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开钻2023-03-21
-
美环保署署长:将在今年最终确定甲烷排放规则202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