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副部长两次专项调研,党组书记重视!移动源污染防治将迎“大考”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4-09-06 18:02:43
热度:1

2024年09月06日关于副部长两次专项调研,党组书记重视!移动源污染防治将迎“大考”的最新消息:8月28日至9月2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分别赴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和上海市调研大气污染防治、绿色低碳转型等工作情况。第一站,孙金龙一行前往杭州八堡船闸、湖州南方物流有

8月28日至9月2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分别赴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和上海市调研大气污染防治、绿色低碳转型等工作情况。第一站,孙金龙一行前往杭州八堡船闸、湖州南方物流有限公司,调研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情况。期间,孙金龙仔细查看、详细了解,指出:“要不断提升清洁化运输水平,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提升。”

几乎同时,8月29日至30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正带队在四川省成都市、眉山市调研移动源监管情况,深入多家单位,仔细询问、详细查看,全面了解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这之前,8月23日至25日,于会文刚刚带队赴河南省郑州市、河北省保定市开展了移动源专项调研,全面查看检测、维修流程,详细了解弄虚作假问题情形。

仅一周时间,生态环境部两位话事人接连三起调研,矛头都指向同一大气污染防治细分领域——移动源。这无疑释放出清晰的信号,即国家层面未来会大力开展这项工作,相应地,与之相关的前端检测、末端治理等多个环节也将迎来新一轮“大考”。

据《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十四五”时期,针对移动源的“五大行动”(推进公转铁行动、柴油货车清洁化行动、非道路机械综合治理行动、重点用车企业强化监管行动、柴油货车联合执法行动)将逐步落实。

“但要注意到,实施这些减排措施的同时,还有大量新增的车辆和机械,因此移动源排放一直处于高位。”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介绍称,我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还是高位,机动车等移动源的排放量已经成为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第一大来源。移动源排放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居高不下,也是夏天臭氧污染的一个主要贡献者。

近期的调研中,生态环境部再次强调:“移动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移动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搭上“大规模设备更新”快车,加码源头防治

《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3年)》显示,202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4.17亿辆,全年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分别为743.0万吨、191.2万吨、526.7万吨、5.3万吨。其中,汽车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而柴油车则主要贡献了氮氧化物,排放量超过汽车排放总量的80%。与此同时,非道路移动源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

2023年年末,我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两年更新报告》,并向国际社会提供了2018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这份清单中透露,2018 年全国能源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01.5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交通运输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共98202.8万吨、甲烷12.9万吨、氧化亚氮2.3万吨,是主要贡献者之一。

近年来,为推进移动源污染减排,生态环境部等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车辆排放标准已实现“三级跳”,相应油品标准“三级跳”,“公转铁”大力推进,铁路货运量自2016年以来实现6连增。年初,五部门联合下达公告,要求从1月1日开始,不得销售部分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试验报告结果为“仅监测”等的轻型汽车国六b车型,进一步提高上路车辆环保标准,以从源头进行防治。

赴杭州八堡船闸、湖州南方物流有限公司调研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情况之时,孙金龙表示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对实现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具有重要作用。要持续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提高铁路、水运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例,并利用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车辆等绿色运输方式,不断提升清洁化运输水平,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提升。

可见,深入推进实现清洁运输,仍是防治移动源污染的治本之策。值得注意的是,交通运输领域以旧换新亦是“大规模设备更新”补贴的重要方向。

至当前,财政部联合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接连出台多份文件促进废旧机动车、超排车辆等报废。《关于实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通知》明确,从8月1日至12月31日对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给予资金补贴,可与新购国六标准新车及新能源营运车辆等补贴同享。全国汽车以旧换新平台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8月31日上午10点,已经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超过80万份。

在8月底至9月初,这一被业界视为车市“金九银十”的时间段,地方补贴政策也在密集上新,包括北京、广东、重庆、浙江、四川、湖北、湖南、黑龙江、青海等,其中还不乏类似上海提高补贴标准的方案。据悉,上海拟将补贴标准提高至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2万元、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补贴1.5万元。另外,北京市也计划将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从之前的1万元提高至2万元,购买燃油车补贴从7000元提高至1.5万元。

乘联分会秘书长表示:“近几个月的报废更新申报量环比大幅增长,充分体现了报废更新政策的拉动效果喜人。”

机动车检验检测、维修机构是“最后一道闸门”

生态环境部门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打击造假行为

于会文赴河南省郑州市、河北省保定市、四川省成都市、眉山市四地开展的专项调研,则重点关注了第三方检测机构。

在郑州、保定,深入河南征远机动车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郑州国际陆港停车场、保定中汇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保定市定兴县恒通汽车维修服务中心(M站)等相关企业,全面查看机动车检测、维修流程,详细了解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擅自放宽检测方法、对冒黑烟车辆出具合格报告、使用OBD(车载排放诊断系统)数据干扰作弊器作假、维修机构对未经维修车辆出具虚假维修合格证等弄虚作假问题情形,现场查看柴油重型货车违规垫高温度传感器、不正常使用尿素、篡改OBD数据等问题。

在成都、眉山,深入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眉山市彭山区德龙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成都双流众维机动车检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双流阳光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单位,全面了解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仔细询问移动源日常监管情况及相关企业经营现状,详细查看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违规使用OBD(车载排放诊断系统)故障解码器干扰检测、擅自改装车辆供油系统通过检测、对冒黑烟车辆出具合格报告、维修机构对未经维修车辆出具虚假维修合格证等问题情形。

其中提到的OBD转接器,是一种连接在车辆OBD接口和诊断设备之间的外挂“作弊器”,主要用于篡改车辆检测信息。近几年,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屡屡发现。比如,广西日前公布的“2022年南宁市某机动车检测公司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案”,涉事公司便是通过相关技术设备,造成2022年4月至6月共有40辆汽油车OBD采集的数据失实,并违规为其出具了合格的检验报告。

《中国环境报》撰写的《机动车检验机构干扰OBD检测,是否应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定罪?》一文中对此种手段展开了讨论,其认为“应将该种外部干扰行为扩大解释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行为是合理的,应坚决予以从严、从重、从快全链条打击。”

事实上,对第三方机构检测数据弄虚作假问题,国家层面一贯秉承着“零容忍”的态度。8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五部门联合印发《检验检测领域综合治理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在前期已开展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为期5个月的专项整治“回头看”。其中,重点领域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专项整治”。

生态环境部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裴晓菲表示,生态环境部始终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打击造假行为,并计划拓展打击范围,在继续对环评和监测两大领域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重拳出击的同时,也将关注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机动车排放检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等领域。

可见,在机动车第三方检验检测领域,一场“打假风暴”正在酝酿。需引起重视的是,未来,第三方环保机构弄虚情节严重的,很有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6月份披露的“环评报告造假入刑第一案”中,涉事人员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一年不等,并处罚金。

中央环保督察施压,地方加紧施策

对于移动源污染的关注,在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也有体现。6月份,第四批7个典型案例集中通报,上海、浙江、湖北、湖南、重庆三省两市均与大气污染及环境空气质量下降相关。其中,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弄虚作假问题尤其突出。督察组在湖北抽查了8家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全部有弄虚作假情况;在上海部分检验机构未建设重型柴油车尾气排放检测线,不具备相应检测能力,却违规检验重型柴油车出具多份检验报告……

8月20日至21日,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分别向7省(市)反馈督察情况。会上对督察发现问题进行了总结梳理,“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存在数据造假问题”与“建筑垃圾违规处置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环境空气质量反弹,一些地市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突出”等一同被视作整改重点,相关要求将体现在整改方案中。

诚如《中国环境报》分析的,由于移动源的流动性、排放相对不连续等特点,生态环境部门常用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与生态环境执法等手段,往往对其关注的比较少。因此,其建议:

①切实把移动源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厘清移动源产生的污染因子的种类、浓度等并进行科学评估,提出切实可行、科学的防治措施;②切实把移动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落实,除明确基本信息,还要把移动源排放因子、排放标准、允许的排放量等一并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范畴,向固定源+移动源“一体化”发放排污许可证转变;③切实把移动源纳入生态环境执法落实,在顶层设计上要及时将污染源的移动源纳入“双随机 一公开”的指导文件中,按计划入企开展固定源+移动源进行精准执法。

可喜的是,地方层面正加快从多方面采取行动,防治移动源污染。

比如河南,9月4日召开了全省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明确要强化机动车排放检验和维修机构监管,加强业务培训,曝光典型案例,严打弄虚造假;要强化柴油货车路检路查和入户检查,开展专项行动,优化方法,加强奖惩,提高工作质效等举措,拟加强监督抽测,推动规范管理、达标排放。

比如安徽,马鞍山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联合南京市开展了“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跨区域联合执法专项行动”,采取统一调度、联合编组、“锦囊”式执法方式进行,检查检验机构的检验资质、检测设备、标准物质、检测方法、检测过程、检验报告、数据存储及信息报送等,有力震慑了弄虚作假行为。

再比如京津冀,三方携手开展移动源领域环境执法联防联控,通过路检路查、随机抽测等手段实现移动源跨区域协同共治。同时,建立其执法数据共享互认机制,实现车辆监测数据、违法行为记录等关键信息的数据共享,使开展跨地域、跨部门协同执法“如虎添翼”。

随着上述工作落实,我国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作势必还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