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面临多重挑战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面临多重挑战【讯】2023年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活动在广州广汽埃安隆重举行,这一活动也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迈上新台阶。从近10年销量来
【讯】2023年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活动在广州广汽埃安隆重举行,这一活动也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迈上新台阶。
从近10年销量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自2013年起,市场逐渐进入大规模示范推广应用期,新能源汽车经历市场10年检验,销量从2013年的不足2万辆到2022年达到688.7万辆,呈指数级上升,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
从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2—11月,我国每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都高于去年同期,整体市场表现大幅好于去年。从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月销量占比来看,即使是经历2023年3月轰轰烈烈的燃油车大幅降价风波,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市场占有率仍能保持在30%以上,发展势头良好。
总结经验不难发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
一是政策驱动。早在2002年,我国“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中就已确立“三纵三横”的新能源汽车布局,指出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确立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方向,拉开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序幕。
二是成本带动。除了持续推出的政策助力,成本控制是新能源汽车得到市场认可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新能源汽车生产过程中,核心部件——动力电池成本占整车总成本40%左右,电池成本的下降对整车价格下降至关重要。据估计,在锂离子电池推向商业应用的近30年来,其成本下降了97%,原因包括研发水平提升、规模化生产等。在电动汽车应用上,以国内某龙头企业生产的电池为例,公开资料显示,从2015年到2021年,其动力电池生产成本已从1.33元/瓦时降至0.74元/瓦时,降幅达44.36%。以一辆带电量为60千瓦时的汽车为例,6年间其生产成本共降低7.98万元。尽管2022年矿产资源价格上涨,导致电池材料成本上升,但其生产成本较2015年仍有近25%的降幅。成本的大幅下降极大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三是技术提升。2016年,动力电池电芯质量能量密度普遍低于200瓦时/千克,系统质量能量密度在100瓦时/千克左右,纯电动车续航里程在200千米左右徘徊。但到2023年,动力电池电芯质量能量密度已经提高到350瓦时/千克,系统质量能量密度超过250瓦时/千克。续航里程达500千米的纯电动车逐渐成为主流,高于600千米的车型也大幅增多,相较之前的续航里程提高了2.5倍之多。与此同时,平均电耗也由2016年的15.73千瓦时/100千米下降到2022年的12.35千瓦时/100千米,降幅达23.7%,部分小型纯电动车电耗更是低至8千瓦时/100千米。长续航大大缓解了用户里程焦虑,低能耗则降低了使用成本,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让电动汽车不断得到市场认可。
四是智能化发展赋能。智能化的新赛道集成了数字化等技术,正朝着交通、通信、娱乐、办公、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大终端方向发展。在此领域,新能源汽车以“电池、电机、电控”新型三电为核心,相对于燃油车来说,具有控制响应更迅速、满足大功率用电需求、更适应新架构开发等优势。
特别是“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占汽车总排放80%以上的燃油车加速“离场”,新能源汽车推广和使用成为交通领域低碳化转型的关键手段。
毫无疑问,在降碳背景下,全球汽车产业正朝着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同时,工信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也提出,到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新能源汽车与混合动力车各占新车销量的50%,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2023年2月,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出台,必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不过,尽管有众多利好,我们仍需清晰看到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尤其是纯电动汽车背后的制约因素。
首先,关键矿产资源受限。上游矿产资源,如锂、钴、镍等金属资源作为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在我国储量较少,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存在供应安全隐患,应通过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等措施,多方面保障供应安全。
其次,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目前仍存在充电桩数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同时,充电桩大量无序接入,还会改变配电网的负荷结构和特性,增加电网的控制难度,需要进行系统分析和统筹布局。
再次,安全性有待提升。安全一直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安全性的解决有赖于电池材料技术的进步。尽管固态电池有望彻底解决安全性问题,但从技术发展来看,目前仍处于前期研究阶段,能否实现量产还有待观察。
此外,减碳效果存在争议。正如业内知名专家所说:“‘双碳’背景下,电动车能否真正减碳,关键要看电的来源。只有电力由传统燃煤发电大规模转成新能源发电,电动车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减碳。”
最后,与燃油车的竞争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尽管目前已有多国提出燃油车禁售令,但短期内燃油车仍是市场销售主体。如果电动车技术发展不达预期,燃油车的经济性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空间仍会受到挤压。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战略研究中心
-
新能源汽车电池爆燃次生突发环境事件怎么办?2023-11-07
-
新能源汽车比拼“含新量”2023-11-07
-
破解充电贵难题,呵护公众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信心2023-09-20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速,充电服务仍是痛点2023-08-29
-
政策领航,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度条到哪了?2023-08-03
-
新能源汽车何以“换道超车”?2023-07-17
-
两部门印发意见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2023-05-22
-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对环卫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支持力度2023-05-18
-
代表委员热议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2023-03-08
-
多地密集出台碳达峰方案 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3-01-31
-
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12.5%2022-10-25
-
三部门:2023年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2022-09-27
-
国家发展改革委:持续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09-21
-
将进一步研究完善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2022-09-05
-
火火火!新能源汽车“下沉”市场加速跑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