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实现全覆盖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3-04-18 10:03:15
热度:47

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实现全覆盖图为现场排查人员正在进行水质快检。 本报见习记者李翔宇摄图为现场排查人员操作全地形机器人开展排查工作。【讯】结束了为期8天的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

图为现场排查人员正在进行水质快检。 本报见习记者李翔宇摄 图为现场排查人员操作全地形机器人开展排查工作。

结束了为期8天的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后,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以下简称生态环境执法局)现场排查联络员孙宁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根据各城市组的排查报告,他开始对此次工作的排查结果进行了汇总:完成无人机航测影像解译认定的疑似排污口现场核查9051个,其中确认6000余个排污口、2500余个非排口,工作过程中又新发现了2000余个排污口,合计初步认定排污口8500余个。

从陕西及山西段干流到渭河、石川河两条支流,此次排查工作的完成标志着历时两年的黄河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工作已接近尾声,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工作。此次排查工作有什么特点?后续工作侧重点有哪些?

“三级排查”模式再创新

依据黄河特点开展排查

此次排查涉及山西、陕西、甘肃3省14地市,包括4535公里岸线、49个工业区和8个保护区。来自23个省份、6个流域局、12个直属单位的286名人员组成现场排查组,对黄河岸线开展“拉网式”的“体检”工作。通过此次排查,也能够窥见黄河排查工作的整体特点。

自2019年起,生态环境部已会同相关省市相继启动长江、渤海、黄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工作。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因河制宜”是关键。与长江、渤海等其他流域海域相比,黄河流域有自己的特点。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尧是此次山西省运城市排查组的一员,曾多次参加长江、渤海等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他分析:“长江流域的管道水量较大,水质相对较好,方便我们随时取水检测。相比之下,黄河流域水量较小,季节性、阶段性特征明显,其排放方式、体量、频次与长江流域都有较大区别。另外,以运城片区为例,这里以农业发展为主,工业相比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相对较少,因此,入河排污口多为农田退水口、雨水口等。”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对于生态环境执法局来说,黄河排查工作已经驾轻就熟,形成了比较完整有效的体系。此次排查沿用“三级排查”的模式。部分地区在专项行动开始前已进行“自查”,但从上报的数据来看,存在缺少信息化调度、信息填报不完全、区域覆盖不全面等问题。通过无人机航测、人工徒步排查和专家质控核查三级模式相互支持,互为印证,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沿用”并非“照搬”,而是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让工作方法适应黄河流域的特点。

以“环境监督执法”APP为例,由于此次排查涉及西北山区等信号较弱的地区,可能出现无法上传信息的情况。“为了应对这种情况,APP中带有离线上传系统。此外,为了照顾到首次参加排查的成员,我们也准备了使用手册,并安排经验丰富的机动组随时对各组遇到的问题进行帮助。同时,在每晚的例会中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交流经验,推动排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生态环境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高科技结合“笨功夫”

为每个点位贴好“标签”

近万个疑似排污口点位,有些在陡坡上,有些在深山里。对于现场排查人员来说,如何才能为每个点位一个不落地贴好“标签”?

在运城市龙门古渡段,4个疑似排污口点位分布在连接两岸的大桥之下,难以凭肉眼观察。现场排查人员刘沛辰将早已准备好的无人机升起,开始对疑似点位进行拍照。“在遇到距离较远、排查人员难以靠近的点位时,我们一般会通过无人机对疑似点位的情况进行查看。除了拍照外,我们也会根据点位位置利用无人机记录排水来源、河段至入黄口距离等信息,并及时进行取样。”

陈尧告诉记者,无人机也并非万能的,在遇到地形复杂,无人机不适宜飞行的地带,现场排查人员会利用全地形机器人开展工作。“我们的设备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尽可能将各种情况覆盖全面,让每一处疑似点位都能被完美捕捉。”

除了排查要做到有口皆查,对于水质的监测一样需要做到有水皆测。为了在取样后能够快速对疑似点位排口进行水质分析,每组排查人员都会携带水质快检包,可以在10分钟以内检测出水样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以及酸碱值。对于部分难以判断出源头的点位,现场排查人员也会使用水质荧光溯源仪,判断污水类型,分析来源。

高科技设备为排查工作带来了便利,但现场排查人员脚踏实地的工作才是摸清每个疑似排口的根本。

在临汾市蒲县蒲城镇蛇家坡村,几个疑似点位被标记在山中,只能顺着村中的一条水泥路进入。来自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的排查员高月明与两名同组排查人员跨过高草灌木,沿着蜿蜒的土路艰难地在山间前进。海拔1600米左右的山腰处,杂草乱石横在面前,前方已经无路可走。通过与APP显示点位的对比,高月明判断点位标记出现了偏移。在对现场环境进行拍照后,他将点位信息填报到了APP中。

高科技与“笨功夫”结合,现场排查人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点位,力争做到“应查尽查、有口皆查”。

严格质控强化保障

确保现场排查顺利开展

“这次排查行动中,质控方面的工作更加充分了。就以我们临汾片区来说,城市组在对现场的合理调配上更加及时,对我们现场排查的情况也更加重视。”临汾片区排查2组的徐翔宇曾在2019年参与过渤海入海排污口现场排查工作,谈起这次排查工作的感受,他告诉记者。

据此次排查工作的质控组组长、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汪浩介绍,此次行动共有六轮质控:第一轮在一级排查前,审核把关航测范围、精度、技术参数等是否符合要求,确保无死角、全覆盖;第二轮质控在无人机航测后,对航测影像进行统一审定并解译,全面识别标记出疑似排污口物体、涉污区域;第三轮质控是在二级排查工作中,建立每日质控审核,对排查人员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错误及时纠正,确保填报质量;第四轮质控是二级排查结束后,开展比对分析,查找疏漏环节和疏漏异常点;第五轮质控是组织专业人员利用各种设备,对确有必要的点位现场进行复核,同时查缺补漏;第六轮质控是现场工作后,采取地方座谈、专家论证审议方式再次全面校核,形成入河排污口清单。

不仅如此,在物资支持上,此次排查行动也更加完善。临汾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王玮展示了排查准备物资参考清单:每个现场组除了望远镜、采样桶、快检包等必备的排查物资外,还有雨衣雨靴、救生衣等防护用具。

“我们要确保现场排查人员的工作能够顺利展开,也要保证他们的健康安全。”生态环境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虽然现场排查工作已经结束了,但对于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来说刚刚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生态环境执法局将组织相关部属单位开展本次现场排查的专家质控核查,对本次排查结果查漏补缺,形成完整的台账清单。对自行开展排查的河南、山东两省,将督促其尽快完成现场排查,并做好技术帮扶和质控审核,争取今年全面完成黄河流域排查工作,建立黄河全流域入河排污口“一本账”“一张图”。

“专家质控核查完成后,我们将及时向相关省交办入河排污口清单,推进后续监测、溯源和整治工作。结合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技术培训,为地方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确保各地年底前完成80%溯源和30%的整治任务。”孙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