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冷静”复盘今夏高温下的臭氧污染后,有一些启示想告诉你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2-11-22 09:02:08
热度:46

“冷静”复盘今夏高温下的臭氧污染后,有一些启示想告诉你【讯】“像这种极端的高温,它未来会不会发生?我觉得会。2022年会不会是高温最极端的一年?不见得。今后有可能面临很

“像这种极端的高温,它未来会不会发生?我觉得会。2022年会不会是高温最极端的一年?不见得。今后有可能面临很多更加意想不到的困难。”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谭钦文表示。

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在考验城市运行的同时,也考验着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在已然寒冷的11月,一线科研人员与中国环境报记者一起,“冷静”地复盘了今夏那场极端罕见高温下的臭氧污染,以期提供一手防治经验,“夏病冬治”,助力臭氧污染防治工作。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今夏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40℃以上覆盖范围为历史最大。

这一背景下,今年8月,四川省成都市遭遇罕见高温天气:高温、少雨,出现连续17天臭氧污染,其中1天为中度污染。

谭钦文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这次长持续时间的臭氧污染对于成都市来说前所未有,对于很多同样经历的城市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气候变化并不仅关乎以后会变冷还是变热、平均气温如何,其最大危害和潜在风险在于会出现极端气象——极端的高温、极端的低温、极端降水或降水显著不均……这些向研究和管理部门提出了新挑战,也画上一个很大的问号——我们应当如何去适应?”谭钦文说。

那么,成都市做了哪些应对?

首先是提前预警,早做行动。据介绍,早在8月初,成都市就已经预测到了这一轮的高温极端气象,经仔细评估后,在实施《成都市2022年夏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动方案》的基础上,在8月3日启动了臭氧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

随后高位推进,精细减排。“成都市各级各部门领导都前往一线指挥部署,强化移动源源头管控、抓好工业源综合治理及城市面源污染管控,启动一市一策科技帮扶精准管控,同时,成都市全社会积极参与,全市上下做了极大努力。”谭钦文说。

此外,在8月份,受高温限电带来的减排量,理论上已经达到了现阶段工业源减排的极限。

多措并举,对臭氧污染防控起到了成效。

“温度虽然说是60年来最高,但是臭氧浓度峰值降到近年来夏季臭氧污染季最低。在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下,虽然臭氧污染持续时间长,但在此期间观测到的臭氧前体物浓度是下降的,例如二氧化氮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近18%,主城区的VOCs浓度同比下降13%。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臭氧重度污染,一市一策研究团队综合评估显示,我们抢回了10个优良天,将13个臭氧中度污染天‘削’成了轻度污染。” 谭钦文表示。

除应对措施外,成都市还有哪些一手经验?

第一,主城区的移动源减排对于抢回优良天有效且明显。

据介绍,8月25日,正处于疫情期间,成都市中心城区机动车排放减排明显。“例如9月6日,在企业闭环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工业减排对主城区影响并不显著,主城区减得最多的是机动车排放,其对于臭氧前体物的减排贡献十分显著。”谭钦文说。

第二,相对于高温而言,静稳可能是造成臭氧污染的更不利因素。

谭钦文告诉记者:高温与臭氧污染的发生是一个相关关系较强的指标,但静稳与臭氧发生的因果关系更为直接。经过综合评估,8月份成都市的通风系数仅达正常状态的30%—50%,扩散条件差。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但在龙泉山东部同样受高温影响,风速偏大的区域,其臭氧污染天明显少于风速较小的两山之间区域,因而就外部条件看,相对于高温而言,静稳更糟糕。”她补充道。

谭钦文坦言,静稳天气受季节、地形地势影响大,属于“先天不利”的因素,具体改善可能涉及时间周期长、城市布局改善成本大等。她建议,可以通过空间布局优化,在静稳高发区域的山谷风或城市环流的路径上减少重污染产业布局。

第三,在高温等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下,自身的减排很重要,区域的联防联控同样重要。

如果想要管控好一个地方的臭氧污染,不仅本地要削减,同时需要区域多地进行配合,开展臭氧前体物减排。但是,其他地方在采取相应治理的配套措施时,花了大力气来治理,却仍可能对当地的污染物浓度削减不是很明显,往往需要针对城市间臭氧污染规律开展深入研究。“成都市及周边城市目前正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探索,例如成德眉资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等,可以实现一体化推进,一个区域都致力于实现空气质量共同向好发展的目标。”

第四,超大城市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大仍是臭氧污染防治的一个核心难点。

成都市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的超大城市,排放强度非常大,主城区单位面积氮氧化物与VOCs的排放强度分别是全市平均的5倍和3倍。“高温极端天气下,虽然攻坚措施带来的现阶段污染物削减量已达最大可能,但削减后的排放强度仍然超过可容纳的量,不足以把程度偏重的臭氧污染天变成达标天。这是目前成都和其他城市臭氧污染防治的一个核心难点。”

臭氧管控具有复杂性。其与颗粒物管控的最大差别在于,颗粒物管控效果总体上呈准线性响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减排一定会看到成效。

臭氧则不然,倘若策略不当,则会“事倍功半”。

“有的气象形势下,管控措施可以落地即见效,有的天气形势下,采取相同的措施,污染态势不会发生转变,因而臭氧管控的挑战远远大于颗粒物管控。”谭钦文说。

如何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有效地应对臭氧污染?

谭钦文认为,对于臭氧污染这种具有较特殊二次污染特征的大气污染物,精准科学的减排策略至关重要。

“在减少对正常社会生活生产扰动的同时,提高减排绩效,恰恰需要科学精准施策,对臭氧污染成因进行分析,密切地结合气象条件和当地及周边的污染物排放情况,摸清VOCs和氮氧化物这两个前体物的排放时间、空间的分布特征,提出科学的减排策略。”谭钦文说。

对臭氧污染的防控其实是对一个地区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综合考验。

“一方面是要加强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把这些科研能力应用于实际的业务工作。科学减排措施的制定需要城市吸取其他先进城市和研究机构的经验和成果,执行层面则不仅需要生态环境部门的力量,还依赖于多部门的联合。只有各领域协调配合,区域通力合作,才能够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谭钦文表示。

近日,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等,其中提出要开展臭氧精准防控体系构建行动,开展夏季臭氧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着力提升臭氧污染预报水平,重点区域具备未来 10 天臭氧污染级别预报能力;研究区域统一的臭氧污染预警标准和应对措施。

联系实际,谭钦文介绍了成德眉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的建设经验,“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成都市以自身技术力量为基础,在成德眉资建立科研成果共享、管控措施共商的良好机制,共同学习,螺旋上升,为周边城市提供精细化的空气质量预报产品,为地方开展污染天气预警及相关应急管控工作提供参考,通过加强合作提高城市在联防联控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空气质量共同改善。”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