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广西:各地紧盯突出问题精准施策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2-11-09 09:03:13
热度:31

广西:各地紧盯突出问题精准施策【讯】记者日前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了解到,近年来,广西坚持高标准、拿出硬措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2020年的全国第三位上

记者日前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了解到,近年来,广西坚持高标准、拿出硬措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2020年的全国第三位上升到2021年的全国第二位,保持在全国前列。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亮表示:“广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就是要守住底线,不能突破。”

南宁环境治理,引领投资热潮

秋冬时节,百里邕江昔日黑臭的内河已蝶变成风景秀丽的湿地公园,成为广大市民日常休闲和网红打卡之地。

近年来,南宁市累计投入400多亿元对14条内河实施全流域治理,对邕江水面和两岸148公里实施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城市38段黑臭水体全部清零。“百里秀美邕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日益凸显。这是南宁市坚持“两山”理论,加快城市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同时,南宁市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上林县和良庆区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邕宁区获得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通过开展农村污染综合治理、乡村风貌改造、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成功打造了南宁“环大明山生态旅游圈”、宾阳古辣稻花乡里、西乡塘“美丽南方”、邕宁“生态壮乡”等一批生态、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乡村旅游特色景区,成为“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减污降碳源头治理,让南宁市蓝天白云四季常在,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并持续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环境容量,南宁这座绿城俨然成为工业投资的一片热土。

今年1月—9月,南宁市工业投资完成408.4亿元,增速为74.4%,创2005年以来同期新高,总量和增速均居全自治区第一。这是南宁市坚持“两山”理论,助力工业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柳州精准治水,蝉联“水质冠军”

清晨的柳江河畔,晨光透过葱茏的树叶,洒向欢歌的鸟群。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城市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排名第一,今年1月—9月柳州城市水环境质量继续位列全国第一。

从“酸雨之都”到“水质冠军”的华丽转身,柳州市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缩影。

柳州市系统研究影响水质提升的重点问题,推动立法保护柳江。抓源头控制,多层面实施精准治水。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高位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漏问题整改。全面开展柳江流域重点河流生态调查与健康评估,强化重点支流水环境风险防控。开展城市建成区入河排污口排查,确认排污口703个,监测排污口302个,完成溯源排污口702个。

同时,创新实施入河排污口“规范化+信息化”建设,选取重点入河排污口建设视频监控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全天候在线监测水质变化情况。率先在全自治区建立“六合一”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生产、排污、治污的全过程管控。建成广西首个河道“天眼”——柳江干流河道“天眼”监管系统,实现了河道及水利设施保护监管“看得见、反应快、抓得准、管得住”。

玉林牵“牛鼻子”,根治养殖污染顽疾

玉林市是生猪养殖大市,养殖污染是玉林市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顽疾。

今年年初,九洲江支流圭地河发生粪污溢流污染事件,玉林市水质全面下降,南流江、九洲江、白沙河均出现超标。玉林市果断采取措施,上下联动齐发力,市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水污染防治工作汇报,市分管领导多次靠前指挥,亲自推动。各级各部门全面动员,紧盯问题疏堵点,全力抓好工作落实。

牵“牛鼻子”,根治养殖污染顽疾。全市“小、散”养殖场共5万余家,已完成生态化改造4万多家,生态化养殖率达88.5%;1547家规模养殖场全部实现了生态化养殖。全面落实三级网格化管理,加强对养殖场(户)粪污消纳情况监督核实,全部实现零排放。

扭住“关键环节”,解决生活污染问题。大力推进城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提升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完成758个入河(湖)排污口排查并登记造册,推动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升级改造,实现南流江、九洲江流域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全面抓好白沙河流域生活污染治理,完成龙潭镇沿河5个生活污水入河直排口截污纳管工作和白平产业园临时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抓好涉水“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治。检查610家涉水工业企业、103家污水处理厂,限期整改78家,拆除取缔89家。

今年1月—9月,7个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达标率提升至100%,白沙河水质大幅改善,纳入国家考核以来首次达标。南流江水质明显好转,17条重点支流全部消除劣Ⅴ类,下包河水质稳定达Ⅲ类。九洲江水质持续改善,重点支流圭地河自7月起消除劣Ⅴ类并持续改善,9月达到Ⅳ类,10月1日—22日达Ⅲ类,创2016年以来最好水平。

崇左背水一战,逆袭为空气质量优等生

2021年上半年,受秸秆露天焚烧、扬尘污染等因素影响,崇左市出现了17个污染天,被自治区约谈。

被约谈后,崇左市背水一战,全力攻坚,创造了连续221天未发生大气污染的记录。2022年,继续保持管控高压态势,1月—9月,崇左市空气质量连续6个月排名自治区第一,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由后进生变为优等生。

作为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和加工基地,崇左市甘蔗种植面积达400万亩以上。每逢榨季,秸秆焚烧成为崇左市最棘手的难题。

崇左市奋力攻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党政“一把手”抓工作落实,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到街边、田间一线现场督办。创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群,市委书记在群内部署工作,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抓落实。

组建了禁烧包干工作组,全面负责城区重点区域、重点乡镇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组建了6支秸秆禁烧巡查组,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巡查检查,强化禁烧网格责任落实。成立了6支巡查分队,24小时待命,根据需要分赴现场排查处置。市生态环境局派业务骨干到大气污染防治任务重的城区生态环境局担任主要领导,增强基层工作力量。

崇左市针对个别站点夜间二氧化硫数值异常升高的问题,加强排查和环境监测执法,依法关停超标排放企业。针对臭氧防治的特点,出台夜间加油优惠政策,鼓励车主错峰加油,减轻挥发性有机物对臭氧生成的影响。针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管控不力的问题,组成4个分片包干组,帮扶指导基层部门对周边乡镇、重点区城进行秸秆禁烧巡查督导。针对技术帮扶力量不够的问题,建立会商和技术交流渠道,加强科学分析研判,提前1天—3天发布预警信息。

同时,严格绩效考评,将秸秆禁烧、秸秆综合利用、烟花爆竹管控、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纳入市县绩效考评体系,强化督查检查,实行红黑榜通报,倒逼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