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假记者以曝光污染相要挟实施敲诈,究竟骗了谁?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2-07-15 10:02:24
热度:68

假记者以曝光污染相要挟实施敲诈,究竟骗了谁?【讯】今日,有媒体报道了一起假记者团伙以曝光污染相要挟、实施敲诈勒索的刑事案件。目前,经河北省河间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9名被告已分别获刑

【讯】今日,有媒体报道了一起假记者团伙以曝光污染相要挟、实施敲诈勒索的刑事案件。目前,经河北省河间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9名被告已分别获刑。但是回顾这一事件,仍然发人深省。

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刘某等9人使用无人机拍摄多家砂石料场、搅拌站收集“证据”,然后冒充记者以曝光或举报相要挟,敲诈勒索74人94次,涉案十余万元。

近1年时间内作案近百次,之所以都能得手,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假记者发现了真问题。涉案砂石料场、搅拌站并非平白无故受到敲诈勒索,而是确实存在苫盖不到位导致扬尘污染等环境问题,由伤及皮毛的问题又逐步暴露出缺少手续等伤筋动骨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被敲诈勒索的不仅有小微企业负责人、工商业主,还包括了政府工作人员。据报道,在94次作案中,有29次有基层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参与,帮助企业“花钱平事”。

对于企业及其负责人而言,想要花点“封口费”“私了”,其代价要么小于接受处罚,要么强过停工停业整治。对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而言,问题曝光之后,由于失职失责导致的后果轻则批评检讨,重则问责免职,搞不好就丢了官帽,因此动了“破财免灾”的念头。

越是在基层,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得失越是捆绑在一起。正因为企业及企业所在地的基层政府担心因生态环境问题带来“麻烦”,这才成了被人利用的软肋。说到底,敲诈团伙盯上的,就是那些因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心虚,而又不愿直面问题的人。

这样的敲诈勒索事件并非偶发,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正在日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更加严格,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大大加强,体现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整体进步。但是,当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落到基层地方和具体实践中时,还可能存在落实不到位、跟不上管理进步的步伐等问题,一些地方对更加严格的环境管理要求在认识上还有失偏颇。

实际上,很多问题并不是“小事化了”就能解决的,并不是绕着走就能行得通的,也不是今天不曝光明天就不会被发现的。有些环境问题本来是小事,拖着就成了大事,总会露出马脚。不着手解决问题而想着规避问题,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欺欺人罢了。

其实惩罚并不是严格环境管理的目的,而是为了一方面推动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倒逼地方和企业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害怕暴露问题、不敢直面问题,就会因不愿意改变观念,而失去了生存进步和长远发展的机会。

花钱买不来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花钱消灾不如彻底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唯有真正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才能身正不怕影子斜,治好心虚的毛病,避免不必要的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