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环保设备网 > 环保新闻 > IIGF观点 | 结合代表委员的建议和提案解读《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15年)》

IIGF观点 | 结合代表委员的建议和提案解读《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15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3-26 10:01:28   浏览次数:38
核心提示:2022年03月26日关于IIGF观点 | 结合代表委员的建议和提案解读《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15年)》的最新消息:近期,为引导氢能产业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从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创新体系、基

近期,为引导氢能产业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从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应用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
  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国际及国内氢能产业受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2019年氢能及燃料电池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21年氢能被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中,本《规划》是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第一个国家层面的规划。今年两会期间,氢能依然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为了深入理解《规划》的内涵,本文针对氢能产业链的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和氢能应用的各个环节,分别结合代表委员的建议和提案与《规划》进行分析。
  一、多元化制氢体系
  我国已经具备的规模化制氢能力主要是高碳的制氢技术路径。目前国内发展氢能的生产方式,主要有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其中工业副产氢追溯其上游一次能源主要还是煤和天然气。因此,目前国内氢能生产主要还是依靠化石能源,而电解水制氢仅占比2%—4%,占比较为有限[]。氢能未来要在能源低碳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必须要实现制氢从高碳到低碳的转变。
  针对当前制氢高碳的形势,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提出了多种低碳制氢的技术路径,充分体现了循环绿色低碳的新发展理念。不同的制氢技术发挥着连接各产业的纽带作用,有助于形成低碳循环经济新模式的建立;其中,攀枝花西区区委书记胡昱冰提出要促进焦炉煤气制氢,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提出要提高工业副产氢利用率,民盟中央常委丁光宏提出建议上海加紧布局海洋制氢新赛道,中核集团钱天林提出要以高温气冷堆实现大规模、持续、稳定制取“绿氢”,SK集团顾问孙子强提出可用垃圾气化制氢并用于无碳氢能调峰电站。除了代表提出的多种制氢方式外,关于制氢方面,《规划》提出了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以及探索建立制氢基地。可以看出,作为氢能产业链源头,制氢环节仍处于发展的初期。
  政策体系方面,考虑到当前绿氢的经济性优势不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尹兆林建议要加大绿氢装置建设补贴。与代表提到的经济激励措施不同,《规划》提出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化机制,健全覆盖氢储能的储能价格机制,探索氢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相比较而言,《规划》激励手段侧重针对制取氢能项目的长期运行,而代表建议给予制氢设备补贴。从过去清洁能源发展过程中采用的激励措施实施效果来看,《规划》提出的激励措施更有利于氢能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多元化的储氢和运氢体系
  储氢领域方面,我国储氢技术以高压气态储氢技术为主。低温液态储氢技术则主要应用于我国航天航空领域,普及度不及高压气态储氢。固体储氢技术难度大,但作为我国未来储氢技术发展重要方向,一直受到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重视。运氢领域方面,国内现有运氢技术主要包括高压气态运氢、低温液态运氢和管道运氢三种技术。运氢技术的应用格局与当前氢能处于应用规模小密切相关。在当前的发展阶段,高压气态储运氢技术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且应用较广,市场空间较大。液态运氢技术主要仅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因此液态运氢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相对受限。我国运氢管道发展较为缓慢,到目前氢管道仅400公里左右。但是,管道输运氢气的降成本潜力显著,发展管道运氢是未来氢能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的必然趋势。
  目前,储运氢企业也多侧重改进和应用高压气态储运氢技术。其他储运氢技术成本更高且现有市场相对较小,商业效益也不足以支撑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对储氢运氢领域发展也十分关注。其中,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汪鹏飞提出发展液氢储运技术及关键装备,中国石化茂名石化执行董事尹兆林提出要实行氢能储输设备免税政策。高校等科研机构更侧重于技术本身的研发和升级,而氢能企业更关注储氢运氢技术和设备应用的经济性。如何从源头改进技术并降低技术应用成本,将是企业和高校等持续推进的领域重点和难点。
  固、液和气态氢能的储运方式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差别下特点差别很大,不能以某个标准对不同的技术路径进步比较。笔者认为基于上述原因,《规划》提出了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另外,关于氢能储运方面,《规划》明确提出了以安全可控为前提。
  与制氢和用氢广受企业关注不同,储氢和运氢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少。然而,储氢和运氢具有公共属性,社会资本关注度不高。建议国家层面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究所和高校开展相关研究为氢能基础设施的建立奠定扎实的发展基础。
  展望未来,绿色电力难以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作用,而氢能有可能成为替代石油、天然气的绿色能源品种。氢能的储运技术是实现全年能源贸易低碳化非常关键的一环。结合我国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发展好氢能储运技术优势有助于我国在新的能源贸易格局中占据先机,打造新的能源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链业态和竞争格局。
  三、有序推进加氢网络建设
  加氢工程项目实际推进较慢,但是相关的战略早已制定。早在2016年10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和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发布了《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首次提出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路线图。截至2021年3月末,中国已建成加氢站131座,其中已运营加氢站108座。我国已建成加氢站以外供氢加氢站为主,且全为高压气加氢站,液氢加氢站建造技术尚在工程试验阶段。内制氢加氢站建造技术处于商业化试验和小规模应用阶段。
  从加氢站建设参与主体看,加氢企业遍布氢能全产业链。上游以加氢站投资建设运营企业、气体企业、化工企业和能源企业为主,中游以燃料电池系统(电堆)企业为主,下游以车企和车辆运营企业为主。相关企业在建设和运营加氢站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建设成本过高、建站土地获取困难、建站技术标准不统一和建站技术储备不足等问题。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对加氢领域发展关注度相对较少,除资金支持外更多是从加氢站布局和配合全产业链构建角度提出加快加氢领域建设,未涉及技术标准和技术储备等问题。其中,大连市人大代表赵继宏提出要利用现有加油站点升级改造补给加氢站布局,中国石化茂名石化执行董事尹兆林提出要加大加氢站建设补贴,宝泰隆董事长焦云提出通过配合加氢站建设等带动上游制氢、储氢、加氢领域产业链逐步构建。与制氢、储氢和运氢领域类似,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是限制相关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大资金支持将给未来加氢企业的发展带来更直接更快速的积极改变。
  《规划》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安全为先,提出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长期以来,传统加油站主要是以国有运营为主,站点选址复杂,加氢站预计仍面临类似的形势,民营企业对加氢站关注较少。
  四、多元化推动氢能示范应用
  氢能的应用对于我国难以减排的工业减排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助力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氢能应用场景开发看,人大代表主要关注氢能汽车、氢冶金、氢化工和氢能建筑四个方面。长城汽车王凤英提出要推动纯电、氢能、混动汽车发展,华北理工大学张福成提出要加快氢冶金技术研发,国家能源集团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贾润安提出要利用绿电、绿氢等新能源与现代煤化工耦合发展。
  从氢能发展布局看,长春市政协秦海涛提出要支持打造吉林西部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主链和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装备部件等支撑链,全国人大代表赵萍等提出将成渝城市群纳入国家第二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名单等。
  从《规划》的总体内容来看,唯一的专栏是针对氢能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的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可以看出国家主管部门对于应用以及示范工程的重视。《规划》提出以当前我国氢能示范应用主要在集中在交通领域,未来逐步向工业及能源和建筑三个领域,其中交通领域的应用最为普遍。
  近期来看,交通领域重点是氢燃料电池火车的示范应用以及70MPa储氢瓶的应用验证;储能领域重点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氢气需求量大的地区,开展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工程;发电领域重点是结合增量配电改革和综合能源服务试点,开展氢电融合的微电网示范,推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应用实践,验证电氢热冷等不同形式能源的耦合应用;考虑到工业应用氢气的前期基础研究和小规模实验验证准备不足,近期工业领域的应用相对比较保守,主要是结合国内冶金和化工行业市场环境和产业基础,探索氢能冶金示范应用,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合成氨、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行业替代化石能源的示范。
  原标题:IIGF观点 | 结合代表委员的建议和提案解读《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15年)》
 


[ 环保设备网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我国垃圾填埋气的产生和利用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及工艺现状
推荐环保设备网
点击排行

 
 
新能源网 | 锂电网 | 智能网 | 环保设备网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