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市场投资“众生相” 解碳中和蕴藏的“财富密码”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1-11-17 10:03:31
热度:44
看市场投资“众生相” 解碳中和蕴藏的“财富密码”现在最火的概念是什么?是元宇宙吗?是碳中和呀。 “元宇宙”也不能动摇“碳中和”的地
现在最火的概念是什么?是元宇宙吗?是碳中和呀。
“元宇宙”也不能动摇“碳中和”的地位,至少在未来40年时间里,在圆满达成目标之前。可能不少人也表示,“听到耳朵都出茧”,但这个概念正在从“空中楼阁”的想象中走进现实,有轮廓有“血肉”。
从碳中和之名,到碳中和之实
我国提出碳中和之后,大街小巷都能或多或少听到这个词,但也只是个“词”。感触更多的是排污企业,尤其是重点排污企业,观望情绪浓烈,而对于环保企业来说,“碳中和”可能更多的是加速器的作用,当然也不妨碍环保企业期待政策风向带来的进一步利好。
而事实也证明,我们作为有担当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不能是说说而已。
2020年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下发,大家心里都咯噔一声,“哦,这就来了”,随后《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下发,“嗯,常规操作,很正常”。再接着,《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官宣自2021年3月1日开始实施,“有准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一发,还是一些综合性纲领,大风向大家也都是知道的。
不过,敏锐的市场已经嗅到了一些不同,而这才刚刚开始。
“十四五”规划落地了,不是很令人意外,大家更多的是从字里行间抢时间、抢机遇,每个5年一循环,也可能就是大变革的开始。铆足了劲儿之后,大家对碳中和的理解还是处于一个“统筹”状态,或者可以说,“按部就班做就完了”,好像只是多了时间的紧迫感。
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来源于《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一个从征意开始就备受瞩目的政策,说是要给“两高”来个“大换血”也不为过,这已经相当于点名了,还是具体到企业、生产工艺和地方的那种!
没有可以模糊的界限,明确针对“两高”项目,不给你“趁着还有时间先上项目”的机会,而这种坚决还没完。
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严查,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严查,发改委:进一步加强节能监察工作,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启动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生态环境部: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发改委: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监管局+能源局: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监管局+能源局: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未完待续)
那么,“十四五”开局之年即将结束的现在,是不是对“碳中和”有了实感了呢?
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措施,说是“无死角”扫描也不为过。
国家能源早在年初就发布了《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并且时隔数月再发《关于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能并尽并、多发满发有关工作的通知》;按行业点名,发改委和工信厅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21年钢铁去产能“回头看”检查工作的通知》;甚至连县城都要兼顾,住建部等15个部门给出了《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而工业园区作为重点也有“提名”——《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大清扫”怎么能放过煤电,发改委和能源局也通知,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附实施方案......(未完待续)
如果说,上半年,大家还把关注的目标投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开市上,尤其是临近开市,《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三规齐出,声势也确实浩大。
那么,下半年,如倒豆子般框框砸下来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等文件,可真的叫人给砸地不能更清醒。
洋洋洒洒一大篇,还是开头那句话,是不是对“碳中和”有了实感了呢?
“双控”开了头,市场也不落后
都说环保行业是个政策导向型行业,有个风吹草动,市场就会有超敏捷的反应,倒也没错。
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双控”政策落地后,市场投资的“众生相”可就精彩了。
也许你看“碳中和”目标刚出来的时候,很多资本还有些犹犹豫豫,但2021年对于“绿色投资”来说,注定是个从温泉到熔浆的质变期。因为,“百万亿”设想来了,这笔投资得到了多方盖章。(详见【碳中和目标下 百万亿投资咋花呢?】)
2021年,你是不是经常听到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金融这些高频词呢?11月13日举办的中国财政投融资2021年年会有一个观点就指出,我国绿色政府债券供给明显不足。据悉,今年以来,银行参与绿色债券发行的热情由于市场需求变得格外高涨,绿色债券投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增速明显成为各家银行三季度报的“特色”之一。
而就在11月8日,央行官宣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要说到绿色基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早早成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885亿体量堪称“巨舰”级别,今年10月20日完成了首支基金产品备案。此外,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中石化碳中和母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远景红杉碳中和基金等一一登场。粗略统计,市面上碳中和基金规模已超2000亿。
绿色金融界的“狂欢”,这已经再明显不过了吧。
“以前节能环保领域每年的投资额大概只有几个亿到几十亿元,但今年的累计投资规模则已达到约2000亿-3000亿的体量”,青域资本也由此得出结论:一级市场的碳中和投资空前活跃。“碳中和”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财富密码,看来资本先一步得出了结论。
日前,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指导的2021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也成功举办,发起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零碳研究院,发布首个“零碳中国”标准通则,首发《零碳中国·数据中心蓝皮书》《零碳中国·零碳校园蓝皮书》与《零碳中国·氢能蓝皮书》,成立了“中国-阿联酋碳金融智库”。
还真有点分不清,谁的速度更快一些。
总结前插播:ESG投资进入上升期
ESG(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Governance治理),环保在线曾聊过这个话题,为什么再聊一遍呢,因为最近貌似很多投资者相当关心上市企业的ESG评级。
三季度,MSCI曾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对238家A股公司的最新ESG评级结果,引起了围观。ESG概念目前很多关注资本市场的人已经不算很陌生了,ESG评级也在标准的日趋规范下成为了资本市场上一个不容小觑的“风向标”。
市场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得指数者得天下”,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在碳排放指标越加要用放大镜去看的背景下,无论是被罚款,还是信用不足都是很严重的问题。大数据证明,通常ESG评级高的企业,在技术、经营、管理、环境保护、财务等各个方面的实力都是经得起考验的,这也愈发让人更关注ESG评级结果。
算是个良性循环吧,那资本当然没理由放过,尤其是当国内市场几乎将“ESG”与“低碳转型”直接捆绑了。
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当企业被投资者问“贵企被哪些ESG评级指数纳入了”,被问“公司是碳减排工具的直接受益企业吗”,被问“贵司有什么节能减排的具体规划吗”,被问“企业在环境风险管控方面有什么预案呢”,被问“公司ESG评级怎么保持”,被问“公司有CCUS技术储备吗”......
更有意思的是,市场有了这样的疑问——“ESG评级低的企业不配被投资吗”。
倒也不尽然,目前的ESG投资与其说看中了“价值”,不如说还只能看到“愿景”,属于大环境和时间的愿景。或许,也是来自于新兴赛道的投资愿景。
2021年,《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同样款款而至。要求,2021年,印发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2022年,完成上市公司、发债企业信息披露有关文件格式修订;2023年,开展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评估。
曾酣论的“上市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披露”问题,正在寻求一个最优解。
总结
1、实现碳中和目标势在必行=该“减”(碳)就要减,该“增”(效)就要增,投融资问题解决的方法有很多
2、实现碳中和困难和挑战巨大=哪个行业都不能拖后腿,不仅政策盯着,ESG也在盯着
3、实现碳中和=资源重置=市场再分配=机遇
你以为只有环保企业在抓“碳中和”的机遇?但并不是只有环保企业才能抓住碳中和的机遇。全行业都需要“碳”底,为市场的重新洗牌挣得低碳未来的出线权和百万亿盛宴的入场券。
“元宇宙”也不能动摇“碳中和”的地位,至少在未来40年时间里,在圆满达成目标之前。可能不少人也表示,“听到耳朵都出茧”,但这个概念正在从“空中楼阁”的想象中走进现实,有轮廓有“血肉”。
从碳中和之名,到碳中和之实
我国提出碳中和之后,大街小巷都能或多或少听到这个词,但也只是个“词”。感触更多的是排污企业,尤其是重点排污企业,观望情绪浓烈,而对于环保企业来说,“碳中和”可能更多的是加速器的作用,当然也不妨碍环保企业期待政策风向带来的进一步利好。
而事实也证明,我们作为有担当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不能是说说而已。
2020年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下发,大家心里都咯噔一声,“哦,这就来了”,随后《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下发,“嗯,常规操作,很正常”。再接着,《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官宣自2021年3月1日开始实施,“有准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一发,还是一些综合性纲领,大风向大家也都是知道的。
不过,敏锐的市场已经嗅到了一些不同,而这才刚刚开始。
“十四五”规划落地了,不是很令人意外,大家更多的是从字里行间抢时间、抢机遇,每个5年一循环,也可能就是大变革的开始。铆足了劲儿之后,大家对碳中和的理解还是处于一个“统筹”状态,或者可以说,“按部就班做就完了”,好像只是多了时间的紧迫感。
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来源于《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一个从征意开始就备受瞩目的政策,说是要给“两高”来个“大换血”也不为过,这已经相当于点名了,还是具体到企业、生产工艺和地方的那种!
没有可以模糊的界限,明确针对“两高”项目,不给你“趁着还有时间先上项目”的机会,而这种坚决还没完。
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严查,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严查,发改委:进一步加强节能监察工作,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启动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生态环境部: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发改委: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监管局+能源局: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监管局+能源局: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未完待续)
那么,“十四五”开局之年即将结束的现在,是不是对“碳中和”有了实感了呢?
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措施,说是“无死角”扫描也不为过。
国家能源早在年初就发布了《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并且时隔数月再发《关于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能并尽并、多发满发有关工作的通知》;按行业点名,发改委和工信厅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21年钢铁去产能“回头看”检查工作的通知》;甚至连县城都要兼顾,住建部等15个部门给出了《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而工业园区作为重点也有“提名”——《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大清扫”怎么能放过煤电,发改委和能源局也通知,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附实施方案......(未完待续)
如果说,上半年,大家还把关注的目标投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开市上,尤其是临近开市,《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三规齐出,声势也确实浩大。
那么,下半年,如倒豆子般框框砸下来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等文件,可真的叫人给砸地不能更清醒。
洋洋洒洒一大篇,还是开头那句话,是不是对“碳中和”有了实感了呢?
“双控”开了头,市场也不落后
都说环保行业是个政策导向型行业,有个风吹草动,市场就会有超敏捷的反应,倒也没错。
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双控”政策落地后,市场投资的“众生相”可就精彩了。
也许你看“碳中和”目标刚出来的时候,很多资本还有些犹犹豫豫,但2021年对于“绿色投资”来说,注定是个从温泉到熔浆的质变期。因为,“百万亿”设想来了,这笔投资得到了多方盖章。(详见【碳中和目标下 百万亿投资咋花呢?】)
2021年,你是不是经常听到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金融这些高频词呢?11月13日举办的中国财政投融资2021年年会有一个观点就指出,我国绿色政府债券供给明显不足。据悉,今年以来,银行参与绿色债券发行的热情由于市场需求变得格外高涨,绿色债券投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增速明显成为各家银行三季度报的“特色”之一。
而就在11月8日,央行官宣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要说到绿色基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早早成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885亿体量堪称“巨舰”级别,今年10月20日完成了首支基金产品备案。此外,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中石化碳中和母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远景红杉碳中和基金等一一登场。粗略统计,市面上碳中和基金规模已超2000亿。
绿色金融界的“狂欢”,这已经再明显不过了吧。
“以前节能环保领域每年的投资额大概只有几个亿到几十亿元,但今年的累计投资规模则已达到约2000亿-3000亿的体量”,青域资本也由此得出结论:一级市场的碳中和投资空前活跃。“碳中和”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财富密码,看来资本先一步得出了结论。
日前,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指导的2021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也成功举办,发起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零碳研究院,发布首个“零碳中国”标准通则,首发《零碳中国·数据中心蓝皮书》《零碳中国·零碳校园蓝皮书》与《零碳中国·氢能蓝皮书》,成立了“中国-阿联酋碳金融智库”。
还真有点分不清,谁的速度更快一些。
总结前插播:ESG投资进入上升期
ESG(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Governance治理),环保在线曾聊过这个话题,为什么再聊一遍呢,因为最近貌似很多投资者相当关心上市企业的ESG评级。
三季度,MSCI曾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对238家A股公司的最新ESG评级结果,引起了围观。ESG概念目前很多关注资本市场的人已经不算很陌生了,ESG评级也在标准的日趋规范下成为了资本市场上一个不容小觑的“风向标”。
市场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得指数者得天下”,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在碳排放指标越加要用放大镜去看的背景下,无论是被罚款,还是信用不足都是很严重的问题。大数据证明,通常ESG评级高的企业,在技术、经营、管理、环境保护、财务等各个方面的实力都是经得起考验的,这也愈发让人更关注ESG评级结果。
算是个良性循环吧,那资本当然没理由放过,尤其是当国内市场几乎将“ESG”与“低碳转型”直接捆绑了。
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当企业被投资者问“贵企被哪些ESG评级指数纳入了”,被问“公司是碳减排工具的直接受益企业吗”,被问“贵司有什么节能减排的具体规划吗”,被问“企业在环境风险管控方面有什么预案呢”,被问“公司ESG评级怎么保持”,被问“公司有CCUS技术储备吗”......
更有意思的是,市场有了这样的疑问——“ESG评级低的企业不配被投资吗”。
倒也不尽然,目前的ESG投资与其说看中了“价值”,不如说还只能看到“愿景”,属于大环境和时间的愿景。或许,也是来自于新兴赛道的投资愿景。
2021年,《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同样款款而至。要求,2021年,印发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2022年,完成上市公司、发债企业信息披露有关文件格式修订;2023年,开展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评估。
曾酣论的“上市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披露”问题,正在寻求一个最优解。
总结
1、实现碳中和目标势在必行=该“减”(碳)就要减,该“增”(效)就要增,投融资问题解决的方法有很多
2、实现碳中和困难和挑战巨大=哪个行业都不能拖后腿,不仅政策盯着,ESG也在盯着
3、实现碳中和=资源重置=市场再分配=机遇
你以为只有环保企业在抓“碳中和”的机遇?但并不是只有环保企业才能抓住碳中和的机遇。全行业都需要“碳”底,为市场的重新洗牌挣得低碳未来的出线权和百万亿盛宴的入场券。
-
发改委:《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已编制完成2021-11-17
-
专家解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2021-11-16
-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2021-11-16
-
完善价格政策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11-12
-
全民践行绿色低碳行动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11-12
-
谈谈“碳达峰、碳中和”的碳2021-11-11
-
驻国家发改委纪检监察组加强跟踪评估 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监督台账2021-11-09
-
提升林草碳汇潜力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2021-11-09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从何处发力?2021-11-08
-
中国生态碳汇如何助力碳中和?2021-11-05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11-04
-
林业碳汇兴起 为蓝天保卫战与碳中和寻求公共解2021-11-03
-
“碳中和”对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21-11-02
-
我国铝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2021-11-02
-
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发展转型的挑战和机遇202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