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专家研判中国碳交易市场形势与趋势
清华大学专家研判中国碳交易市场形势与趋势近年来,外企纷纷以不同的形式在碳排放方面“做文章”,探索新形式,掌握发展主动权。碳排放权,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发展权,这
近年来,外企纷纷以不同的形式在碳排放方面“做文章”,探索新形式,掌握发展主动权。碳排放权,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发展权,这便意味着发展趋势和商业规则的变化。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趋势和重点在哪里?中国企业如何应对?针对这些相关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周剑。
内容摘编
碳交易市场建设是中国内在发展需要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早在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中国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气候大会上提出“国家自主贡献”:中国2030年GDP的CO2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2030年左右CO2排放达到峰值且努力早日达峰;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m3。该目标是一个积极紧迫和有力度的目标,是一个付出艰苦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中国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开展碳交易市场建设。”周剑表示。碳交易基本原理是买方通过市场交易从卖方获得碳排放额度,以弥补自身排放额度的不足;而卖方从出售其剩余的排放配额获得收益。碳交易市场参与的主体是企业,其目标则是以全社会最低减排成本,实现国家或地区的减排目标。
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减少整体减排成本,并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切实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一定成功经验的有效温室气体管制手段。
“中国的发展观念变了。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建设全球生态文明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希望把碳交易市场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去推动中国碳排放峰值目标的实现,这已经是共识,也是未来方向。”
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入关键期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实际上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排放配额所构成的市场,这是一个主体市场,也是中国最大的市场;二是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这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也称为CCER,主要来自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的项目,通过认证而拥有了自愿减排量。
中国碳交易市场中主要还是配额交易,即经政府部门核定,企业所取得的一定时期内“合法”排放温室气体的总量即为配额。这实际上是基于企业法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学核发每个年度排放配额。一些企业配额不够用,就必须从市场去买;一部分企业排放配额多,用不完,就可以卖出去,于是形成了买卖双方市场。
“中国实际上是采取分阶段、有步骤的推进策略。”周剑说。2011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2014年,7个省市的碳交易市场相继开市,拉开了我国碳交易从无到有的序幕。
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我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周期分为基础建设期(2018年)、模拟运行期(2019年)和深化完善期(2020年后)三个阶段。
如今我国7个省市碳交易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双降,年度交易量在逐渐放大。据统计,截至2018年10月,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配额成交量达2.64亿吨CO2当量,交易额约60亿元人民币。
“我个人感受比较深的变化,是企业的意识转变了。”周剑表示,“这7个试点地区重点排放单位整体履约率保持了较高水平,低碳意识不断提高。从市场行为来看,企业也开始对碳交易市场接受,并且积极进行碳管理。”
扩大行业范围,激发更多企业参与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的确定主要是考虑“抓大放小”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区产业经济及排放分布特征、各行业企业减排潜力、政府管理成本、企业监测基础等差异。
全国碳交易市场第一阶段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参与主体为这些行业的重点企业。从八大行业配额分配预估来看,排放量差不多将达50亿吨,是全国全口径排放的50%,这是全球第一的市场规模。
按照碳交易市场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2019年电力行业实质性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2020年,八大行业逐步纳入进来。
周剑进一步表示,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至其他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换句话说,碳定价机制将纳入越来越多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生产经营决策之中。
当前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需要优先解决两大难题:
第一,立法先行。碳市场需要以较高层级的立法来保证其规则的权威性,以规范包括纳入企业在内的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督促各方履行各自义务。通过立法工作,以法律、法规等形式明确全国体系的关键要素设计原则,为覆盖范围、总量设定、分配方法、配额交易、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履约及处罚措施等设计和执行,尤其是交易机构和核查机构的资质管理、履约处罚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第二,加强能力建设。2018年,伴随着最新一轮机构改革,碳交易市场的主管部门已转隶到生态环境部。国家层面已经完成转隶工作,地方正在转隶过程中或已结束。随着该转隶,各省的应对气候变化、碳排放交易的支撑工作需要重新部署,需要从应对气候变化理念、清单编制、低碳管理工作、配额分配方法学、MRV管理工作等方面加强能力建设,以满足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管理工作所需。
如今立法方面,全国碳交易条例正在加快出台,下一步将全面落实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的各项任务目标,逐步扩大参与碳交易市场的行业范围和交易主体范围。
企业应把碳资产作为发展权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建设,被纳入其中的企业是最直接受影响者。对企业来说,这是增加了负担,还是增强竞争力的制度机遇?
“碳不是负担,而是资产。”周剑认为,碳交易市场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实际上碳交易市场建设与每个行业、每一家企业都息息相关。
那么针对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趋势,不同行业和类型的企业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周剑建议,“现在企业要具有前瞻意识,发挥主动性,在碳排放方面提前准备,争取掌握未来低碳发展主导权。”
据悉,北京碳交易市场建设涉及四十几个行业,大约有945家,包括高校、医疗部门、物业服务、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目前上海、深圳也在考虑扩大到建筑和交通行业。
“在碳交易市场启动之初,我记得当时跟企业聊,企业负面情绪会很多,觉得这是给企业加‘紧箍咒’。而如今有些企业理念正在转变,积极行动,把碳作为资产进行管理。”
就参与企业而言,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尽早行动型,其主要特征为: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能力建设活动,认真学习政府颁布的法规、规章与方法学,积极参加各种规则制定的讨论,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企业碳排放管理规章》。
二是内部统筹型,设立碳管理部门作为企业参与碳市场各项活动的“对接部门”,具有专业属性与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在“策略”与“执行”两个层面与企业传统管理部门的协同,碳管理部门与传统管理部门的协调应通过专门的“碳管理体系”进行。
三是稳妥交易型,主要特征为分析内部减排成本-收益、碳市场内投资机会以及碳交易带来相关外部减排投资机会,提供新的投资建议。
谈到国内在碳资产管理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周剑教授表示,目前还主要是电力部门。为了研判碳交易市场交易对自身主营业务的影响,早在试点阶段,五大发电集团便成立了旗下碳资产管理部门或公司,认真应对碳约束,积极开展碳资产管理,已经积累了优秀经验,值得学习。
周剑还表示,未来企业将加强碳排放信息披露,碳排放将成为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内容。从企业透明度和品牌建设角度看,碳排放信息公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现,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周剑,副教授,博士,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
-
苗中泉: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趋势研判2021-08-27
-
中国碳交易市场新蓝海及相关法规梳理2021-08-27
-
湖北省关于2021年省级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名单的公示2021-08-27
-
“双碳”专题第12期 | 四川省“十四五”碳排放控制形势与对策2021-08-27
-
三分钟读懂碳排放权交易2021-08-26
-
陕西将用1年时间完成碳排放评价试点工作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2021-08-25
-
解构碳排放权交易丨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构建详解2021-08-25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电力行业的影响2021-08-24
-
任重道悠——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与展望2021-08-24
-
碳排放权交易要素:交易主体与模式2021-08-23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 助推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2021-08-23
-
为碳定价: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最全科普2021-08-20
-
沈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2021-08-20
-
碳排放降低,污染物也少了!传统环保企业该考虑转型了2021-08-20
-
专家观点|碳交易市场的理论基础202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