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上海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十四五”市容环卫要再做好这些事!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1-08-05 18:02:39
热度:73

上海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十四五”市容环卫要再做好这些事!环卫科技网从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获悉,《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已于昨日(

环卫科技网从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获悉,《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已于昨日(8月4日)正式印发,规划宣布,上海已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已达4.2万吨/日,基本形成干垃圾以焚烧为主、湿垃圾以生化为主,应急填埋托底的处理结构。

一、成效

规划首先总结了“十三五”期间上海市生活垃圾治理和市容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

规划称,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已基本建成,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95%。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初步成型,点站场功能基本满足管理需求。全市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集中处理能力1.7万吨/日,无害化处理总能力达到4.2万吨/日,基本形成干垃圾以焚烧为主、湿垃圾以生化为主,应急填埋托底的处理结构。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建设,基本满足全市装修垃圾和拆房垃圾处置需求;推进建筑垃圾专用中转码头布局建设。垃圾综合治理全程监管模式初步形成。

市容环境治理方面,上海编制出台了地方标准《城市容貌规范》,重大活动市容环境保障初步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制度。创建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达标街镇205个,示范街镇65个;完成352个“美丽街区”建设,覆盖区域约占建成区面积的20%。无序设摊得到有效管控。拆除违规设置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6万余块,净化了城市空间环境;完成黄浦江两岸核心区域近55公里岸线景观照明建设。推进落实高标准精细化保洁要求。

二、问题

虽然“十三五”期间成果丰硕,但问题犹存。

在垃圾综合治理方面,对标低碳生活新时尚,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亟需突破,源头分类管理常态长效监管工作机制仍需巩固。可回收物点站场的体系稳定性、服务便捷性仍需提升,工程渣土消纳卸点战略后备不足,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在市容环境治理方面,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市容环境管理精细化水平仍需进一步加强。区域市容环境管理服务均衡性有待提高,部分领域仍存在治理短板。综合协调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管执衔接有待加强。管理维护投入与精细化标准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三、目标

规划确立了上海市“十四五”期间的工作目标。规划提出,上海要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分类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和全程分类收运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化利用水平有效提升,源头减量化效果初步显现,垃圾综合治理能级显著加强。

“十四五”上海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面达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维持100%,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四、任务

在垃圾治理方面,规划提出了四大任务。规划要求,上海要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全面巩固垃圾分类实效,确保全市垃圾安全有效处置,打造全国垃圾分类、资源利用示范城市”。

1.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一是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常态长效机制。严格执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强化监管、规范、考核等形式,稳定固化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态势,垃圾分类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不断完善约束为主、激励为辅的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分类减量联席会议协调机制作用,开展街镇垃圾分类综合考评,健全市、区、街镇、村居“四级管理”制度,将垃圾分类纳入各级政府行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垃圾分类综合治理常态化,提升分类质量和实效。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化平台,深化智能化监管在垃圾分类各环节的监督作用,实现生活垃圾全过程可看、可溯、可查、可控,促进相关主体落实责任、规范运行。二是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完善“两网融合”回收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场所细化可回收物分类。指导各区落实可回收物政策制度,加快培育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完善可回收物资源利用产业布局,修复和维持低价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再利用体系,提升可回收物源头分类实效。搭建长三角再生资源回收与末端资源化利用企业的互联互通平台,加强对回收品种、数量和物流的监管。全面实现源头分类投放点建设标准化,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全程计量体系。规范生活源有害垃圾收运管理,形成大件垃圾分类投放、预约收集、专业运输处置系统。三是建立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机制。协同推进限塑、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等行动,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倡议适度包装,推进商品包装、邮件快件包装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完善包装回收利用机制,提高包装物减量及回收使用率;深入推进规模化菜场湿垃圾就近就地源头减量,加大净菜上市工作推进力度;倡导光盘行动、适度点餐,将落实情况纳入餐饮服务单位文明创建的指标体系,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率达到5%。

2.推进完善垃圾分类转运设施建设。一是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转运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与垃圾末端分类处理系统相匹配的收运物流体系,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服务均衡水平。完善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以集装箱式水陆联运为主、直运为辅,郊区以转运站转运为主、直运为辅的密闭化清运中转体系,建设形成转运能力2万吨/日。推进中转设施改造,合理配置湿垃圾专用转运设备及泊位。二是推进建筑垃圾转运码头建设。结合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和工程渣土水域消纳场所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码头岸线资源,通过与其他码头合并设置,以市场化方式,设置建筑垃圾转运码头,提升建筑垃圾水路运输比例。探索建筑垃圾集装化转运模式。三是完善区级装修垃圾中转设施布局建设。各区确保具备一定的中转分拣能力,中心城区每区至少设置1座装修垃圾中转分拣场或资源化利用设施,郊区自行布局(可镇镇联合)中转分拣场,通过功能复合、集约建设等方式,与生活垃圾中转站、两网融合体系合并建设。强化管理,有效提升现有中转分拣场所的分拣能力。

3.推动完成垃圾末端处置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成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浦东海滨、宝山、奉贤二期、金山二期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和老港二期、宝山、杨浦湿垃圾设施等项目建设,2021年底全部建成。督促推进奉贤、闵行、崇明等区湿垃圾设施建设。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稳定在2.9万吨/日、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1万吨/日(其中集中处理能力达到0.8万吨/日),应急填埋能力0.5万吨/日,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二是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加快闵行马桥、华漕等一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全市建筑垃圾末端集中处理能力达到590万吨/年。加强工程泥浆源头干化管理。完善装修垃圾和大件垃圾投放、运输、处理体系,强化投放管理责任人源头管理责任落实,完善源头堆放场所管理,搭建装修垃圾、大件垃圾预约收运平台,提高清运时效,全面推广装修垃圾、大件垃圾收费信息公示。建立长三角垃圾综合治理、联防联控和联动执法机制。三是构建工程渣土末端消纳体系。推行工程渣土卸点付费管理机制。结合林相提升、造林建绿、生态间隔带、土地整理等项目落实一批工程渣土消纳场所,每个郊区确保1处大型渣土消纳场所,自行处置区内渣土并就近协同处置市重大工程产生的渣土。探索建立长三角工程渣土统筹消纳共享机制,有序、规范开辟外省市渣土消纳场所,形成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四是持续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摸整治。力争实现逐步消灭存量、遏制增量,对新发现的堆放点严格按照标准落实管控措施,做好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监测维护工作,确保生活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4.推进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一是提高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通过老港沼渣利用试点项目,形成科学、稳定、高效的沼渣利用工艺并逐步推广应用,整体提升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二是优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结构。在“一主多点”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布局基础上,强化老港生活垃圾战略处置基地循环经济示范、科研实证和应急托底保障功能,启动老港炉渣深度利用项目建设,规范提升二次残余物利用水平;强化宝山园区对宝山及中心城区北片地区的处置保障和资源回收利用集聚区功能;推进松江天马、浦东黎明等循环示范园区建设;结合宝钢水泥窑项目建设,妥善处理全市焚烧飞灰,力争将生活垃圾焚烧二次污染物填埋率控制在2%以下。三是建立再生利用产品应用体系。深化完善湿垃圾再生产品质量和应用标准体系,打通有机介质产品用于绿林建设养护渠道;提升装修垃圾分拣效能,畅通分拣后各类可利用物质的利用渠道;出台建筑垃圾再生建材产品应用标准和政府投资项目强制(鼓励)使用再生建材管理规定,健全再生产品应用体系。四是优化餐厨废弃油脂收运和处置管理体系。进一步合理布局本市餐厨废弃油脂末端处置设施,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提升末端处置效益。加强餐厨废弃油脂初加工点征信管理,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的餐厨废弃油脂收运体系。强化餐厨废弃油脂信息化管理,实现产生单位基数实时动态掌握率达到95%,上门收集覆盖率达到100%,联单台账凭证全面电子化。

在提升市容环境治理水平方面,规划提出了三大任务。

1.优化提升市容环境品质。一是持续推进“美丽街区”建设。巩固提升352个“美丽街区”建设成效,拓展建设300个以上“美丽街区”。制定符合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测评指标体系,打造50个示范“美丽街区”,探索“美丽街镇”创建。全面提升美丽上海形象,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和获得感。二是打造景观照明亮点。按照“一城多星、三带多点”总体布局,全面完成区域性景观照明专项规划和重要区域专项方案编制。加快推进苏州河沿岸、延安路高架、南北高架沿线和新城等重点景观照明项目的实施,基本建成城市夜景框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类管理的思路,建立完善景观照明建设、维护和管理的体制机制,确保景观照明设施完好、安全。核心区域、重要区域内以及在重要单体建(构)筑物上设置的景观照明,纳入市级、区级景观照明集中控制系统达到90%以上。

2.构建市容环境保障常态长效机制。一是落实法规和标准保障,强化重大活动、重要时段、重点区域市容保障。强化《城市容貌规范》的标准参照作用,科学指导市容环境建设管理维护全过程。建立常态化分级保障机制,健全项目化滚动治理机制,完善市、区、街镇三级市容环境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强化管理和执法联动,确保市容环境整洁、有序、美观。二是深化市容责任区制度。推动市容环境治理重心下沉,深入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制度,坚持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两个途径相契合,引导责任人自律自治,提升全社会的市容环境共治氛围,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履责率达到90%。三是夯实市容环境综合管理基础。巩固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达标、示范街镇创建成果,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达标街镇比例达到95%以上,示范街镇比例达到35%。深化“市民评价、社会评估、行政评定”测评机制,不断提升市民满意度和获得感。积极推动基层充实力量和提升专业能力,推动市容服务保障队伍规范化和现代化。四是持续加强道路和水域保洁。优化道路保洁模式,建立深度保洁作业长效机制,推广使用新型和小型机械设备,全面提升作业水平和保洁实效;重点推进“美丽街区”、重要窗口、主要道路、重大活动保障等区域达到高标准精细化保洁要求。推进黄浦江环卫保洁码头建设,加强黄浦江、苏州河干流水生植物联防联控和监测预警能力,水域市容环境卫生质量河段检查优良率达到88%以上。五是提升公厕服务能级。完善公厕布局,合理引导社会公厕对外开放。优化环卫公厕设置等级结构,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公厕建设和管理。全市环卫公厕服务优良率达到95%。

3.深入推动专项治理。一是强化短板治理。推动重大活动市容环境保障工作机制常态化运作,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对接群众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坚决遏制新增无序设摊聚集点,强化疏导点和管控点的规范管理,中心城区和郊区无序设摊总量分别控制在6000个以内,积极探索夜间经济带动下的设摊管理。配合做好“外摆位”管理,推进非机动车乱停放治理等。持续推进占道亭棚治理工作,逐步降低道路沿线设施密度。加强区区交界、市区交界、城乡交界等薄弱区域市容环境管理。二是推进户外广告创新发展。加强管执联动,持续推进违法违规户外广告设施整治,全面完成重点区域、重点类型违法广告设施拆除任务,坚决遏制新的违法户外广告设施产生。修编完善户外广告设施设置阵地规划和实施方案,鼓励户外广告在保障安全、提升品质的前提下创新发展。完善户外广告设施设置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机制,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夯实户外广告规范管理基础,形成本市户外广告规划引领、依法设置、规范管理的新格局。三是推进户外招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户外招牌设施设置分级、分类行政许可准入制度。编制并颁布历史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及文物保护单位户外招牌设置导则,以及重点区域、重要道路等户外招牌设置指引方案,提升户外招牌安全能级与品质水平。全面完成屋顶招牌、墙面大型外挑招牌、存在安全隐患招牌及其他违法违规招牌的整治拆除工作。创建300条以上户外招牌特色道路(路段),提升户外招牌设置总体水平。

五、“十四五”期间要推进的重大项目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在静安、普陀、浦东、松江、嘉定等区继续新建/改建16座生活垃圾中转设施,新增转运能力7200吨/日。推进黄浦江军工路、泖港等环卫保洁码头建设。在浦东、杨浦、闵行、宝山、嘉定、长宁等区设置建筑垃圾转运码头,增加转运能力8万吨/日。在宝山、徐汇建设2座可回收物集散场,新增集散能力3600吨/日。同时推进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二期(1500吨/日)、可回收物再利用项目(500吨/日)、二次固废深度利用项目(3000吨/日、分期实施)、生态修复及固废环保科创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沼渣资源化利用中试项目。基本建成环保科创、再生资源利用、固废集中处置和发展预留4个主要功能布局,将老港基地打造为国内领先的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