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路径分析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路径分析随着碳中和目标不断推进,低碳发展已成为各行业重要的转型方向。旅游业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高敏感行业,向低碳转型既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
随着碳中和目标不断推进,低碳发展已成为各行业重要的转型方向。旅游业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高敏感行业,向低碳转型既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低碳经济的实践。本文立足于旅游相关企业视角,基于目前的碳排放现状,探讨了我国推行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管理规划建议。
一、碳中和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背景
根据《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表1),可将旅游产业分为旅游出行、住宿、餐饮、游览等九大类。2019年全国国内游客共60.1亿人次,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 44,989亿元,约占全年生产总值(GDP)的4.56%,占服务业生产总值的8.42%。其内部结构占比如图1所示。其中旅游购物(31%)和出行(27%)的规模最大,分别创造了14,077亿元和12,055亿元的增加值。
表1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整理
图1 2019年全国旅游相关产业增加值构成
(二)碳中和的提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低碳转型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旅游业发展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一方面,气候变化影响着旅游业,例如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给海岛国家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威胁;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大量碳排放也严重影响着气候变化。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0》,2019年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分别为43,909万吨和13,624万吨标准煤。剑桥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报告显示,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约为5%。世界旅游组织(UNWTO)预测,2030年全球与旅游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增加25%,其中世界旅游的交通运输排放量将会比2016年增加45%。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机遇,有利于推动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加速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低碳转型。
二、低碳旅游的内涵与发展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与意义
目前,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我国各行业正在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广低碳旅游势在必行。低碳旅游,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中首次被提出,即在旅途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旅游出行模式,以达到旅游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的发展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旅游消费的低碳化,即旅游过程中消费者的碳足迹的减排,包括食物消费中的碳足迹、住宿消费中的碳足迹、旅游交通中的碳足迹、旅游活动及康乐休闲中的碳足迹等。二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即旅游产业及企业对清洁能源和材料的使用、绿色技术的利用、旅游过程中的碳中和与碳补偿等。
作为当前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之一,低碳旅游有助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由于旅游业所涉及的相关产业较为广泛,产业结构链复杂,发展低碳旅游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低碳转型,例如农业、工业等与旅游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低碳旅游不仅是为了响应低碳经济,更是为了提升旅游质量。旅游业严重依赖于气候条件,例如风暴洪灾等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会直接影响到旅游景观或设施的建设,进而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阻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发展低碳旅游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低碳旅游相关政策梳理
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有关旅游业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表2),可见国家对生态环境愈发重视,发展低碳旅游已经形成趋势。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速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是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部署,其中明确指出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并设立了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降低20%的目标。交通运输业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2017年2月,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形成旅游交通发展的新趋势与模式,加速交通运输业的转型升级。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表示当务之急是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提出倡导酒店、餐饮等旅游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提高旅游行业绿色发展水平。“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的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文明旅游,提升游客的文明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要降低13.5%的单位GDP能源消耗和18%的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应在节能减排方面付出更多努力。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将会是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环节。
表2 有关低碳旅游的部分政策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三、旅游行业相关企业的碳减排进展
(一)旅游企业的低碳化经营案例
1、交通运输业:中国东方航空
据统计,旅游出行的碳排放量约占据了交通运输行业总排放量的22%。其中航空业作为产生碳排放的主要交通运输部门,推行可持续发展是其关键任务。2020年,中国东方航空被明晟(MSCI)ESG评级定为A级,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实践值得我国其他航空公司借鉴。为打造绿色社会经济,东航推出“一滴航油、一滴汽(柴)油、一度电、一滴水、一缕阳光”5个一工程科学,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力度,带头实现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航从多个方面提升飞机能效,例如减轻飞机重量、航路优化等减少燃油消耗、提升燃油效率,“十三五”期间共实现节油超过60万吨,减少碳排放约200万吨。除此之外,东航加强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大规模使用新能源车辆以减少废气排放,2020年东航全面落实地面车辆“油改电”,地面的新能源车已超过1000辆;在餐食方面,利用大数据精细化配餐,倡导绿色餐食、避免浪费;秉承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通过飞机干洗、开展“无纸化”智慧出行项目等方式实现节水节能节耗。东航已连续12年对外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这也验证了ESG管理和信息披露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住宿和餐饮业:希尔顿酒店
我国于2002年初次发布了《绿色饭店等级评定规定》行业标准。绿色酒店是指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住宿和餐饮行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分析,绿色酒店能够有效降低能耗,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以希尔顿酒店为例,率先发起“带着目的去旅行”的ESG战略,目标于2030年实现61%的碳减排。由集团内部独立开发的LightStay系统有效帮助企业节约能源的同时提高了业绩水平。
希尔顿发布的2020年度ESG报告中提到,为促进低碳饮食,希尔顿成为第一家签署世界资源研究所“绿色食品承诺”的酒店,减少有关食品的碳排放,比如推广植物性食物的菜单;致力于节约水资源,设立于2030年减少50%的使用目标,并带动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一起改善水资源的使用质量;减少不必要一次性用品的使用,2019年取消了所有酒店中的塑料吸管、搅拌棒等。同时是第一家实现肥皂回收的酒店品牌,运营着酒店行业中最大的肥皂回收项目,有效避免了肥皂填埋。
3、旅游电子商务行业:携程旅行网
旅游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旅游产业的门店销售,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或服务的预定,成为了当今旅游市场的主要商业模式。其中携程旅行网作为全球旅游行业代表,在认识到倡导低碳旅游的重要性以后,与不同的机构积极合作实施环保措施,利用其自身优势调动行业伙伴和用户的环保积极性,为低碳旅游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在《中国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中的指数排名位居旅游业第一。
携程作为全球可持续旅行倡议(Travalyst)的创始成员之一,致力于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实践,并为其制定评分指南。多次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通过教育直播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导游对可持续旅游的了解;发布善待地球倡议,其中包括提升空气质量、减少食物和塑料浪费、拒绝野味三个方面,呼吁酒店业加速可持续转型。同时,携程也在坚持提高其自身的能源使用效率,例如采用自然冷却的中央冷却器减少数据中心产生的电力消耗,购买环保文具营造绿色办公氛围等。
(二)旅游企业的低碳化经营挑战
旅游企业的低碳化经营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旅游消费和生产两方面的低碳化转型。在旅游消费方面,消费者即游客未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缺乏选择低碳化旅游方式的主动性,这也进而导致旅游企业缺少绿色转型动力,不足以发展低碳旅游。在旅游生产方面,企业对低碳旅游的重视程度和迫切感不够,且由于向低碳转型需要投入一定资金,对于中小型旅游企业来说,可能会发生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然而,节能减排实际可以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即使没有技术支持也能够实现低碳化经营,例如酒店取消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因此低碳旅游与经济效益并不冲突,还需对旅游企业进行更深入的改革教育。除此之外,政府的监督力度不足,目前我国仍以倡导性的政策为主,缺乏强制管理和激励机制,没有将“低碳”纳入行业发展的考核因素,阻碍了旅游企业的低碳转型。
旅游业由于其自身特性,依赖于自然和人文资源,过度的碳排放造成的环境危害会影响游客体验,从而影响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旅游企业需加强低碳意识,主动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革新企业管理,降低对环境的潜在破坏,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四、低碳旅游的管理和规划建议
(一)加强碳排放监管与统计,鼓励低碳旅游发展
我国的旅游管理部门更侧重于经济效益,只局限于统计游客数量、旅游收入等经济指标,并没有具体计算过旅游业相关的碳排放量。由于欠缺监管,导致了很多旅游区的破坏性开发,严重阻碍了低碳旅游的发展。
为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政府部门应通过普查当前我国旅游业的碳排放状况,制定量化、细节化的碳减排行业标准,例如在星级酒店的评定标准中加入相关碳排放指标等。同时对旅游业的碳排放量进行统计,以实施相对应的奖惩机制。在税收方面,可以为低碳旅游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优惠,并对“三高”企业征收额外税费;在融资方面,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旅游企业的低碳发展,从而迫使“三高”企业逐步转型。
(二)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助力实现碳中和
旅游企业是碳排放的主要制造者,而企业进行碳减排的力度主要取决于其经济效益。因此,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旅游业碳减排市场机制,如旅游碳交易市场,才能进一步驱动旅游企业进行碳减排。碳交易是指标的物为温室气体配额或减排信用的市场交易,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工具。早在2009年,上海稻草人旅行社作为中国首家进行自愿减排交易的旅游公司,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购买了20吨二氧化碳的碳信用。旅游企业通过自愿性的碳交易市场,不仅可以有效督促企业减少自身产生的碳排放量,还可以使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减排目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然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缺少法律约束和统一管理,未来还需完善交易监管,促进碳市场的良性发展。
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这意味着碳减排将通过价格信号得到资金支持,同时有利于增加林业碳汇,也为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更多投融资机会。但初期只在发电行业开展交易,政府仅向重点排放单位发放配额,以实现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对于旅游企业来说,目前更适合选择自愿性的碳交易市场。相关企业应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通过抵消机制实现碳中和。
(三)创建低碳旅游景区,营造绿色低碳氛围
提升低碳旅游的吸引力是加速低碳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打造低碳旅游景区,形成新的旅游城市品牌,并以此为特色吸引游客,从而进一步推广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离不开创新,需要景区丰富其低碳旅游产品和服务,贯穿旅游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等各个环节,增强游客的低碳体验感。
旅游景区应创新低碳旅游形式,例如位于山东德州的“中国太阳谷”,既是太阳能产业聚集地,又是科普教育和观光旅游基地。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可以尝试开发多样性的低碳旅游项目,如长春净月潭的森林浴场,共种植了4万平方米的樟子松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在交通方面,景区应尝试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如徒步、骑马、滑索等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又突出了自身特色;在住宿方面,景区可通过推广野营帐篷等形式减少景区内住宿设施的建设;在餐饮方面,优先选择绿色有机食品,调整菜量避免食物浪费;在购物方面,设计符合低碳主题的旅游商品,如使用无污染的包装,就地取材等。
(四)树立低碳旅游理念,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游客作为低碳旅游的消费者,更应承担起碳减排的责任。但目前我国旅游业的主要消费模式仍未转变,如日渐盛行的自驾游模式、旅途中对一次性用品的过度依赖等行为都将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因此政府应利用媒体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引导游客形成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改变挥霍浪费的消费习惯。这不仅可以提升游客的低碳旅游意识,还可以鼓励旅游企业的低碳转型行动。一旦游客开始主动选择低碳旅游,各企业也会被迫做出相对应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20..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2]国家统计局.2019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4989亿元[R].2020..cn/tjsj/zxfb/202012/t20201231_1811941.html
[3]UNWTO. Climate Change andTourism-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R].2008 /archive/global/news/2011-08-16/climate-change-and-tourism-responding-global-challenges
[4]侯国林,黄震方,台运红,张玲,黄锦.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5,35(09):2837-2847.
[5]中国东方航空.2020企业社会责任报告[R]./about/tzzgx/shzr/
[6]Hilton.2020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 Report[R]. https://cr.hilton.com
[7]Trip.com Group. 2020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Report[R].https://investors.trip.com/about-the-company/esg
[8]陈志斌,林立身.全球碳市场建设历程回顾与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46(03):37-44.
[9]谢园方. 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碳减排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10]李平,孔倩.旅游景区低碳旅游产品的体验化设计与开发[J].中国集体经济,2011(04):175-176.
[11]新华网.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开张首日开门红.[EB/OL].2021.07.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487549759770760&wfr=spider&for=pc
作者:
金 蕾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郭一品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施懿宸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讲座教授,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
-
北京市发布《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 》 10月1日起实施2021-07-07
-
推进中国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碳排放标准思考2021-07-05
-
深圳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于9月1日起实施 “碳足迹”勾画新蓝图2021-06-30
-
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2021-06-29
-
太阳能发电对发电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对实现碳减排的意义2021-06-22
-
中国超额完成2020年碳减排目标 还有新技术突破!2021-06-07
-
我国钢铁行业碳减排之路怎么走?2021-05-28
-
来自五研究团队的六项研报:揭秘垃圾分类的碳减排效率2021-05-18
-
“十四五”时期 河南从四个方面推动碳减排2021-05-14
-
污水处理碳足迹与环境影响应用软件研发成功2021-05-07
-
“固废科学家”——康恒环境畅谈垃圾焚烧如何实现“碳减排”2021-04-25
-
环博会活动回顾:有机废弃物厌氧干发酵及其碳减排潜力2021-04-25
-
IIGF观点 | 乡村发展中的碳排放源与碳汇2021-04-09
-
用地方立法推进碳减排2021-04-07
-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碳减排的定量分析研究202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