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发展的含义 传统的狭义的发展(development),指的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当然,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还必须进行一
发展的含义
传统的狭义的发展(development),指的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当然,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还必须进行一定的社会经济改革,然而,这种改革也只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1970年)"开始时,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概括地提出了:"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这一广为流行的公式,这反映了二次大战后近20年期间对于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尚不认识因而也不承认环境本身也具有价值,却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继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着认识的提高,人们注意到发展并非是纯经济性的,正如Susan George所指出的,发展是超脱于经济、技术和行政管理的现象。发展应该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表现在经济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它还表现在文学、艺术、科学的昌盛,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和谐,国民素质的改进等。简言之,既要"经济繁荣",也要"社会进步"。发展除了生产数量上的增加,还包括社会状况的改善和政治行政体制的进步;不仅有量的增长,还有质的提高。
发展不应当狭义地被理解为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般定义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地提高,有时也看作是人均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一种经济增长如果随时间推移不断地使人均实际收入提高却没有使得它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得到进步,就不能认为它是发展。发展的目的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指人们福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或实际收入的增长)。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低收入国家急需经济增长来促进改善生活质量,但这不是全部目的,也不可能无限地继续下去。发展只有在使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才能承认是真正的发展。
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于是,有些学者把发展描述为人们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更好方向的变化。发展即意味着那些导致改善或进步的变化。John P. Holdren、Gretchen C. Daily和Paul R. Ehrilich等人认为,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应该包括:(1)消除贫困;(2)改善环境;(3)消除战争的可能性,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限制军备;(4)保障人权;(5)避免人的潜力的浪费。
"发展"一词,无论怎样理解,它首先或至少都应包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群生活条件的提高这些多方面的含义,由此,问题可归结为:认为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究竟应该增长到什么程度和如何去增长才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成为可持续性的?
发展是受限制的
通常认为,发展受到3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经济因素,即要求效益超过成本,或至少与成本平衡;二是社会因素,要求不违反基于传统、伦理、宗教、习惯等所形成的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社会准则,即必须保持在社会反对改变的忍耐力之内;三是生态因素,要求保持好各种陆地的和水体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生命支持系统以及有关过程的动态平衡。其中生态因素的限制是最基本的。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它必须保护世界自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
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支持力量究竟有没有极限呢?这就是所谓"环境承载力"问题。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显然,地球的承载力决不是无限的,因为最基本的一点是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我们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的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三种发展观的讨论
人类发展观的讨论和转变,其实质是生产方式在意识上的反映的深化和提高。迄今为止,人类的发展观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传统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按照这种观念,人们追求幸福的生活就是去追求大量的物质财富,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似乎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资本主义就是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社会繁荣的。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物质财富的积累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也有明显改善。但两级分化更趋严重,社会公平之途遥远。
传统发展观的致命缺陷在于它误认为物质财富增长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是不会枯竭的,即使由于短时期内资源的供给小于资源的需求,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这种短缺也会得到补充。同时,环境和资源的价值也未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所以,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活动往往是滥用环境资源,过度地消耗石油、煤炭、淡水、木材等自然资源,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任意地排入周围环境,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
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石油价格的行动在发达国家引发了一场"石油危机"。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无价值的生产要素,资源的获取也绝不是无限制的。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发展观产生了怀疑。著名经济学家米香在《经济增长的代价》(1967年)一书中警告世人:"西方的继续经济增长将使我们进一步失去美好的生活"。
零增长发展观
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严重而普遍的环境问题,使有些人产生了悲观的情绪。他们认为:人类正处在转折点上,如果继续遵循老路,等待人类的将是全球性的大灾难。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团体有罗马俱乐部等。自70年代初开始,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人类处在转折点》等一系列研究报告。
《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份报告,公开发表于1972年。它指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有限的,地球上的土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污染承载能力都存在着极限,它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限制,使增长存在一个极限。如果继续无限制地追求增长就可能很快达到地球上的许多极限种的某一个极限。最终,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都将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因此,为了避免灾难的突然降临,现在就必须自觉地抑制增长,使人口和资本保持稳定。那些会导致严重后果的人类活动必须认真地加以控制,而那些不需要大量资源或不产生严重环境退化的人类活动,如教育、艺术、体育等,仍可以无限地增长。零增长是罗马俱乐部发展观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观
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为标志,世界各国开始接受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包含以下内容:
(1) 可持续发展肯定需要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贫困。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因此,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十分重要。
(2) 可持续发展显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即环境和发展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所能够提供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3) 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必要资本,包括环境资本。虽然不能确切判定后代人需要什么,但后代人肯定还将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因此,保护和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当代人应尽的责任。
(4) 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代内公平,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变化的贡献最大,并且至今仍然居于国际经济秩序中的有利地位,继续大量占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继续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理应从技术和资金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保护能力。
(5)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思想到行动要有改变。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Fairness)内涵。
“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在人类需求方面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涵义是:
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
二是代际间的公平。这一代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目前的现实是,占全求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的能源、钢铁和纸张等都占全球的80%。
(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Sustainability)内涵。
布伦特兰夫人在论述可持续发展“需求”内涵的同时,还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可持续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生物……”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Common)内涵。
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直辖市。因此,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3)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燕尾服的内涵均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可总结为三个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侵害。孤立追求经济持续必然导致经济崩溃;孤立追求生态持续不能竭制全球环境的衰退。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一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上一篇:污水的一级处理
-
新环境保护法释义2019-09-18
-
关于工业污染防治文献 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2019-09-18
-
环境保护部发布《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4年版)》2019-09-18
-
湿地的功能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2019-09-18
-
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2019-09-18
-
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相关知识2019-09-18
-
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白皮书——关于工业污染防治文献2019-09-18
-
小学生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2019-09-18
-
循环经济来历以及后续的发展2019-09-18
-
增强环保意识是环境保护之根本2019-09-18
-
环保部:以污染减排促进经济发展转变2019-09-18
-
为什么说经济独立,才能早早退休?2019-09-18
-
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的关系2019-09-18
-
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已开发的湿地还是未开发的湿地2019-09-18
-
新环保法解读:政府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财政投入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