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BBC质疑,德媒却这样说 郑州内涝是海绵城市的锅?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1-07-27 11:03:14
热度:50

BBC质疑,德媒却这样说 郑州内涝是海绵城市的锅?#郑州内涝是海绵城市失效?#登上热搜,想必不少人都看到了,还有BBC对于郑州投入500亿建设“海绵城市”的

#郑州内涝是海绵城市失效?#登上热搜,想必不少人都看到了,还有BBC对于郑州投入500亿建设“海绵城市”的质疑——“一场暴雨似乎打破了这个神话”。不知道各位在看到这些质疑的时候,作何感想呢?
  本文在此说一下2点内容:① 请认清楚,我国从未“神话”海绵城市 ② 请认清楚,“千年一遇”真的没夸张
  自“海绵城市”概念走火,环保在线就曾围绕相关话题做过不少解析,也不否认其“烧钱”“周期长”的本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海绵化”改造,核心是科学规划改造城市给排水体系,做好雨污分流和地下管廊建设等,目的是改善由于城市化加重的内涝问题,重塑城市水生态体系。
  “渗、滞、蓄、净、用、排”,我国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中长期目标是“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多方专家曾表态,要避免走入海绵城市“无用”误区,也要认识到“海绵城市和防洪排涝有联系,但不能完全划等号。防洪排涝是一项专门的城市水系统安全工程,它要专门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
  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系统建设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提升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管理水平、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作三大要点,给出了实施河湖水系和生态空间治理与修复、实施管网和泵站建设与改造、实施排涝通道建设、实施雨水源头减排工程、实施防洪提升工程、强化日常维护、实行洪涝“联排联调”、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智慧平台建设等多元化提升方案。
  这就表明,要实现【到2025年,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到2035年,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的要求,就不会把“鸡蛋”都放在海绵城市建设一个“篮子”里。
  更何况,本次郑州面临的可不是一般的“内涝”。
  虽然遭到了BBC质疑,但是德媒却还原了锡根大学洪涝专家Jürgen Jensen教授的观点。按照Jensen教授的话来说,“这个降雨量(最大小时降雨量201.9mm)强度太高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能应对这样的情况”。
  “最大小时降雨量201.9mm”意味着什么?
  这“已经是德国最高警戒值的5倍”;突破了中国大陆单小时降雨量的历史极值;1小时降雨量相当于103个西湖;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mm,而7月17日至20日,雨量达到了617.7mm;郑州气象台分析,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小时降水、日降水的概率,重现期通过分布曲线拟合来看,都是超千年一遇的。
  根据2017年郑州发布的《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年)》,多区域和流域的设计降雨量均在15.7-26.5mm之间,城区与航空城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50年一遇,其他规划区的内涝防治标准为20年一遇,规划区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
  10倍于预期设计,强度之大可见一斑。那么,是标准“低”了吗?
  日本,宫殿般的排水系统花费14年,耗资2400亿,一提到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基本都会提到他们的“地下神殿”,也是目前日本最大最先进的一个排水系统——东京圈排水系统。每根柱子重达500吨,5个筒仓每个深度50米,蓄水池177*77*20,排水速度可达200m³/s,就是这样的排水系统,预设排水标准也只有“5到10年一遇的台风和强降雨”。
  水利系统被打上“发达”的烙印,但日本近年来也依旧深受洪灾困扰,如熊本县、鹿儿岛县所遭遇的洪水侵袭。当然,专家解释称,多数发达的排水系统都是为东京建设的,并且日本面临的暴雨强度也着实可观,从水利建设、洪水管控全局来看,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的。
  我们也不可否认,“从规划角度来看,还是有改进空间的”,但是既然以水利工程发达闻名的日本也只铆定了“5到10年一遇”这个标准,自然是有道理的。就郑州而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市政院副院长亦表示“郑州城区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是和其城市规模相匹配的,如果按照此次极端情况来设计,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普遍观点总结下来有4个分析结果:① 城市规划建设确实有提高的空间 ② 经历这次暴雨就说郑州5年海绵城市建设失效有失偏颇;③ 仅靠海绵城市建设,或者提升内涝防治设计标准应对这种重大灾害是不现实的;④ 规划防控在前,应急和减灾措施在后,要双管齐下。
  “人类今天的技术有能力预测一个地区将要面临强降雨,但无法准确预测究竟是哪些地点将要面临多大的降雨量”,“对排水设施进行优化至少能降低这类极端降雨所造成的灾害级别”——德国联邦环境部降水与地表问题专家Jrg Rechenberg。
  理性看待,科学研判,聚焦恢复与重建,总结经验和教训,是当下更重要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