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需求升级,环境监测企业应如何临机制胜(下)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1-05-21 12:04:53
热度:47
“十四五”需求升级,环境监测企业应如何临机制胜(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在陆续出台的各项相关政策指引下,环境监测行业得以稳步发展。展望“十四五&r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在陆续出台的各项相关政策指引下,环境监测行业得以稳步发展。展望“十四五”,“需求升级”成为行业发展关键词:无论是2020年出台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 (2020-2035年)》,还是两会提出的30●60双碳目标,都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基于对行业的深刻洞察,辰于将“需求升级”进一步细化为六大关键词,包括更多、更全、更精准;规范化、智慧化、一体化。
可以预见的是,需求升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相关企业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临机制胜,应做好以下五点:
重视前瞻判断,响应需求变化
加大研发投入,构筑技术壁垒
构建优质运营,提升质控水平
补齐市场短板,打造集成能力
增强并购能力,明确重点标的
“三更三化”趋势下,环境监测企业应如何临机制胜
可以预见的是,需求升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相关企业为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应做好以下五点,包括市场研判、技术研发、运营管理、一体服务、并购整合等。
重视前瞻判断,响应需求变化
环境监测产品研发及认证周期长,总耗时一般超过1年(其中研发包括样品采集、设备研制等,耗时约10个月;认证由中环协按照“现场检查+产品检验+认证后监督”这一国际通用的模式开展,耗时约6个月;此外还有配套的软件、预处理系统开发,产品应用与迭代等工作)。为把握发展机遇,我们建议企业从以下三点出发,对市场进行前瞻性研判,提前布局未雨绸缪,以免错失良机:
一是把握政策动向,密切关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部等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及规划。由于各地监测水平不同,还需具体关注各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
二是关注下游情况,“污染治理,监测先行”,对于农村面源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温室气体等高成长性细分行业,应密切关注其下游治理需求,这些需求一旦明确,预示着监测需求的到来。
三是跟踪科研进展,关注国家部委,如科学技术部、环境监测总站等研究机构设置的课题及研究成果,其研究领域或将作为未来的重点规划方向。
紧跟行业政策的同时,更要立即行动起来,及时响应需求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温室气体监测成为热点,我们发现一些领企业早已提前布局:如聚光科技推出CEMS-2000 C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可测量烟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组分),可实现有组织排放源的碳排放计量及多组分污染因子超低测量;先河环保开发了二氧化碳自动监测仪、甲烷自动监测仪等温室气体监测仪,可满足污染源排放CEMS、企业无组织排放监测、城市及农村监测等不同场景的应用;力合科技在几年前已开展温室气体相关设备的研发,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气碳排放监测解决方案,适用于固定排放源监测、园区“散乱污”排放监测及工业园区整体监测等。
加大研发投入,构筑技术壁垒
“三更三化”趋势下,技术上有三个重点方向:一是要“降成本”,随着监测布点全面增加,动辄上百万一台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对各级地方政府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需探索更低成本的方式;二是要“增种类”,环境监测设备要能够快速鉴别污染物种类,准确测定其浓度、范围,当前我国能进行自动监测的污染物种类依然较少,亟待扩充;三是要“提精度”,国内的在线监测仪器在面临超低浓度时,精准度往往不够,误差较大,且由于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过去真正投入研究的企业较少。
建议企业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加大研发投入,构筑技术壁垒: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企业应逐步提升研发投入占比,确保足够的研发资金,加快产品的迭代更新。以聚光科技为例,2020年研发投入4.6亿元,在国内企业中处于较高水平,近五年复合增速超过20%(如图7),研发投入占比维持在8.6%~11.2%。
二是搭建研发平台。为提高研发效率,企业可视情况整合内外部研发资源,建立统一的研发管理平台,实现经验共享、知识共享。如丹纳赫于今年3月着手动工的诊断平台中国研发及制造基地,将多家运营公司的生产与研发放在一起,成为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以及客户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三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企业可考虑与学术研究机构合作,对农业、海洋、温室气体等新监测种类开展前沿研究。如先河环保2019年牵头组建河北省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促进产学研合作交流,参与单位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等,对环境物联网、人工智能、高密度、全覆盖监测和大数据分析进行研究。
四是重视技术人才培养。企业应持续吸引培养足够数量的研发人员,持续优化技术研究管理制度、激励奖惩制度等,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如天瑞仪器研发人员占员工比重在40%-50%之间(如图8)。
构建优质运营,提升质控水平 随着“第三方运营打响,质控成为关注重点”,建议企业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升:
一是加大软硬件运营资源投入与配备,包括运营服务中心、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等。例如,雪迪龙在国内设立了66个技术服务中心,可根据当地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和现场情况,最短时间内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化服务。
二是持续提升专业化运营能力。如上海北分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培训与技术“两手抓”,持续提升运营规范化水平。在人员培训上,设置了丰富的法律、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对设备维护人员定期安排相关考试,加强规章制度和环保法规的掌握;在技术上,其设备不仅完整记录调试人员的操作日志,还增加了传感器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一旦被人为破坏或干扰,会发出报警停止数据传输,避免上传失真数据。
原标题:“十四五”需求升级,环境监测企业应如何临机制胜(下)
基于对行业的深刻洞察,辰于将“需求升级”进一步细化为六大关键词,包括更多、更全、更精准;规范化、智慧化、一体化。
可以预见的是,需求升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相关企业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临机制胜,应做好以下五点:
重视前瞻判断,响应需求变化
加大研发投入,构筑技术壁垒
构建优质运营,提升质控水平
补齐市场短板,打造集成能力
增强并购能力,明确重点标的
“三更三化”趋势下,环境监测企业应如何临机制胜
可以预见的是,需求升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相关企业为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应做好以下五点,包括市场研判、技术研发、运营管理、一体服务、并购整合等。
重视前瞻判断,响应需求变化
环境监测产品研发及认证周期长,总耗时一般超过1年(其中研发包括样品采集、设备研制等,耗时约10个月;认证由中环协按照“现场检查+产品检验+认证后监督”这一国际通用的模式开展,耗时约6个月;此外还有配套的软件、预处理系统开发,产品应用与迭代等工作)。为把握发展机遇,我们建议企业从以下三点出发,对市场进行前瞻性研判,提前布局未雨绸缪,以免错失良机:
一是把握政策动向,密切关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部等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及规划。由于各地监测水平不同,还需具体关注各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
二是关注下游情况,“污染治理,监测先行”,对于农村面源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温室气体等高成长性细分行业,应密切关注其下游治理需求,这些需求一旦明确,预示着监测需求的到来。
三是跟踪科研进展,关注国家部委,如科学技术部、环境监测总站等研究机构设置的课题及研究成果,其研究领域或将作为未来的重点规划方向。
紧跟行业政策的同时,更要立即行动起来,及时响应需求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温室气体监测成为热点,我们发现一些领企业早已提前布局:如聚光科技推出CEMS-2000 C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可测量烟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组分),可实现有组织排放源的碳排放计量及多组分污染因子超低测量;先河环保开发了二氧化碳自动监测仪、甲烷自动监测仪等温室气体监测仪,可满足污染源排放CEMS、企业无组织排放监测、城市及农村监测等不同场景的应用;力合科技在几年前已开展温室气体相关设备的研发,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气碳排放监测解决方案,适用于固定排放源监测、园区“散乱污”排放监测及工业园区整体监测等。
加大研发投入,构筑技术壁垒
“三更三化”趋势下,技术上有三个重点方向:一是要“降成本”,随着监测布点全面增加,动辄上百万一台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对各级地方政府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需探索更低成本的方式;二是要“增种类”,环境监测设备要能够快速鉴别污染物种类,准确测定其浓度、范围,当前我国能进行自动监测的污染物种类依然较少,亟待扩充;三是要“提精度”,国内的在线监测仪器在面临超低浓度时,精准度往往不够,误差较大,且由于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过去真正投入研究的企业较少。
建议企业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加大研发投入,构筑技术壁垒: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企业应逐步提升研发投入占比,确保足够的研发资金,加快产品的迭代更新。以聚光科技为例,2020年研发投入4.6亿元,在国内企业中处于较高水平,近五年复合增速超过20%(如图7),研发投入占比维持在8.6%~11.2%。
二是搭建研发平台。为提高研发效率,企业可视情况整合内外部研发资源,建立统一的研发管理平台,实现经验共享、知识共享。如丹纳赫于今年3月着手动工的诊断平台中国研发及制造基地,将多家运营公司的生产与研发放在一起,成为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以及客户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三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企业可考虑与学术研究机构合作,对农业、海洋、温室气体等新监测种类开展前沿研究。如先河环保2019年牵头组建河北省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促进产学研合作交流,参与单位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等,对环境物联网、人工智能、高密度、全覆盖监测和大数据分析进行研究。
四是重视技术人才培养。企业应持续吸引培养足够数量的研发人员,持续优化技术研究管理制度、激励奖惩制度等,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如天瑞仪器研发人员占员工比重在40%-50%之间(如图8)。
构建优质运营,提升质控水平 随着“第三方运营打响,质控成为关注重点”,建议企业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升:
一是加大软硬件运营资源投入与配备,包括运营服务中心、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等。例如,雪迪龙在国内设立了66个技术服务中心,可根据当地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和现场情况,最短时间内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化服务。
二是持续提升专业化运营能力。如上海北分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培训与技术“两手抓”,持续提升运营规范化水平。在人员培训上,设置了丰富的法律、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对设备维护人员定期安排相关考试,加强规章制度和环保法规的掌握;在技术上,其设备不仅完整记录调试人员的操作日志,还增加了传感器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一旦被人为破坏或干扰,会发出报警停止数据传输,避免上传失真数据。
原标题:“十四五”需求升级,环境监测企业应如何临机制胜(下)
-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2021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2021-05-21
-
汇总|全国23个省市“碳达峰行动”政策汇总2021-05-20
-
国新办:谈经济运行态势、碳达峰、PPI对CPI的影响、消费恢复……2021-05-17
-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 加快陕西“十四五”绿色低碳转型2021-05-17
-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把握“十四五”关键期、窗口期,持续推动碳达峰行动2021-05-14
-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 化工产业风口在哪儿?2021-05-12
-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工业园区减污降碳路径探析2021-05-11
-
中国如何管控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2021-05-07
-
碳达峰、碳中和 重大考题如何破解?2021-04-29
-
王倩:厘清碳中和概念 重视非碳温室气体减排2021-04-29
-
碳达峰到碳中和 还要跨过哪些坎儿2021-04-25
-
在碳达峰背景下构建生态环保产业新发展格局2021-04-23
-
江苏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 努力为全国探路2021-04-21
-
国资委:将制定央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2021-04-20
-
国家发改委:八方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