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 清明节的由来
告诉孩子 清明节的由来当我们在为圣诞节狂欢时,青少年们却离传统的节日渐行渐远。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当从小小的节日开始。“找到适合孩子的过节方式,他们还是会很喜欢传统节日的。过端午节时
当我们在为圣诞节狂欢时,青少年们却离传统的节日渐行渐远。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当从小小的节日开始。“找到适合孩子的过节方式,他们还是会很喜欢传统节日的。过端午节时,我儿子在粽子里放了饼干馅,他觉得很有意思。”一位家长说。
国家首次将清明节纳入法定节假日,因此清明节尚未来到,有关清明节的各种声音早就开始了。然而广州市少年宫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学生知道清明节,但对清明节的由来和日期却不甚了解。当今青少年一代是在没有把民族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的情况下,在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今年新增加的法定假日,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必要又重要。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百花盛开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去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习俗
相传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从介子推的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一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让孩子爱上传统节日
在西方节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怎样才能提高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一些家长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风知影:对我来说,童年记忆里很大一部分是对传统节日的美好回忆,我觉得传统节日很重要。过端午节时,我会和孩子一起包粽子,给他讲端午节的来历,孩子还是很喜欢听的。一个家长用心过传统节日,就会提高孩子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清风:其实古人过节时就很注重家庭、集体的参与。节日其实是一个团聚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和孩子好好过传统节日,这也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一个好机会。
夕阳:传统节日形式有变,但精神永存。找到适合孩子的过节方式,他们还是会很喜欢传统节日的。过端午节时,我儿子在粽子里放了饼干馅,他觉得很有意思。你也可以让孩子做各种形状的粽子,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水晶:在我第一次带女儿去买月饼的时候,说了中秋节的故事,我感觉她听得挺认真的。每个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有故事,家长如果有耐心讲给孩子听,孩子还是感兴趣的,只是很多家长都没做。
大罗山: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一些类似农家乐的动手操作活动,孩子的参与兴致会很高,活动效果也极佳。如端午节带孩子去糕饼店制作粽子,平时孩子生日可以动手制作蛋糕,春节到山村体验捣年糕、贴春联、看社戏等农家乐生活,这样,不仅会大大激起孩子对过节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还能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十分有益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好妈妈:我喜欢粽子,喜欢嫦娥与玉免,喜欢大红灯笼,喜欢旗袍,喜欢倒福字,喜欢红彤彤的对联……喜欢一切传统的东西,所以我会跟我的女儿讲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清明节的由来、故事,让她去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