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上海垃圾管理变迁——侬晓得阿拉上海167的历史伐?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1-02-26 16:08:21
热度:72

上海垃圾管理变迁——侬晓得阿拉上海167的历史伐?这里的167(do~la~si~)就是音符的发音,用上海话说就是倒垃圾的意思。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

这里的167(do~la~si~)就是音符的发音,用上海话说就是倒垃圾的意思。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标志着上海正式进入生活垃圾四分类时代。那么,你知道在四分类前上海居民倒垃圾的历史吗?

一、随处倾倒

19世纪50年代以前,居民生活垃圾一般随便倾弃在低洼处或沿滩。倒在江河边的垃圾随着潮水的涨落,流入江河冲走。

到了19世纪70年代初,在开埠后的上海,垃圾仍旧可以随处倾倒。当时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将垃圾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会有马车来清运,或者将垃圾堆在自己的门口并等待清除,垃圾清除后,白天不得重新倒出;华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将垃圾倾倒在门口、里弄或道路旁以待清除,上午清除后不得再次倾倒,并且不允许倾倒碎碗玻璃及气味触鼻的垃圾在门外。然而,由于允许了居民将垃圾倒在门口、里弄或者道路旁等待清除的做法,久而久之,倾倒垃圾处成了小堆垃圾堆点。即使当时的工部局已由专职卫生稽查员雇佣一批华人苦力对租界内的道路和弄堂进行清扫,但是由于人力问题,每天清除的次数有限,往往垃圾刚被清运,就又有垃圾倒出来了,致使环境不整洁,居民怨言很多。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后,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先后分别设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将垃圾倒入容器内。垃圾容器的出现也代表着随处倾倒垃圾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但由于华界地域广阔,存在大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的贫民窟,现实是随处倾倒垃圾的现象仍较严重;法租界采取的垃圾清除方式仍以第二天早晨清除堆积道路上垃圾为主,导致垃圾箱形同虚设;公共租界工部局长期存在“要引导中国居民将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难的事情,将证明垃圾容器的用处不大,而其购买的费用很高”的想法,因此在当时的上海实际上并未根本上解决居民随处倾倒垃圾的本质。此现象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1955年。

解放后,原采取随处倾倒、清除垃圾的地区,因垃圾车不能进入里弄,便由看弄人在夜间9-11时将里弄活动垃圾箱(底部装有轮子)内的垃圾倾倒于路边,翌晨4时前用垃圾车运除;还有一部分地区是居民晚上直接将垃圾倒在道路旁,然后晚上工人定时清除,使道路上白天无垃圾堆积,但有些居民只顾个人倾倒便利,不遵守定时制度。1953年,市卫生局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即添置垃圾容器,方便居民倾倒垃圾,迁让了里弄口店铺的位置,铺平了里弄口的台阶,便于垃圾车辆进入清除。至1955年,这种沿用约百年的将垃圾随处倾倒再予以清除的方式才基本结束。

二、摇铃倾倒

民国5年(1916年),在法租界出现在垃圾车上装有小铃,用铃声告知居民,垃圾车即将经过,可将各自容器内的垃圾导入垃圾车。民国18年,上海特别市卫生局针对有些居民逾时乱倒垃圾的情况,在南市实行摇铃收倒垃圾。民国35年,卫生局制定了《上海市垃圾倾倒办法》,并颁布了《实施上海市垃圾倾倒办法告市民书》,规定自5月1日起,每日1次摇铃清除垃圾。错过摇铃倾倒的时间,禁止将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有违反垃圾倾倒办法,将给予罚款、拘留、停止供电等处罚。1963年后,才逐步停用。

1990年,南市区环卫局针对本区里弄狭窄,垃圾桶多,影响里弄环境卫生的情况,在小东门街道实行垃圾直接上车试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居民听到垃圾收集的摇铃声后,把垃圾送到收集点直接倾倒在垃圾车上。

 «上一页   1   2   …   3   4   下一页»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