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怎么建?南京在全省率先出台三项“海绵”导则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12-29 18:02:59
热度:69
海绵城市怎么建?南京在全省率先出台三项“海绵”导则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更好地指导各区海绵办及相关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中落实海绵城市建
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更好地指导各区海绵办及相关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市建委在全省率先出台《南京市透水铺装建设与运行维护指南》《南京市建筑住区海绵城市技术应用导则》和《南京市河道海绵技术应用导则》三项导则,进一步加强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十三五”期间,我市发布多部政策文件和技术导则、指南,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南京已基本实现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将完成80%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2016年
南京入选全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积极推进海绵试点片区建设。
2018年
省级试点片区基本建设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向全域推进。
2020年
已基本实现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要求。
2030年
向“80%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目标迈进。
透水铺装
铺装透水功能更明显、品种更丰富 以铺装施工为例,工程中对再生骨料、钢渣集料等绿色材料运用得很少,本次《南京市透水铺装建设与运行维护指南》相对于以往规范标准,增加再生骨料、钢渣集料等材料的应用指标要求,对推进南京市建设工程绿色生态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南京市透水铺装建设与运行维护指南》对透水铺装的运行和维护提出了相对更加规范的运行和养护方法及要求。透水人行道的透水功能作用将更加明显,透水铺装人行道的种类也更加丰富。除了目前常用的透水水泥混凝土外,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胶粘石等透水铺装路面也会进入慢行空间中。
250吨收集池化身“大胃王”
鼓楼创新广场生态型海绵建筑:位于清江路东侧的鼓楼创新广场是鼓楼区海绵城市的示范项目。项目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并结合易涝点、景观方案、排水管线以及道路两侧地块现状,因地制宜布置海绵设施。
鼓楼创新广场的中庭,有一条旱溪,旱溪具有滞留、渗透、转输、净化雨水的作用,如遇暴雨,多余的雨水将通过地下管道进入雨水收集池。中庭的北边有一大片可以自然渗透的斜坡形绿地。雨水经过旱溪和绿地等海绵设施,对面源污染的削减率达到76%。
经过旱溪和绿地的雨水,通过地下管网汇集到一个容积为250吨的雨水收集池,通过初雨弃流、混凝、过滤、紫外消毒等步骤处理后,用于绿化浇灌及地面冲洗。这种雨水回用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削减城市洪峰流量,减少水涝灾害风险,还可以节约利用水资源。
广场的铺装主要采用陶瓷透水砖,停车场使用植草砖,且广场周边的市政人行道也新铺设了透水混凝土。据了解,透水铺装被誉为“会呼吸的”地面铺装,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并以特有的柔性铺装构造为地面的检修、维护和改造都带来便捷。
河道治理
减轻排水压力、提升水环境质量 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河道治理中,既是河道治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客观需求。《南京市河道海绵技术应用导则》将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构建南京河道水系连通系统,充分发挥河道水系的调蓄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市政排水压力、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高暴雨洪涝来临时的人身安全保障。
构建人水和谐环境,增强居民幸福感。《南京市河道海绵技术应用导则》要求保护原有的水生态敏感区和水文特征,通过建设雨水湿地、生态护岸等具有雨水调蓄净化等功能的海绵设施,打造具有雨水调节功能的生态河道,提升南京市城市水生态综合效益。
300米旱溪变身“吸水龙”
绕城公路北侧“海绵”特色小游园:在雨花台区凤信路与华为路交叉口,绕城公路北侧辅道处,有一处“暗藏玄机”的游园。往游园里面走,绿坡下有一条300米长的旱溪。据介绍,这里原来是一条臭水沟,利用环境整治契机,水沟被进行了场地整平、岸坡修葺,让雨水能够顺畅往下流,形成一条旱溪,平时是景观,雨季可行洪。
这处游园的硬质铺装很少,大片的绿地形成自然的“海绵体”,健身步道用透水混凝土铺设,道路下方用碎石铺垫,埋设软管,下雨时,雨水从软管里汇入旱溪,整个公园的建设都体现出“海绵”理念。
离这处公园不远的宁双路和科才路也都践行海绵建设理念,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避免了下雨天行人一踩一脚水的现象。据悉,从华为路往文竹路段将继续推进绿地游园建设,同样建成具有“海绵”特色的游园,不仅能为周边居民提供绿色、休闲空间,也将为雨花软件谷生态建设注入“绿色”动力。
印发的《南京市建筑住区海绵城市技术应用导则》,适用于全市新建、改建的建筑住区海绵城市项目的设计、建设、竣工验收以及维护管理等工作,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
新建建筑住区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结合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控制要求,科学规划地表汇水和竖向关系,有机融入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老旧建筑住区改造要结合城市更新、环境整治等项目安排,合理布局,优化设计,提升“海绵”功能。
从钢筋水泥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在解决雨水问题的同时,海绵城市建设也使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下一步,市建委将不断探索新技术、制定新标准,完善建设要求,打造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城。
原标题:海绵城市怎么建?南京在全省率先出台三项“海绵”导则
“十三五”期间,我市发布多部政策文件和技术导则、指南,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南京已基本实现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将完成80%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2016年
南京入选全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积极推进海绵试点片区建设。
2018年
省级试点片区基本建设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向全域推进。
2020年
已基本实现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要求。
2030年
向“80%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目标迈进。
透水铺装
铺装透水功能更明显、品种更丰富 以铺装施工为例,工程中对再生骨料、钢渣集料等绿色材料运用得很少,本次《南京市透水铺装建设与运行维护指南》相对于以往规范标准,增加再生骨料、钢渣集料等材料的应用指标要求,对推进南京市建设工程绿色生态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南京市透水铺装建设与运行维护指南》对透水铺装的运行和维护提出了相对更加规范的运行和养护方法及要求。透水人行道的透水功能作用将更加明显,透水铺装人行道的种类也更加丰富。除了目前常用的透水水泥混凝土外,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胶粘石等透水铺装路面也会进入慢行空间中。
250吨收集池化身“大胃王”
鼓楼创新广场生态型海绵建筑:位于清江路东侧的鼓楼创新广场是鼓楼区海绵城市的示范项目。项目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并结合易涝点、景观方案、排水管线以及道路两侧地块现状,因地制宜布置海绵设施。
鼓楼创新广场的中庭,有一条旱溪,旱溪具有滞留、渗透、转输、净化雨水的作用,如遇暴雨,多余的雨水将通过地下管道进入雨水收集池。中庭的北边有一大片可以自然渗透的斜坡形绿地。雨水经过旱溪和绿地等海绵设施,对面源污染的削减率达到76%。
经过旱溪和绿地的雨水,通过地下管网汇集到一个容积为250吨的雨水收集池,通过初雨弃流、混凝、过滤、紫外消毒等步骤处理后,用于绿化浇灌及地面冲洗。这种雨水回用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削减城市洪峰流量,减少水涝灾害风险,还可以节约利用水资源。
广场的铺装主要采用陶瓷透水砖,停车场使用植草砖,且广场周边的市政人行道也新铺设了透水混凝土。据了解,透水铺装被誉为“会呼吸的”地面铺装,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并以特有的柔性铺装构造为地面的检修、维护和改造都带来便捷。
河道治理
减轻排水压力、提升水环境质量 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河道治理中,既是河道治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客观需求。《南京市河道海绵技术应用导则》将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构建南京河道水系连通系统,充分发挥河道水系的调蓄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市政排水压力、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高暴雨洪涝来临时的人身安全保障。
构建人水和谐环境,增强居民幸福感。《南京市河道海绵技术应用导则》要求保护原有的水生态敏感区和水文特征,通过建设雨水湿地、生态护岸等具有雨水调蓄净化等功能的海绵设施,打造具有雨水调节功能的生态河道,提升南京市城市水生态综合效益。
300米旱溪变身“吸水龙”
绕城公路北侧“海绵”特色小游园:在雨花台区凤信路与华为路交叉口,绕城公路北侧辅道处,有一处“暗藏玄机”的游园。往游园里面走,绿坡下有一条300米长的旱溪。据介绍,这里原来是一条臭水沟,利用环境整治契机,水沟被进行了场地整平、岸坡修葺,让雨水能够顺畅往下流,形成一条旱溪,平时是景观,雨季可行洪。
这处游园的硬质铺装很少,大片的绿地形成自然的“海绵体”,健身步道用透水混凝土铺设,道路下方用碎石铺垫,埋设软管,下雨时,雨水从软管里汇入旱溪,整个公园的建设都体现出“海绵”理念。
离这处公园不远的宁双路和科才路也都践行海绵建设理念,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避免了下雨天行人一踩一脚水的现象。据悉,从华为路往文竹路段将继续推进绿地游园建设,同样建成具有“海绵”特色的游园,不仅能为周边居民提供绿色、休闲空间,也将为雨花软件谷生态建设注入“绿色”动力。
印发的《南京市建筑住区海绵城市技术应用导则》,适用于全市新建、改建的建筑住区海绵城市项目的设计、建设、竣工验收以及维护管理等工作,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
新建建筑住区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结合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控制要求,科学规划地表汇水和竖向关系,有机融入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老旧建筑住区改造要结合城市更新、环境整治等项目安排,合理布局,优化设计,提升“海绵”功能。
从钢筋水泥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在解决雨水问题的同时,海绵城市建设也使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下一步,市建委将不断探索新技术、制定新标准,完善建设要求,打造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城。
原标题:海绵城市怎么建?南京在全省率先出台三项“海绵”导则
-
沈阳出台办法加快海绵城市建设2020-12-25
-
新“固废法”通篇贯穿新发展理念 生态环境部加大宣贯力度 着力落实2020-11-30
-
植树节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青岛地质院助力“绿色青岛”建设2020-11-27
-
不止透水路面大改造 邯郸海绵城市建管要求更细了2020-11-25
-
环保先进理念融入雄安基建 居民满意度要求达到90%2020-11-17
-
直面污水处理老大难 “海绵机场”了解一下2020-10-30
-
湄公河畔,中国减贫理念开花结果2020-10-22
-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2020-10-21
-
北海银滩东区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正稳步推进2020-10-16
-
3大项目预算超12亿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就占了9亿2020-09-18
-
垃圾分类普及街镇,分类理念深入人心2020-09-17
-
观点 |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环卫工作的观察和思考2020-09-09
-
5年投资超万亿元 400多个海绵城市即将迎阶段性“大考”2020-08-21
-
海绵城市建设走过五年 400余城市积极推进2020-08-20
-
“国考”已经开始 海绵城市试点接得住吗?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