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观察|四类央企、国企跨界布局环保的路径分析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11-24 10:04:22
热度:60

观察|四类央企、国企跨界布局环保的路径分析今年,国资在环保领域持续走强。但随着一些环保头部民营企业陆续引入国资,完成反向混改后,环保民营企业密集混改已经进行的差不多了。业内普遍认为

今年,国资在环保领域持续走强。但随着一些环保头部民营企业陆续引入国资,完成反向混改后,环保民营企业密集混改已经进行的差不多了。业内普遍认为,接下来环境产业内的较量,很大程度上也要看国资进入后与传统环保企业的融合程度。
  国资进入环保领域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一是多家央企、国企带着资本和资源强势进入。二是,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相继通过成立省属环保产业平台,来培育壮大环保产业。
  这个过程中,国资看似强势,占据主导地位,但作为跨界者,很多国资进入环保领域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快补短板。这也为后期更好的与产业环境融合,持续创造了条件。对应的,传统环保企业如何在这一趋势下,更好地抓住机遇,做好融合,也相当关键。
  如何更好融合,要了解国资的基因和它对环保产业布局的思路和打法。目前大势布局环保产业的大型国企和央企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建筑工程类、制造类、工业类和金融类。
  建筑工程类:从点单打入到全面布局
  建筑工程类央企开始大举进入环保产业的时间节点,是PPP模式在环保领域大热的几年间。随着PPP热潮的到来,环保产业内迎来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中央级基建企业,如中国铁建、中交、中电建等。
  2017年,E20研究院结合其对PPP的abcd分类理论(伴随着水十条、黑臭水体治理和PPP革命而产生的大量项目是c类PFI项目。c类项目即不具备经营性和“可关闭性”,因而他不具有“安全性”)研究发现,在PPP2.0时代,c类项目的大量产生,带来了建筑类央企的大势进入,对整个环保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建筑类央企及园林上市公司在其中参与的非常活跃,拿到大量订单。
  而两年前,在PPP正火的时候,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指出,结合财政部对PPP的规范要求和对纯政府付费项目的审慎推进要求,未来央企尤其是建筑类央企在PPP领域突飞猛进的状况会有所改变,对于转型运营较早谋划的企业可能会在项目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反而由于本身的相对实力增长获得更大的相对份额和未来持续的竞争力。
  后来的市场发展形势,也印证了这一预判。随着PPP项目的大批量上马,其中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在前两年PPP高速增长阶段,一些企业由于大量承接PFI项目带来了大幅的业绩增长。但近年来由于金融、政策等大环境的变化导致过多PFI项目在手的企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其中民企由于融资短板而受到了更大的影响。
  这样的背景下,虽然大批央企凭借良好的工程能力和融资能力,在PPP盛行时代强势进入了环境产业。但随着国家对环境治理效果要求的强化,他们在运营端的综合能力也被要求迅速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央企也意识到,在环保产业内,企业要长期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还需要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抓好运营和管理。
  由此,这些建筑工程类央企在确定布局环保产业不久,都会选择设立环保子公司,强化环保专业能力。
  如中国建筑在2013年就召开了首次节能环保创新业务座谈会,实施全面进入创新业务领域的蓝海战略,并决定凝聚集团优质产业创新资源重组中建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建筑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创新发展的标志性企业。中建发展又依托中建水务、中建电商、中建铝、中建智能四个实体公司,开拓创新业务单元。其中,海绵城市建设、水环境综合治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智慧运营等环保相关业务,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与中国建筑差不多同一时期进军环保领域的中国交建,也选择从建立专业环保公司开始。2016年,中国交建旗下子公司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交机电工程局、中和物产株式会社共同出资成立了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重点聚焦生态环保市场。
  不仅如此,2018年以后,部分进入环保领域的建筑工程类央企,还陆续组建了生态环境类的设计院。2019年,中国铁建旗下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与中铁建重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北京中铁生态环境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建、中电建等大型建筑工程类央企、国企也都成立了自己的生态环境设计院。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生态环境设计院的功能定位与传统设计院不同,基本都重点突出“大设计”理念,重点发挥平台的规划和整合功能,将设计、投资、运营等功能板块很好融合和协调。
  有业内人士指出,生态环境设计院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类央企、国企转型的重要抓手。从源头的设计到后端的运营管理,为做好生态环保工作,做好了十足的准备。
  机械制造类:从硬实力出发,找到突破口
  从跨界布局环保产业的央企、国企来看,他们中很多都是出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机械制造类央企、国企就是这其中的一类。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影响,我国机械制造产业急需转型升级。据2012年的一组报道显示,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当年一季度数据来看,多家大型制造业上市公司纷纷预告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甚至亏损。
  受困于机械制造业的低迷,多数机械制造类央企、国企开始找寻转型突破口。环保产业作为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的新兴产业,自然走进了它们的视野。而这部分企业在传统机械制造产业中的丰富经验,淬炼了相当强的硬实力。在转型进入环保产业后,这一硬实力也成为很好的助力。因此,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类央企、国企往往是在其硬实力基础之上来开展环保布局工作的。
  其中,较早受到环保产业关注的是中国中车。2015年,经国资委批准,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完成合并,“中国中车”才正式组成,并承继了中国北车、中国南车的全部业务和资产。同年,中国中车的高铁真空井技术在农村污水领域进行了成功尝试,案例尝试是应用在江北农村,建立起了生活污水真空收集与处理系统。之后,又与江苏常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分散污水治理模式。成功撬动了环保产业的大门。
  以此为基础,2017年7月,中国中车组建了专注于环保产业的一级公司中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布局环保产业,开始全面在环保领域大展拳脚。目前中车环境的业务范围正逐步扩展至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固体废物管理、海洋环境治理与资源开发、物理介质(电、磁、声、光等)污染控制等领域。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徐工集团,也在2015年左右开启了大举进军环保的征程。来看看徐工集团的硬实力,它是目前中国工程机械领域具备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上市公司之一。能够提供工程机械类优质产品和服务组合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产品包括工程起重机械、铲土运输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混凝土机械、消防机械以及其它工程机械。
  这些硬实力的背书,为徐工集团迅速打通环保通道做好了铺垫。2015年8月,徐工集团投资1亿元设立了徐工环境,规划将环境产业打造成为徐工集团“十三五”及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而受母公司的影响,徐工环境一开始就将环卫机械产品制造作为主要业务板块。徐工环境总经理刘庆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徐工集团是一个装备制造企业,生产产品是公司的强项,城市治理需要的常规产品,徐工现在都有。而能够提供这种成套化产品的企业,行业里屈指可数。
  基于徐工集团几十年深厚的技术积淀,徐工环境新能源环卫装备迭代升级,以主销机型为主的新能源产品群构成完成的垃圾收转运和道路保洁的成套化解决方案,包含清洗车、洗扫车、多功能抑尘车、桶装垃圾运输车、路面养护车、扫路车及压缩车等纯电动产品。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些央企国企进入环保产业,专业性相对会比较强,在融合的过程中,也相对进度较快。
  工业类:依托自身的市场机会,培养环保板块
  我国对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及环保督察的常态化,都昭示了未来各行各业都将被环保所洗礼的趋势。这其中,排在前列的就有工业企业。薛涛曾指出,环保督查工作的严格化和常态化,使得工业类企业的环保治理需求越来越迫切。而这样的背景下,工业类大型国有企业(包括央企)一般选择从自身的环保治理需求出发,设立环保公司。
  工业类企业一直是环保督察的重点监管对象。虽然环保工作也是这类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环节,但它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上游环保业务没有完善的产业链。从工业类央企国企进军环保产业的路径可以看出,这类企业多数是依托自身的项目应用和运营机会,来培养自己的环保板块,对外走出去开拓非母公司的市场是这些公司的一致目标。
  如2015年,中石化党组提出“布局节能环保产业,成立专业公司”的战略,并将其作为中石化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成立专业化的环保公司,就是要整合和统一部署中石化的现有资源,培养节能环保产业的专业化队伍,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2015年,中国石化在武汉成立了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将为中石化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中冶集团,也早就在环保领域展开了布局。由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中冶集团在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烟气治理等领域均陆续有了布局。作为中冶集团水资源战略的重要承担者——中国中冶水环境技术研究院也在2016年就揭牌成立。重点围绕城市生活污水提标改造、工业废水(焦化、冷轧、印染等)处理、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生物制剂研制、环保型水处理药剂开发、节能环保装备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开展工作。
  在生态环保产业方面,中冶集团以公司各设计研究院为依托,围绕流域综合治理、市政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土壤及矿山修复等市场进行重点开发,打造出具有中国中冶特色的“低成本、高标准、高技术、高质量”的“一低三高”品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今年上半年,中冶集团成功中标和签约河北省廊坊市三河东部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生态修复综合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
  但各板块多点发力,资源的很好整合还是中冶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今年7月,中冶集团拟出资10亿元设立中冶生态环保集团,中冶生态环保集团的成立,主要为中冶集团进一步加快优化水务业务资源配置,整合在手运营的污水处理项目,进一步开拓垃圾焚烧发电、土壤修复、环境治理业务领域,做大做强生态环保运营类业务。
  在我国市政污水市场日渐饱和的背景下,工业治污领域开始成为新的市场热点。我们从最近几年的市场发展态势可以看出,很多水务龙头企业都开始着手布局工业废水处理市场,加之工业类企业纷纷设立环保公司,不可避免的,一定程度上,民营企业在这部分市场的机会会被挤压。但薛涛也曾指出,这主要是对企业所掌握的技术已然平庸的企业而言,技术更新迭代快,有核心优势的企业还是能通过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平衡关系找到自己的发展机会。而面对工业领域的碎片化市场,民营企业在技术升级方面一直有着优势。
  当然,由于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一些央企国企会选择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来获取民企的技术能力,实现优势互补。
  金融类:用资本力量更好深入环保市场
  资本一直是环保产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中小环保企业在业务拓展中,常常会因为资金紧张而被迫放慢脚步甚至是放弃。尤其是在金融去杠杆后,环保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手头越来越不宽裕。
  这也给很多看好环保产业的金融类企业带来了机会。如果细看这类企业布局环保的脉络,不难看出,它们基本都会有相应的基金来撬动环保市场,在助力产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打开自身拓宽环保市场的路径。
  近几年开始加码环保业务布局的华润集团,就是很好的运用资本的力量来深入环保市场。2017年,在云南省政府、昆明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华润集团旗下华润资本发起成立了华润国环基金。华润资本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专注于环保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国环基金主要聚焦的便是环保产业投资,尤其是处于成长期和增长期、具发展空间的环保产业公司及大型项目股权,包括但不限于水务、固废、危废、环卫等环保型项目。
  华润国环基金的设立,也是被给予了厚望,希望通过资本的助力,在华润集团内打造出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环保产业大平台。
  之后,由华润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和华润国环基金、新经济基金重组而成的华润环保在2019年正式成立,这样标志了华润集团开始全面进入环保科技领域。公司目前业务包括水务板块、固废危废板块、环保科技、纺织板块。公司在广东、山东、江苏、云南、安徽、河北、上海等地拥有23家全资或控股企业。
  已经在环保产业内风生水起的中信集团,在环保领域大刀阔斧的布局,主要依靠的是4支力量:中信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信国安集团有限公司和中信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
  其中,中信产业基金就是中信集团之中信证券的下属企业。目前的主要环保业务实体包括河南中环信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环洁环境有限公司。
  而中信环境自不必说,2015年其成功收购新加坡联合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信环境技术)后,就迅速进入了中国环保行业的前列。经过多年的稳健发展,中信环境凭借自身在水处理领域全产业链的业务模式和膜产品及先进的技术工艺、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环保水务投资、建设、运行管理经验和业绩。作为中信集团在水务及环保领域拓展的旗舰平台,目前,中信环境技术业务已涵盖膜制造、水处理、危废处置、工程建设四大板块。
  近两年,跨界进入环保产业的央企、国企越来越多,但在早期很多进入的企业,只是跟风进入,带着资本和央企的品牌效应,但技术和环保专业能力上还没有做好准备的企业也有很多。
  这样的趋势和背景,对于想要和已经进入环保产业的央企和国企来讲,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中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阳平坚在其发表在中国水网上的署名文章《大浪淘沙:未来环保产业的变革逻辑》一文中指出,机遇在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部分优势央企有机会快速做强做大,真正将环保产业发展成为自己主业之外的新支柱产业,部分央企甚至有机会顺势而为重塑自身所在行业的格局,真正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产业中来,从环保产业的“野蛮人”摇身一变为自身行业(如化工、电力、高端制造等)的“白衣骑士”;挑战在于,部分定位不准确也无技术和人才优势的央企,将“赔了夫人又折兵”,同时遭遇投资打水漂和产业发展信心受挫的打击。此外,部分地方国企因其产业基础和灵活性会获得领跑先机。他认为,这些或许在“十四五”期间就会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