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四川朝天:创新“三级三分类模式”,让垃圾分类化繁为简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10-29 20:06:13
热度:81

四川朝天:创新“三级三分类模式”,让垃圾分类化繁为简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地处秦巴山南麓、川陕接合部,全区幅员面积1613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24个行政村、15个社区,全区共有2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地处秦巴山南麓、川陕接合部,全区幅员面积1613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24个行政村、15个社区,全区共有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91万人。

近年来,朝天区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得开、收得拢、运得走、处理好,成为广元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样板和川东北典型山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样板。

近年来,广元市朝天区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化繁为简、常态长效定位,实行减量粗分、二次分拣、专业细分模式,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格局,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得开、收得拢、运得走、处理好。

一、完善分类收运体系,创新村庄保洁和垃圾分类做法

朝天区按照“户配垃圾桶、组设收集点、村建服务站、分片区建中转站”的建设模式和“乡镇打基础、部门搞配套”的建设方式,构建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市区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全区统筹配置分类垃圾箱(桶)1万余个,乡镇采取“共建共享共担”和“一乡(镇)一站、属地管理”两种方式,建成片区生活垃圾中转站23座。建立健全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城乡垃圾不落地、分类收运全覆盖。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

村组保洁机制。建立全域化保洁机制。按照“全天候保洁”要求,实行网格化保洁管理,以村组为单元在1195个村民小组配备1522名保洁员、17辆小型垃圾清运车,通过“乡镇、村、组、农户”四级监督,强化清扫保洁管理,确保垃圾不落地、保洁全域化。

垃圾分类模式。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特点,创新“三级三分类模式”,即“农户粗分、保洁员分拣、服务站细分”三级,“可回收类(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三分,确保生活垃圾减量化收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目前,全区124个行政村全面推开垃圾分类工作。

农户减量粗分。农户先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三类,塑料、纸张等可回收物和电池、农药等有害垃圾,农户既可以投放到服务站换取钱物,也可以直接就近投放到收集点;剩饭剩菜、瓜果皮壳等厨余垃圾,由农户采取沼气发酵的方式处理;其他垃圾中残枝落叶、花草竹木等易腐烂的,由农户采取堆肥还田的方式就地就近处理,不易降解腐烂的由农户直接投放到距离较近的收集点。

保洁员二次分拣。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保洁员负责对网格区域内收集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对易腐烂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可回收类垃圾投放至服务站,不易降解腐烂的其他垃圾由垃圾收运车辆运输至片区垃圾中转站。

服务站专业细分。每个服务站配备1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严格按照分类标准进行专业细分。其中,可回收物变卖给专业回收企业,有害垃圾进行规范暂存后统一处理,其他垃圾由区级招标确定的企业统一运往广元市焚烧发电厂焚烧发电,实现垃圾“白天进城、晚上照明、日产日清”。

二、以“三大机制”“三大动力”为引领,建立运行维护长效机制

建立“三大机制”,推动垃圾治理常态化。一是全覆盖责任机制。把全区12个乡镇划分为6大片区,实行“领导包片、乡镇包村、村组包点、党员联户”,“月检查、季通报、年考核”,考核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对工作推进不力和连续排名靠后的乡镇严肃问责处理。二是多元化投入机制。打好财政“组合拳”,近年来,朝天区财政累计投入垃圾治理经费1600余万元,争取到位项目资金1200余万元,用于体系建设、人员配置和宣传发动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引进社会资金1400余万元(含城区)。三是全过程考核机制。将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工作捆绑打包,采取特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式全部外包;制定朝天区乡镇生活垃圾运输作业检查考核评分细则,对企业实行“监管部门、乡镇属地”两级督查和“日巡查、月考评、年考核”三重考核管理,将考核结果直接与运营经费结算挂钩,倒逼企业将相关工作落地、落细、落实。

增强“三大动力”,推动共治共享全民化。一是多方动员,宣传引导发动。通过在宣传专栏和微信公众号推送宣传简报,在电视台定时插播宣传片、公益广告,组织开展“坝坝会”、农民夜校等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活动,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群众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0%以上。二是党建引领,示范创建带动。充分发挥党员在思想上的导向作用、政治上的示范作用、服务上的带头作用,创新“党建+垃圾分类”模式,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党支部年度评比内容,每名党员按比例联系10~20户群众,开展入户讲解垃圾分类等,以村为单位组织“脱贫攻坚卫生示范户”大评选和“村容村貌大整治”活动,创成了一批国家卫生乡镇、省级卫生乡镇、省级卫生村。三是社会参与,村民自治推动。引导群众将“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垃圾分类写入村规民约,制定垃圾收运时间、地点、分类方式和义务保洁等措施,成立由村组干部、保洁员等组成的监督小组,规范垃圾分类行为,提升村民自主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立足分类工作实际,创新分类工作方式

立足典型山区实际,构建分类收运处置体系。针对山区群众“大分散、小集中”聚居的特点,综合考虑人口数量、交通条件、地理位置、垃圾产量等因素,通过“户配分类桶、组设收集点、村建服务站、分片区建立中转站”的方式,优化升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市区处理”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有效解决农户运输垃圾距离远、组与组难以连成线、村与村无法抱成团等山区垃圾治理难题。

立足广大农村实际,让垃圾分类化繁为简。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年轻人长期外出务工、求学,留守人员以老人、幼儿为主,对垃圾分类认知度较低。在分类方式上,采取农户粗分、保洁员分拣、服务站细分的“三级三分类”模式,让群众对垃圾分类认知简单化、操作简易化;在分类宣传上,采取广播、小品快板演绎、走村入户宣讲等贴近生活、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农村群众“愿意分、学会分、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