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海绵城市涌动万亿建设热潮 几点难题亟需破解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8 07:39:07
热度:46

海绵城市涌动万亿建设热潮 几点难题亟需破解【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城镇内涝已成为诸多城市的头疼的问题,为此国家大力推行海绵城市项目,目前PPP模式开始更多的走上前台,为城市的水环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城镇内涝已成为诸多城市的头疼的问题,为此国家大力推行海绵城市项目,目前PPP模式开始更多的走上前台,为城市的水环境体系铺开美好的愿景。然而,在海绵城市万亿建设热潮中,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和专门队伍等问题仍是当前的建设难点。

海绵城市涌动万亿建设热潮 几点难题亟需破解
气候渐趋极端化,正成为体量迅速扩增的诸多城市面临的巨大挑战,尤以大城市为重,更为剧烈的城市洪涝灾害、极端高温等,及由其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成为城市主政者的“紧箍咒”。
建设海绵城市,成为各大城市无奈而时髦之举,希冀以此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按国办发〔2015〕75号文的定义,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公开信息显示,自2016年以来,海绵城市试点开始启动。截至2017年4月,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已开工建设738公里,完成投资约400亿元;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更大的投资正在路上。有国内机构预测,到2020年海绵城市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9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7.6万亿元。
但城市的急切诉求与囊中羞涩再次成为现实难题,海绵城市建设的融资困境还没有得到明显解决。作为惯用之选的PPP成为重要渠道之一,而社会资本尚未给予足够热烈的回应,前景待解。
另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地方政府对其的专业认识以及已面临和将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依然需要更多更系统的认识,在实际操作层面,也需要提高协调能力等,当下的建设热潮,显得有些"急"了。
海绵城市建设,被认为向解决环境问题迈出的大胆一步,但目前仍只是一个美好愿景。
1、倒逼下的建设热潮
近几年,北京、南京、武汉和天津等城市都因严重积水或暴雨等,遭遇巨大的城市正常运行挑战。2008年至2010年统计数字显示,有62%接受调查的中国城市遭遇过洪水。
背后因素并不复杂,且多大同小异。包括地下水抽取过度、水道老化、城市积水高发,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加上使用不渗水的材料使得土壤无法吸收雨水,加大投资修建基础设施,以及对原有生态形态的改造和破坏等。
以武汉为例,去曾拥有上百个湖泊和具备储存雨水功能的湿地,城市高层建筑和公路迅速蔓延,该市约90个湖泊被填埋,导致城市在去年7月陷入汪洋中,一连数天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供电和公共交通瘫痪。
有媒体报道称,去年在整个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洪水影响了超过6000万人,超过200人因此死亡,经济损失超1000亿元。
海绵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热词也就顺理成章了,严峻形势倒逼提速,海绵城市建设得到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全力推进。与原来主要依靠城市排水系统、注重水平方向导流的"灰色思路"相比,海绵城市则因其注重城市对雨水的自然吸纳、蓄渗和就地调节而被称为"绿色思路"。
2014年10月底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后,当年12月31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申报试点城市一度达到上百个。
2015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15年,海绵城市试点开始启动。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等16地进入批海绵城市试点名单。2016年4月27日,北京、天津、大连等14个城市进入第二批试点名单。
在此之外,13个省份还在90个城市开展了省级试点,全国已有370个城市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公开信息显示,部分进入海绵城市试点的城市已经公布了相关实施方案。比如,深圳市已制定《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已经启动在全市24个片区实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涉及面积254.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203.7平方公里。
武汉去年3月发布的《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显示,武汉将用3年的时间,集中力量开展青山和汉阳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管理模式,为武汉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到2017年,示范区易涝点改造基本完成,示范区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防洪体系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防洪堤防达标率为100%。
从各地规划方案划定的时间表来看,大多城市将完成目标定在三至五年后,目前多数处在布局阶段。
2、巨额资金哪里来
住建部官员曾表示,据估算,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成本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1.5亿元。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海绵城市建设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为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难题,对于入选海绵城市试点的城市,中央财政专项奖补标准为: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但这依然有杯水车薪的意味。一个试点城市三年建设期的中央补助资金只有十几亿元,但很多试点城市提出的建设规模都是百亿以上。
长城证券一项研报认为,保守估计,到2020年海绵城市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9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7.6万亿元。
巨型蛋糕形成的前景下,不少地方政府主要的融资模式是通过地方投资平台借债,这导致本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却附带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色彩。
PPP模式开始更多的走上前台。
按照首批试点城市未来三年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来测算,其中需要采用PPP模式的投资额超过100亿元。
运用PPP模式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一方面可帮助政府减轻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可带来创新的设计理念及专业的建设运营能力,可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建设运营水平、提高公共服务使用效率。在有限的风险和成本内,实现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使得利用PPP模式实施海绵城市项目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常见选择。
但PPP模式是否适用也为业内人士质疑。有行业人士表示,海绵城市的很多建设,受益的是大众,但市场主体直接得到的收益很少,因此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有启动资金,但之后的配套资金筹集也将比较困难。
更有行业专家为海绵城市“泼上更多冷水”。有专家表示,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为行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更面临着诸多有待探讨的现实问题。海绵城市建设的符号和愿景很好,但是大家如果认识不到问题的实质,并且不能踏踏实实地将其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可能会半途而废。
专家认为,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避免几个误区,比如“只重视地下不重视地上”、“只重视灰色不重视绿色”或“只重视绿色不重视灰色”。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应做好全局战略规划,应从法律体系、财税政策、管理机制、技术与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环节综合考虑实施。
另有专家表示,数据缺失将导致海绵城市试点验收困难。目前国内在雨水排放方面缺乏公开的监测数据,而没有数据就无法评估试点成效。另外,能够和具体地域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工程技术研究基础不足,没有同步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和专门队伍等问题也成为当前的建设难点。
原标题:海绵城市万亿建设热潮:是大胆一步 还是走得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