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错换人生28年”事件:双方都是我的父母,为何人们最希望这样?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04-28 10:04:50
热度:44

“错换人生28年”事件:双方都是我的父母,为何人们最希望这样? 近日,一件“捐肝救子”的事情,剖开一场“错换人生28年”的悲剧。具体的事情并不是很复杂,就是母亲准备捐肝给身患肝癌晚

近日,一件“捐肝救子”的事情,剖开一场“错换人生28年”的悲剧。具体的事情并不是很复杂,就是母亲准备捐肝给身患肝癌晚期的儿子时,发现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事后查明,当年在医院生产后孩子被抱错。不过,媒体最新的消息中,这位母亲的亲生儿子已经发声,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他是懵的,但是他直言:“双方都是我的父母,不希望任何一方受伤害”。

就事论事,站在当事家庭的立场上,目前如果硬要强调情绪稳定,那么这位“亲生儿子”的回应,无异于是一剂强心针。因为,作为当事家庭,身患肝癌晚期的非亲生养子还等着治疗,要是亲生的儿子再不给一点精神上的支持,那么“错换人生28年”的悲剧,将会彻底让其陷入绝望。

只是,当“血缘之情”和“养育之情”都是真实的存在时,但凡当事者有健全的人格,都不会轻易阻断这样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悲剧已经注定,该追责的,该补偿的,也只是物质性和程序性的问题。可是回到家庭关系,人伦关系上,最好的修补就是在保持现状关系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去超越现状关系。也就是两个孩子和两个家庭的关系要有流动性。

事实上,“抱错孩子28年”,意味着两个孩子的人生轨迹已经被改写。因为,作为常人来讲,28年意味着已经将一生的行为观念框架固定。甚至,就算知道养育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亲生父母。可是,依旧无法改变自己对养父母情感上的无限依赖。

要知道,在一定程度上,“养育之情”比“血缘关系”更大。因为,就人来讲,本是观念的产物,行为的塑造。所以,后天的行为习得,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基本认知。而血缘关系本身,更多体现在生理性特征方面,属于一个人来到人世间,最原初的天性基础。

不过,人们之所以更青睐养自己的孩子。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明显带有自己的生理特征,这属于生命传递中的基本属性。毕竟,有“血缘关系”作为基础,就更容易实现“养育之情”。当然,这里也并不是否定“非血缘关系”的“养育之情”,只是从父母和孩子的生命情感统一性上看,“血缘关系”和“养育关系”能统一,这是最好的生命秩序。于此,任何过错导致这样的生命秩序被打乱,都是天理不容的。

就当事家庭来讲,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给非亲生的儿子治病。至于追责的问题,虽然也在进行,但是,最终指向还是“治病”。“这一点”从追责诉求中也能看到,当事家庭希望“医院先垫付30万治疗费”。就如当事母亲所说:“虽然他不是我亲生的,可是养育28年,我也舍不得他”。

说实话,事情发展到现在,终极的问题还是回到治病上。至于“发现儿子非亲生”的问题,有悲剧的一面,也有喜剧的一面。甚至,从真实性上而言,喜剧的面更强势一些。毕竟,她算是找到自己的亲身儿子。这可能又是另一种慰藉。

因为,对于肝癌晚期来讲,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不言自明的问题。于此,从生命关系的终极审视触发,她也算有一个关系补位的可能。当然,从治疗的期待出发,所有人都期望她患病的非亲生养子,也能健康的回归她的家庭。到那时,可谓“救子寻子”双喜临门。

当然,就已经28岁的孩子,在得知自己被“错换人生”时,如果现有的生活处境不错,或许还不至于太痛苦。如果,自己的生活处境很不顺,而且是缘于养育环境造成的,很大可能就会陷入挣扎的痛苦中。因为,谁都清楚,就因为医院产房的秩序混乱,就让本该拥有美好家庭的孩子,走向人生的“另一面”,这肯定会激起当事人的痛苦和愤怒。

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当“亲生儿子”直言:“双方都是我的父母,不希望任何一方受伤害”时,外围的公众觉得“很正确”,而且为双方家庭感到欣慰。因为,只有在健康的原生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会在突如其来的身份变故下,不至于陷入慌之中。

说实话,“血缘关系”虽然是真实的存在的,但是在具体的感受上,是很难直接触摸的。而对于养育之情来讲,概念虽然抽象,但是关系却是实实在在建立起来的。所以,从具体的亲疏关系考量来看,“养育关系”往往更具有张力。

不得不说,“养育之情”不可辜负,在这件事情中,母亲和儿子都做得很好。“准备捐肝”的母亲找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后,并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养子,而是借着“错换”的追责赔偿,全力以赴要去救治养子。至于,她的亲生儿子,他既然说出“双方都是我的父母,不希望任何一方受伤害”。言外之意就是“他不会抛弃自己的养父母”。

站在人性的尺度上,这才是最需要被看见的微光。人生的戏剧性可以有,但是28年的错换,确实让人感到五味陈杂。尤其,是在一种绝望的时刻中,发现的“戏剧性”。说实话,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更多的视角是基于母亲,至于身患肝癌的养子,还没有太多提及。

说实话,作为养子来讲,母亲在准备捐肝时,发现自己不是亲生的,想必也会懵,但也会更加坚定他对母亲的爱。毕竟,“两个孩子”都已经28岁,该有的社会认识,情理感知,应该已经健全。所以,对于两个家庭的弥合来讲,反而不会有太多困难。

要知道,类似“错换人生”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有一定的比例。说实话,这是医院流程不健全,不严谨带来的祸端。但是,很多时候,要是不刻意去排查基因的对错问题,很多悲剧可能会被永远掩埋。与此同时,也代表很多幸福也会被永远定格。

熊培云说,这世上,谁没有两颗心,一颗心在地上流血,一颗心在天上包扎。这种处境,对于上述事件中的母亲来讲,其实是最为触目的。但是,她最终还是要去面对,因为,在追责的诉求中,她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赔偿。至于调查的责任落实,可能更多是基于社会性的追问。

生活确实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都会面对各自的悲欢离合。只不过,有的人“悲离”少一些,“欢合”多一些,就让人觉得幸福感更强一些。可是,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旅行,如果剔除世俗的意义,血缘的,养育的,谁又能评说,哪一个更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