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深圳市人大代表:探讨如何让科技赋能垃圾分类管理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01-10 10:03:13
热度:61

深圳市人大代表:探讨如何让科技赋能垃圾分类管理吴滨(左二)、黄振辉(中)和陈红忠(右二)一起探讨深圳如何让科技赋能垃圾分类管理1月9日下午,晶报全媒体团队《深圳两会阳光直播间》栏目


吴滨(左二)、黄振辉(中)和陈红忠(右二)一起探讨深圳如何让科技赋能垃圾分类管理

1月9日下午,晶报全媒体团队《深圳两会阳光直播间》栏目第二期聚焦垃圾分类,邀请深圳市人大代表吴滨、黄振辉和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副总工程师陈红忠,一起探讨在《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即将实施之际,深圳如何让科技赋能垃圾分类管理,深圳人如何从我做起,培养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达33.3%

晶报主持人:现在市民非常关注目前深圳垃圾分类的进展如何,请陈先生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陈红忠: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垃圾分类从试点到逐步推广,去年底深圳已经实现了垃圾分类前全覆盖。目前,3508个有物业管理的小区都已经实现楼层撤桶,建立集中分类投放点,全市超过一万名垃圾分类督导员,每天晚上7到9点指导居民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同时,深圳建立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体系,总回收量已经达到每天4000吨,再加上通过市场回收超过5500吨再生资源,合计达到9500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3.3%,比2019年制定的目标30%进了一步,离2020年35%的目标也不远了。

垃圾处理费“明收”有积极作用

晶报主持人:《条例》提出未来深圳居民将为自己产生的生活垃圾缴纳垃圾处理费,请问陈先生,深圳下一步将如何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逐步来实行分类计价、计量收费?

陈红忠:早在2007年,垃圾处理费就随着水费一起收取了,但由于跟实际产生的垃圾量多少没有直接关联,所以市民朋友体验感不是非常强。未来,对于单位,我们可能会按照重量或者垃圾桶的数量来进行收取;对于居民,可能通过购买专用垃圾袋收取。2018年深圳开始已经在部分区域试点,2020年还会继续深入研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等到时机成熟正式出台。

晶报主持人:未来收取垃圾处理费用势在必行,请问吴滨代表,您觉得这项举措对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有什么帮助?对未来的实施有什么建议?

吴滨:垃圾谁产生谁负责,这种逻辑我觉得完全符合情理,法律中也作了体现。把垃圾处理费从原来的水费中拎出来“明收”,其实对市民来说是提醒和责任,这也对社会进步有非常大的好处。比如在我国台湾地区,如果居民把餐厨垃圾中的水份减少一点,交的钱也会少一点,效果非常好,这种方式对垃圾减量是有积极作用的,我们也可以借鉴。

晶报主持人:晶报一直关注外卖、快递垃圾、商品过度包装等环保问题,并多次进行深度报道。这些方面《条例》也做了相关规定,对于今后如何落实,也请黄振辉代表谈谈您的建议。

黄振辉:作为企业,要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应当尊重垃圾分类的条例,尽到自己的义务。政府除了加强法律宣传,还可以相应增加企业违法的成本,制定相关的处罚条款,对于企业违反垃圾分类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另外,可以结合街道、社区工作站等多部门共同进行监督。

餐厨垃圾就地降解为肥料或纯净水

晶报主持人:钢结构防风材质的分类桶、洗手池、充电柜,厨余末端处理设备可将餐厨垃圾就地降解为肥料或纯净水……最近官湖“高标准”垃圾分类投放点,让人眼前一亮。深圳从来不乏科技创新能力,未来将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投放设备等先进技术和设施,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智能化、专业化、信息化?

陈红忠:在垃圾分类智能化、信息化这方面,深圳已经开始进行了。包括现有的废旧家具预约回收等,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来实现。接下来,我们会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分类平台。

比如在投放环节,我们将来可以借助5G,可以加装摄像头对居民的投放行为进行识别,能够及时通知物业保洁进行收集和后续处理,对车载计量、车辆运行轨迹、企业监管等,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分类垃圾产生量、处理量是否匹配,前端分类设施的设置是否合理,今后都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优化分类设施的配置。

吴滨:科技创新、信息化,能够让垃圾分类插上“飞翔的翅膀”。对垃圾分类处理能力这方面同样要用科技创新,比如生物质垃圾含水量比较多,会影响垃圾焚烧的质量,所以厨余垃圾要分类投放,而且一定要拆袋投放。因为塑料袋、纸巾、牙签等不拆出来,在生物质垃圾处理系统处理不了,返回去焚烧也有很多问题。在2020年,我们一定要尽快用科技提升生物质垃圾处理的能力,包括处理的技术,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让这种先进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使深圳生物质垃圾、餐厨垃圾处理能力逐步提升。

黄振辉:科学化投放垃圾,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垃圾分类投放的参与度、准确度以及量化,可以为政府部门监督和执法提供相应的依据,也提高处理的准确度,比如餐饮垃圾投放量多少,需要配什么容量的车来拉。政府应该对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技术创新给予奖励,以鼓励企业在这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从少儿做起 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

晶报主持人:在新闻报道中,日本小学生在学校午餐后将包装盒、厨余垃圾等分类整理、投放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但这也是衡量垃圾分类成败的最终标尺。未来深圳在幼儿园、中小学教育中如何引入垃圾分类理念,让垃圾分类从少儿做起,通过教育、督导等形式深入人心?

陈红忠:现在深圳建立了10个垃圾分类的客户教育基地和体验馆,还有800多个生活垃圾微课堂,这些场地都可以提供让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去参观学习。但我觉得孩子们不光是学习,还要加以实践跟应用,包括亲身体验垃圾分类。所以,我觉得要结合中小学、幼儿园学习生活场景,结合自己特点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比方说中小学生的校服随着生长发育经常更换,如果随意丢弃很浪费,要是能转赠给低年级小朋友,就是对资源的节约,还有学习的各种书籍也是一样。再比如深圳在中小学中开展午餐午休服务,幼儿园、学校可以在学生就餐过程中开展餐厨垃圾的分类,鼓励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中学生还可以参加垃圾分类志愿督导活动,不出小区就能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黄振辉:环保意识、垃圾分类要娃娃抓起。我去日本时专门了解他们怎么进行垃圾分类,很多家长带着小孩进行垃圾分类,比如孩子把牛奶盒喝完以后会洗干净、晒干、叠好,定期投放到指定地点,这是很好的习惯。所以,我们对垃圾分类宣传主体要多样化,社区、学校、家庭、政府都应该参与其中;宣传内容和形式也要多样化,通过宣传培养一大批热爱环保、对垃圾分类进行指导的志愿者,让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人心。

吴滨:垃圾分类是一个趋势也是潮流,但它最大的困难是和人类随意、慵懒的本性相博弈。比如饮料盒拆分、洗干净、叠好再去投放,这可能增加了很多生活时间成本,但带来的习惯培养和实际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垃圾分类不能一蹴而就,有时候需要一代人、甚至两代人、三代人来培养。我们可以发动志愿者、督导员深入千家万户,开一些小沙龙、模拟厨房等活动,教给市民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垃圾分类的标准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先粗分,到后面再细分。我们的立法也在根据垃圾分类进展逐步修改,提升标准,一级级建立起垃圾分类观念,相信通过一段时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就能让垃圾分类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