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元年:居住区达标率提升至90%
上海垃圾分类元年:居住区达标率提升至90%在上海,2019年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垃圾分类”。2019年1月31日,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现场,《上海市生
在上海,2019年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垃圾分类”。
2019年1月31日,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现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获表决通过,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
这是上海首次针对生活垃圾全流程管理进行立法,意味着上海迈入生活垃圾管理的法治时代。
此前,上海制定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到2020年全市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如今,该目标已提前甚至超额完成。
上海下一阶段目标很明确:到2022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立法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立法出台的背景是“垃圾围城”的紧迫形势。
自2001年以来,上海生活垃圾年均增长量超过3%,目前的生活垃圾年度处置量接近750万吨——垃圾处理问题成为大城市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垃圾分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破解“垃圾围城”难题。
“垃圾分类达人”周春见证了上海垃圾分类立法前后的变化。
2018年6月,当时从事有机农业的周春去长宁区某个小区推广有机蔬菜,居委会表示不需要有机蔬菜,但希望她来帮忙做垃圾分类。“那会儿还是想着说,帮居委会做垃圾分类,合作好了之后还能卖菜。”
3个月后,周春成立了上海濯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做“圾不可失”社区垃圾分类项目,帮助社区居委会进行垃圾分类工作。首单业务是帮杨浦某社区居委会组织志愿者执勤,一个月时间,在这个1367户的小区里,执勤时间段70%的居民都拎着干湿两个垃圾袋来倒垃圾,小区的干垃圾由45桶降到了28桶。
《条例》通过后,周春发觉社区垃圾分类的难度大幅下降。“一开始做垃圾分类难度特别大,我们80%-90%的精力都要花在宣传上,去说服大家,让居民认同垃圾是要分类的,我们的整个项目的重点一直都是宣传。但自从《条例》通过之后,我们就觉得难度起码降低了一半,你不用再跟人家解释为什么垃圾要分类。”
2019年7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相关的18配套制度已基本完成,包括宾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目录、餐饮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用品目录、公共机构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目录、垃圾分类目录及投放要求、生活垃圾处置总量控制办法等制度文件陆续出台。
此外,相关委办局还制订了《建筑工地生活垃圾分类导则》、《发挥本市社区治理和社会组织作用助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意见》、《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查处规定》等文件。
不论是《条例》的立法者还是执法者,他们都意识到,垃圾分类成功与否,在于《条例》的执行。
7月1日当天,上海市城管执法部门出动执法人员3600人次,检查各类单位4216家,教育劝阻相对人881起,责令当场或限期整改623起,共依法立案查处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20起。
界面新闻记者曾兵分三路,跟随上海市城管执法部门对商圈、社区、居民楼、写字楼进行“飞行检查”,直击《条例》落实情况。
乾溪三村位于宝山区大场镇环镇北路417弄,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该小区从3月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提出了“三进”理念,即进社区、进楼组、进家庭。同时,社区还设立了“红黑榜”制度,垃圾厢房对面装有监控,首次未按规定投放垃圾的居民将被纳入红榜,由居委会相关负责人进行劝责,屡次不改的则归入黑榜,交由城管执法人员劝诫,小区门口的电子屏每天滚动播放红黑榜记录。
上海地标性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在设计建造时已经考虑到垃圾分类,大厦设有可回收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垃圾厢房,湿垃圾厢房设有冷冻库、冰箱和通风设备。每月上海中心产生干垃圾1000桶,湿垃圾800桶,桶容积为240升。
2019年7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暗访垃圾分类。摄影:刘素楠
自7月1日起,上海市内酒店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的牙刷、梳子、浴擦、剃须刀、指甲锉、鞋擦等“六小件”,以促进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垃圾分类首日,上海宏安瑞士大酒店已将一次性用品从房间内撤出,并布置卡片进行提示。但因可回收桶内混有干垃圾、分类标识不清楚等原因,该酒店被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整改。
«上一页 1 2 … 3 下一页»-
上海垃圾分类实施三个月,全市1.2万个居住区达标率提升至80%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