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上海交大|35城民意调查:超八成民众认为垃圾分类前景乐观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12-09 18:02:09
热度:83

上海交大|35城民意调查:超八成民众认为垃圾分类前景乐观随着当前国内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也不断上升。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垃圾围城&

随着当前国内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也不断上升。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垃圾围城”问题。城市人口的生产与生活不仅产生了远超既有处理设施承载力的垃圾数量,而且垃圾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鉴于此,在源头上推行垃圾分类,降低垃圾总量,提升垃圾处理效率势在必行。

虽然早在2000年,国家便曾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8座城市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以上城市在长达14年的试点期间内均未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与此同时,城市垃圾及其引发的邻避问题却愈演愈烈:2005年,北京石景山发生了由垃圾处理设施引发的居民抗议活动,但因规模相对有限尚未引起广泛关注;2009年,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爆发,并引发了来自全国的广泛关注,也标志着由垃圾焚烧设施引发的邻避问题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在随后数年中,北京阿苏卫、六里屯和西二旗等地,上海松江,杭州萧山都爆发了规模不等的垃圾处理设施抵制事件。在国内历次重大环保群体性事件中,近半事件是由垃圾处理设施引发的。

上述情况表明,在缺乏必要重视与强制性的情况下,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并不能达到减量分流的预期效果;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上升,扩建垃圾填埋场或处理设施等方式又极易引发群众抵制。但城市运行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各种垃圾却不会一直等待人们寻找合适的处理措施。因此,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从源头上对城市垃圾减量分流,进而为垃圾处理技术进步争取更多时间势在必行。而公众作为垃圾分类的参与主体以及主要影响对象,唯有了解公众对垃圾分类的基本态度,才能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

为了解当前国内市民群体的垃圾分类意识,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中心在2019年度的《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与行为调查》中加入了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调查。调查范围涵盖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范围内35座省会城市和副省级以上城市,主要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Computer-assistedtelephoneinterviewing,CATI),对居民进行随机电话访问,以获取当前我国公众的环保态度和行为倾向等信息。


国内公众垃圾分类意愿

国内公众的垃圾分类意愿,如上图所示,整体而言处于较高水平。有94.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以上结果表明,至少在行动意愿层面,当前市民群体对垃圾分类普遍抱有认同或支持的态度。这意味着垃圾分类工作的群众认同程度达到了所需水平,但这种意愿层面的认同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上的支持还有待时间检验。


国内公众对所在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度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相关宣传的持续,公众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然而,统计结果表明,公众对垃圾分类的理解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仍然存在较大出入。上图中的数据表明,55%的调查对象认为其所在城市已开始了垃圾分类。但不论按上文中的8座原试点城市,还是首批即将强制推行垃圾分类的城市,其所含样本量均远不足半数。这意味着民众可能将包括公共宣传在内的所有相关举措都纳入了“垃圾分类”的范畴。换言之,当前人们眼中的“垃圾分类”可能仍处于宽泛且抽象的层面,与实际行动尚存在一定距离。

 «上一页   1   2   …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