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上海"崇明模式" 农村垃圾如何精细分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11-06 10:07:42
热度:72

上海"崇明模式" 农村垃圾如何精细分11月4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了2019年7-10月上海各区及各街道(镇、乡、工业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测评结果

11月4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了2019年7-10月上海各区及各街道(镇、乡、工业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测评结果。经测评,上海所有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测评均达到“优秀”标准。全市220个街道(镇、乡、工业区)中,216个评级为“优”,4个评级为“良”。

大约三个月前,上海发布了4—6月测评结果,220个街道(镇、乡、工业区),评级为“优”的有29个,“良”44个,“中”79个,“差”68个。
 

4—6月测评结果

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正式实行四月有余,从两次的测评结果来看,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在上海,大部分居住区的垃圾分类习惯已经养成,很多小区内已经不需要志愿者值守。据官方统计,全市1.2万余个居住区达标率已由去年年底的15%提升到目前的80%。

 


7-10月测评结果

两张“成绩单”,整体上有了长足进步,不变的是,16个区中,崇明区稳坐冠军宝座,遥遥领先。而且,崇明的各个乡镇,也都稳居前列。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崇明的垃圾不仅干、湿分开,还要生、熟分开呢!

在上海郊区的很多乡村,家家户户门口摆放着一干一湿两个垃圾桶,垃圾清运员每天一次上门收集垃圾,并记录评价村民分类情况。而崇明区港沿镇鲁屿村先行一步,已在试点撤桶,村民像城镇居民一样,定时定点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统一的垃圾房。

也有部分村民反对,“撤了桶太不方便了”。年过六旬、在村里很有声望的村民叶锦春站出来,每天守在垃圾房,与收运员一起指导村民分类投放。碰到抱怨的村民,谈笑间就把问题给解决了。

叶锦春笑言:“都是同村熟人,大家给面子。撤桶,对村子的环境是好事情,大家心里明白,嘴上要抱怨几句。其实晚上散个步,顺手把垃圾给扔了,养成习惯就好了呀!”

 


鲁屿村村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崇明区区委宣传部供图

现在,鲁屿村村民习惯了定时定点扔垃圾,“偶尔路上看到外来游客随手丢下垃圾,大家都会主动捡起来带回家,一起定时定点扔掉。”港沿镇市政市容环境事务所所长秦秀兰指给记者看,“路上干干净净,一点垃圾都没有!”

在城桥镇东门新村小区,陈阿姨把烧菜前的果皮、菜叶扔进一个垃圾桶,吃完饭后,剩菜剩饭则倒进另一个垃圾桶。“小区正在试点,生、熟垃圾分开。”陈阿姨说。

除了干、湿两个垃圾桶,家里还多出一个餐后垃圾桶。陈阿姨说,“分着分着就习惯了,不是很麻烦。”居民分好类的生、熟垃圾,也会分类收运。

 


小区里的“五分类”垃圾桶城桥镇供图

为何湿垃圾还要分生、熟?崇明区垃圾分类推进办工作人员陈平解释,细化垃圾分类,更便于后期处理。生垃圾通过生化技术产出高质量肥料和饲料,餐后熟垃圾进入餐厨垃圾处置系统,降低各环节成本,提高了利用率。同时,苍蝇蚊子也少了。

东门新村小区居委征求了居民意见,70%以上同意试点“生熟分开”。与法律规定的四分类不同,生熟分类并不强制必须参与,但试点一个月后,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参与。

秸秆不能焚烧?燃料、肥料、饲料“三化”处理有妙招

记者在上海郊区的田间地头发现,与市区相比,郊区的垃圾成分相对更为复杂。除了上海推行的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四个类别之外,因为郊区农林业发达,还存在大量的农林废弃物需要处理。

“你们在市区买到的毛豆都是干干净净剥好的,毛豆壳和秸秆可都留在了我们这里。玉米也是,你们买到的是玉米棒子,剩下大量的玉米叶、玉米秸秆都是垃圾。”采访中,崇明的农民这样向记者解释。所以,崇明的垃圾分类工作并不好做。

“的确很复杂,举个例子,就拿崇明有名的甜芦粟来说,吃完吐掉的渣是湿垃圾,它的皮却属于干垃圾。”向化镇副镇长黄庆笑道,在崇明,秸秆、豆壳、树枝……随处可见,再加上历史上堆积遗留下来的,处理起来确实很棘手。

 


鸟瞰崇明一隅黎军摄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据估算,全国每年产生的各类农业废弃物约达38亿吨,综合利用率不到50%。这些未实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农业废弃物量大面广、乱堆乱放、随意焚烧,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以前在崇明,秸秆等农林废弃物有一种传统处理方式,那就是作为燃料烧掉,农民家中用的是土灶,秸秆正好当柴烧。后来用上了天然气,就把秸秆堆在田埂边烧掉,虽然省事,却对空气环境造成了污染。怎样处理秸秆才能既环保又省钱?崇明定位生态岛以来,在严禁秸秆露天焚烧的同时,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方式,提出要强化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为处置方向。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位于向化镇的上海正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批批秸秆经过加工处理后,制成生物质燃料,供应市场。企业负责人吴长春介绍,生物质燃料就是把秸秆、锯末、甘蔗渣、树杈等农林废弃物作为原材料,经过粉碎、混合、挤压、烘干等工艺,制成块状、颗粒状的燃料,这是一种完全符合排放标准的清洁型燃料。公司使用的是目前业内最顶尖、最流行的工艺,环评达标、能耗达标,产品也很受欢迎。
 

秸秆经过加工处理后制成生物质燃料操开明摄

据估算,崇明每年产生的各类农业废弃物约达20万吨,而正丝科技就可以消耗处理掉一半,功劳着实不小。

除了燃料化,黄庆副镇长还给记者介绍了秸秆的另外两种处理模式。根据秸秆的不同形态(即较新鲜的、较干燥的、已腐烂的),分别运用不同的处理模式加以利用。比如,较新鲜的就进行饲料化处理,利用相对新鲜的芦笋、水稻、玉米秸秆、水草等,通过粉碎后进行裹包发酵,作为饲料出售;已腐烂的进行肥料化处理,诸如开始腐烂的芦笋秸秆、瓜果藤蔓、菜根菜叶、烂水果等进行粗粉碎后进入到肥料化处理机内,进行发酵处理,可添加一定比例的餐厨湿垃圾,从而生产出农用有机肥料。

如今,在崇明,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100%,居民分类知晓率99.5%。每天,全国各地前来学习交流的人员络绎不绝。采访当天,记者就碰上了来自山东、江苏等地的“取经”团队。“被参观”的日子,无需刻意准备,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在崇明,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