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海为家”到“各有归宿”忠县垃圾处理发展史
从“四海为家”到“各有归宿”忠县垃圾处理发展史讲述人:母发文(70岁,忠州街道东坡路社区)我的老家在东溪镇天堑村。我从县水利系统退休后,一直在县城生活。上世纪70年代,只要刮风,街
讲述人:母发文(70岁,忠州街道东坡路社区)
我的老家在东溪镇天堑村。我从县水利系统退休后,一直在县城生活。
上世纪70年代,只要刮风,街上就会尘土弥漫,塑料袋、落叶、纸屑乱飞。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县城没有专业的垃圾处理设施,只能将垃圾收集起来从县城运到郊区堆放。上世纪90年代初,县城仍没有一处正规的垃圾处理场所。那时候,从三公里到县城的公路两侧,树上常挂着塑料袋,十分影响环境。
2000年左右,忠县龙蛇背垃圾处理场建成,从此改写了忠县没有垃圾处理设施的历史。随后,乌杨、石宝、汝溪等地的垃圾处理场及相应的垃圾转运站等设施建成,忠县垃圾处理率大大提高。
随着县城逐渐扩大,人口增多,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源源不断的垃圾从县城运往龙蛇背垃圾处理场填埋,那里的垃圾堆一个接一个,在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一股臭味。
2013年时,忠县引进了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垃圾焚烧系统,建成了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和80吨城市污泥的生产线。
我有幸与退休干部一道,参观了这个垃圾焚烧系统。听讲解员介绍,这个垃圾焚烧系统总投资9000万元,是重庆第一条利用水泥窑处理城乡生活垃圾的生产线,每天可“吞下”200吨垃圾,“吐出”10吨水泥,实现了垃圾变废为宝。这样一来,不仅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还避免了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渗透液和气体污染。如今,我县以这个垃圾焚烧系统为依托,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三级垃圾”回收处理模式,垃圾不再无处安放。
近段时间,我县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号召市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分类是好事,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节约资源。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会力所能及地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前不久,我所在的社区配置了分类垃圾桶。每天出门前,我都会将垃圾分类,再把垃圾带到楼下投放。现在,垃圾不再到处飞,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市民住得也更加舒心。
-
北京“学院派”分区分类法全面推进垃圾分类2019-10-23
-
何止“两把刷子”! 这群人的垃圾分类有点酷2019-10-23
-
浙江开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化水系统联调成功2019-10-23
-
快递业餐饮业欲借垃圾分类“东风”2019-10-23
-
上海实行垃圾分类制度31天,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2019-10-23
-
北京南锣鼓巷“花式”推广垃圾分类 提出12条自律公约2019-10-23
-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实施现状解读及建议2019-10-23
-
西安市垃圾分类的实行面临着什么问题?2019-10-23
-
实行垃圾分类的意义是什么?2019-10-23
-
执法普法相结合 法理情理互交融 垃圾分类共倡导2019-10-23
-
直击西安垃圾分类现状 普通市民处理垃圾有些“随意”2019-10-23
-
115元/吨!光大国际中标张家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019-10-22
-
2.5亿元!广州白云区大手笔推进垃圾分类2019-10-22
-
南阳市举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暨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奠基仪式2019-10-22
-
青岛垃圾分类初见成果 将进一步打造“青岛样板”2019-10-22